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养老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_养老金论文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隐性论文,债务论文,中国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中国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严重障碍就是缺少有效的和可持续的国家养老金体系。世界银行1997年的报告指出了中国现行养老金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近期的国有企业养老金负担和长期的由人口快速老龄化而引起的问题(世界银行,1997)。今天,这两个问题由于以下各种原因变得比4年前更为严重:经济增长减缓,许多国企无法支付养老金缴费,导致一些城市的养老基金陷入赤字,从而可能威胁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改革现行的养老金体系已迫在眉睫。

本文分析了中国养老金改革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即如何支付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金债务。许多研究已对中国过去以城市和企业为基础的现收现付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推荐采用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和自愿储蓄相结合的多支柱体系。其中一些研究采用精算模型模拟了不同养老金改革方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则借助于一个新开发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估计中国养老金改革以及用不同方式为养老金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筹资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各种改革方案对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对中国的财政稳定、公共部门改革和管理以及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资金积累的养老金债务在(地方和中央)政府直接和隐性的债务中占有显著份额。如果不对其进行认真的监督和控制,将威胁到中央政府的财政稳定。而养老金体系的改革也与国有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改革紧密相连。由于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涉及税收和其他可能的融资方式,各种改革方案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成本。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各种改革方案的定量分析帮助决策机构进行较科学的选择。

本文的第二、三两节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养老金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其可能的筹资方式以及中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第四节介绍了CGE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国CGE模型的重要特点;第五节讨论模型基准方案的标定和主要政策模拟方案的设计;最后两节给出了模拟结果和主要结论。

二、中国的养老金改革

在未来的35年内,世界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将从9%上升到16%。由于预期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降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比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得更快。在中国,大于60岁的人口的比例将迅速从1990年的9%上升到2030年的22%(世界银行1997)。人口的老龄化给世界各国的养老金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养老金体系改革。

养老金体系可根据以下三个准则区分:如何计算养老保险金福利水平(以收定支或以支定收)以及是否由政府担保;如何筹资,积累式的还是非积累式的;由谁来管理,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大多数正式的养老金体系是由公共部门管理,采取以一定公式计算的以支定收方式,并在现收现付基础上以工资税支付。这意味着今天的工人的缴费被用以支付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目前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一体系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不断上升的工资税率、因激励机制问题引起的逃税和提早退休、公共资源的错误配置、长期储蓄的减少、不合理的代际转移(通常高收入者的寿命更长),以及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下隐性债务和资金缺口的增加,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机构建议向多支柱体系的方向过渡。这些体系包括:(1)强制性、以税收支付的、由政府管理的支柱,其目的在于再分配和共同保险;(2)强制性、完全基金积累式的、以收定支和私营管理的支柱(个人账户),其目的在于储蓄;(3)为希望晚年生活更有保障的人们设计的、自愿的、通过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而完成基金积累的支柱。

中国过去实行着一套以城市和企业为基础的现收现付体系,仅覆盖国有部门和一些大型集体企业。正式的改革从1986年国务院第77号文件开始。这一文件鼓励国有企业在地市水平上实行有限基础的养老金统筹,个人对养老金的缴费仅针对合同工。1991年的国务院第33号文件提出建立三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即基本养老金,企业提供的补充性养老金和基于个人储蓄的养老金。

国务院1997年2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在2000年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养老金将在省级统筹,缴费来自企业(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0%)和职工个人(其工资的4%并逐渐增至8%)。支柱1将全额由企业所缴纳的工资的13%支付,提供平均工资的20%的替代率。个人账户,即支柱2将由个人缴费外加7%的企业缴费支付。

