“体验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以“能量的释放和利用”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课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能量论文,堂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体验”和“体验式教学”
“体”,意为亲身经历;“验”,意为考察验证。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来认识感知周围的事物。因此,体验既是一种包含生理、心理、情感的实践活动过程,也是一种主体亲历某件事、某项活动后获得相应认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结果。
从教育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可以得出“体验式教学”的涵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以具体的活动将学习内容重组,让学生亲历整个活动过程,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并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一种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比较见表1。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更注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更注重学生体验的亲历性,更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和信息的多向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不应该只是注重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认知现状和规律,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来感知、获取、交流、分享个人经验,将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课堂教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下面就以“能量的释放和利用”一课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谈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课前准备是高效推进“体验式教学”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所学知识源于教材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对教师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更用心提炼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体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资料准备:①学案准备。教师依据本节课学习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通过活动引领的组织方式编写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内容(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探究拓展性学习)、巩固检测等内容,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最大化。②学习资源准备。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领域的局限等因素决定了仅仅依靠一本教材无法实现教学的高效开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的准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源、实验用具(呼吸频率测算、验证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材料等)。
学生准备:①小组划分。针对目前班级大容量的现状,“体验式教学”一般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因此参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性格、态度等多种因素进行小组划分,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本节课每小组人数以3~4人为佳,并指定一名组长。②课前预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事先布置各小组一些较简单的任务,做好本节课课堂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2.课中教学是高效推进“体验式教学”的核心
课中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阶段,“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引领,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引导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应用,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实践创新。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情境创设、情感体验;任务引领、探究体验;总结领会,强化体验;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本课以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开头,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由此引入能量的概念。接下来以“一个人平均每分钟呼吸多少次?一天呢?一年呢?一辈子呢?”等一系列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认知、情感感受,产生对知识和情感的渴望和预期。
(2)任务引领、探究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接受。”尤其是生物这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若照本宣科,即使教师滔滔不绝,诲人不倦,结果仍事倍功半。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任务有效地整合各个知识点,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究体验,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任务一:探究能量释放与呼吸频率的关系。
活动1:测试在剧烈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全班学生有组织地跟着熟悉的音乐跳2min兔子舞,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笑起来。2min后,音乐停止,测试剧烈运动后的呼吸频率,记录在学案的相应表格中。教师请学生叙述运动后都有些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暖和了、气喘吁吁、心跳加快、累等。)教师顺势利导,引出了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食物中的能量又是怎样被人利用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道题在教材中找出合适答案写在学案的相应位置,教师适当点评。
活动2:测试平静状态时的呼吸频率。
全班学生测试休息平静时的呼吸频率,记录在学案的相应表格中。
活动3:探究能量释放与呼吸频率的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两种状态下呼吸频率平均值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思考以下问题:①人体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是否有差异?②哪种状态下消耗的能量多?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有什么关系?③人呼吸时的气体变化是怎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引入下一任务:植物在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是怎样的呢?
任务二:探究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活动1:实验验证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分别将装有新鲜菠菜口袋里的气体和烧熟菠菜口袋里的气体通入石灰水,在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①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②区分出对照组和实验组。③袋子暗处理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解实验注意点,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借助“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原理,验证了植物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活动2:实验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
教师利用课前学生兴趣小组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利用演示实验,分别将点燃的蜡烛放人新鲜菠菜口袋里和烧熟菠菜口袋里,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思考以下问题:①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②甲瓶在这里起什么作用?③根据两组实验总结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借助“氧气可以助燃”这一原理,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交流,验证了植物呼吸时消耗氧气。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以下2个结论:①呼吸是生命的标志,只有活的生物体才能进行呼吸;②生物体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3)总结领会、强化体验
借鉴行为主义“小步子、快反馈”的优点,此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梳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弥补部分学生可能的学习缺失;借助课堂检测,力求教学内容“当堂训练、当堂清了”,并借此及时反馈、检验教学效果,为日后教学调整建立第一手资料。
(4)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学以致用、教以致新才是优秀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在此教学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以下两个拓展问题:①清晨到树林中锻炼身体是否科学?②案例分析“谁是地窖杀手”。各小组先在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后与全班同学分享。教师则适时引导,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升华。
3.课外任务是高效推进“体验式教学”的延伸
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一的第三步骤,进一步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所缺材料与教师联系);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栽花或是种庄稼,都经常需要松土?②我们剧烈运动时,为什么常常会感觉很热?学生借助课外任务的完成,把课堂中得到的体验与感悟再放到生活中去检验,将生物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外,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应用生物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体验式教学”实践思考
“体验式教学”高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主,但放手不等于放纵,缺乏了教师有效引导、不加任何限制地让学生自己体验是一种“放任的引导”。“体验式教学”的高效开展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以真实生活作为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更加智慧地引导、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应当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突发事件,掌控整体教学秩序和价值取向。
美国教育界的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只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说明了亲身体验是高效学习的关键。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学到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思维,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尝试使用“体验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往能力,同时将道德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和素养,以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成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