这一处于过渡之中的混合型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养老金体系在各级被分割。尽管按照文件,27个省已在1999年实现了省级基金统筹,但实际上27省中只有4个直辖市和海南省完全实现了统筹或省级统一,另外17个省以市级统筹所缴费用的1%至2%建立了小规模的省级调剂基金;其他5个省未能建立此类基金。(2)社会统筹在许多方面都不完善。养老金的收缴和支出没有如国务院文件所要求的由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由于实行差额拨缴制,企业向地方统筹上缴净额,以该企业的总缴费减去其退休人员所领取的退休金额。缴费率在各省市之间,甚至在企业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3)养老金体系覆盖面窄,且在地区间不平衡。截至1998年底,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只覆盖了国有企业职工的78.4%,集体企业职工的16.2%和其他城市企业职工的5.4%(Hang,1999)。(4)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即空帐。由于政府一直没有明确如何支付转轨成本,过去5年中,这些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积累已被用来支付当前退体职工的退休金,这使得个人账户变成空账。(5)筹资问题严峻。因遵缴率低且不断下降,以及支付转轨成本的问题未解决,许多地方的养老金统筹已陷入财务上破产的境地。由于养老金债务没有支付来源,所以地方政府一直在用支柱2的积累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即使如此,资金仍旧不足,当出现赤字时,地方的税收被用来弥补缺口。事实上,地主和中央政府正在挽救许多已处于破产境地的地方养老金统筹。这种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将会威胁中央财政的可持续性。

三、养老金隐性债务和体制转轨

养老金隐性债务(IPD)指一个养老金计划向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保险金的承诺,等于如果该计划在今天即终止的情况下,所有必须付给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现值加上在职职工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的现值。IPD作为一个存量概念代表了政府能够明确预计到,并必须列人财政计划的直接和隐性的债务。

转轨成本的概念产生于即使在部分缴费已分流到个人账户、但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和未来的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它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转轨成本的产生是由于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偿还旧体系的债务。该融资缺口源于IPD,但并不等于IPD,因为部分支出用于保留部分旧体制而每天新增长的债务,一些当前债务则是由继续的缴费所覆盖。

世界银行(1997)测算中国的IPD为1994年GDP的46%~69%。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的IPD占到GDP的94%(Dorfman andSin,2000)。

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承认养老金债务,并在寻求其他减少转轨成本的办法。实际上,政府已尝试着使用3种组合来减少隐性养老金债务和支付转轨成本:第一,中国保持着缴费率为13%、替代率为20%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国务院26号文件)。缴费的约4个百分点被用于转轨目的。第二,老职工被保留在老体系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转轨成本。第三,政府没有削减养老金,而是希望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能提供一些额外的资金。但这些方法都未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转轨成本。1998年,22个省级养老金统筹出现42亿元的赤字,1999年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为25个省提供支付养老金的资金。很显然,必须为支付转轨成本寻找额外的资金来源。

基于国际经验,通常以下几个选择可供政策制订者考虑:(1)通过缩小现行体系、延长退休年龄和减少福利水平来减少养老金隐性债务;(2)在对国有企业公司化和私有化的过程中实行债务和资产的转换;(3)使用一般的税收或发行债券。

本文着重研究用各种税收支付转轨成本所产生的影响。不过,使用公司化和私有化的资金收益仍是可行的:智利在养老金改革中使用由私有化产生的资金支付转轨成本。玻利维亚政府用其6个最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所产生的资金,并通过委托国际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作,为全社会每个人建立起金额相同的最低养老金。尽管养老金水平低,但这些国家中最穷和最脆弱的群体,即那些无法为退休而储蓄的老年穷人,都可享受到。

四、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

学术界一直对定量分析和评估养老金改革政策怀有极大兴趣。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分析养老金改革的影响。CGE模型反映了在生产、需求和各类居民组之间的基本的一般均衡联系,它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政策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CGE模型区分三种所有制形式(国有、私营和个体、其他非国有)的生产和就业,将劳动力投入分为22个年龄/性别组,并且组成一个简单的人口预测和劳动力供给模型。该模型包括10个生产行业和8组按城乡和相对收入水平区分的居民家庭。

模型用两个针对国有企业的养老金机制来描述中国目前实际的养老金体系,即目前养老金社会统筹体系的支柱1和支柱2。支柱1通常被称为基本养老统筹基金,它由企业缴费并提供职工退休时工资的20%的替代率,其缴费率是13%。支柱2是强制性的个人账户,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为其提供职工工资11%的缴费。由于个人账户的基金与支柱1的基金统一管理多数个人账户已成空账,支柱2的个人账户仅是名义性的。由于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仅是在近年来才逐步实施,目前的退休人员在其个人账户没有积累,退休金也不是根据其对个人账户的贡献决定。因此,模型采用以收定支的现收现付体制来描述支柱2,并假设其替代率为40%。这两个支柱的养老金收入都源于工资税,其中职工个人从其工资收入中支出,而企业部分则从其利润中支出。支柱1和支柱2的养老金年余额或赤字积累起来形成养老金储备或债务,其相应的利息收入或支出都是支柱1的收入或支出。假设在基年的利率是5%,以后各年的利率则与平均资本回报率同步变化。

模型用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来反映养老金体系的过渡。这里的转轨成本仅是指将支柱2由名义性的空账变成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的财务负担。假设自2001年开始改革后,名义个人账户仅为改革前的退休人员和已向该名义个人账户缴过费的职工(中人)保留。这一过渡性账户将随着老人和中人的逐步消失而被淘汰。财政资源将注入到这一账户中以弥补赤字。这一模型可以描述未来50年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流量,估计不同时期政府财务负担的情况。

模型的均衡数据集是一个以1995年为基年的中国经济社会核算矩阵。社会核算矩阵以投入产出表(1995年)为基础,它为组织相关的各种流量统计指标,满足CGE建模所需的基期数据集的要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五、基准方案的标定和模拟设计

(一)基准情景中的主要假设

为了标定模型的基准情景,模型中引入了两个区别所有制的(国有和非国有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量。根据外生设定的实际GDP增长率和国有部门就业水平,它们在基准情景标定中被内生求解。外生设定的GDP增长率在1996~1999年间与实际数据相同。此后,增长率从2000年的7.5%线性下降到2050年的3%。表1总结了基准情景中对人口参数和养老金体系特征等所做的假设。

(二)模拟设计

模拟1:当前养老金体系下的有限政策调整

由于中国目前的养老金体系不能持续,那么能否在不对现行体系作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而只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降低系统赡养率)和扩大养老体系的覆盖面(增加缴纳资金的统筹规模)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套政策模拟将扩大养老金体系覆盖面和提高退休年龄结合起来。模拟试验1.1假设在1996~2005年间覆盖面将逐步扩大到全部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模拟试验1.2在1.1的基础上,将妇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2011~2015年间每年提高1岁,模拟试验1.3则在1.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2021~2025年将所有职工退休年龄每年再提高1岁。

表1 标定基准情景中的主要假设

如果以上模拟说明扩大现收现付养老金计划的覆盖面和提高退休年龄都不能根本改善目前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那么采用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能否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养老金危机呢?由此引出了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第一,逐步淘汰现行体制的成本有多大?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采用什么方式为转轨成本筹资最合适?第二,所建议的新体制在财务上比当前的体制优越吗?第二和第三套模拟分别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模拟2:改革现行体系和支付转轨成本

第二套模拟假定现行的现收现付体系将在2001年后逐步取消。它将被一个新的较小的公共统筹的现收现付账户(支柱1)和一个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支柱2)所替代。在2001年前参加现行体系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将仍由过渡性现收现付体系覆盖,而其他职工和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则不向老体系支付工资税,在其退休时也不从养老体系那里领取养老金。他们将参加较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的现收现付支柱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而保留的过渡性现收视付体系将由其所覆盖的职工缴纳的工资税及其他税收来支付。在此模拟中,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和退休年龄将保持不变。换言之,在建立一个新的完全积累的个人退休账户以替代当前名义性个人账户,并且通过税收收入或其他方式为旧体制注入财政资源之后,中国养老金的债务危机将在转轨期逐步得以解决。这套模拟还估计了转轨所需的资金强度,并考虑用什么税种或其他财政手段来筹集所需资金。模拟试验2.1~2.4分别假设2001年后的过渡账户赤字以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支付的情况。

模拟3:改革后的社会统筹现收现付体系的财务可持续性

这套模拟假设支柱2——新的个人账户——是完全积累的,政府不再对其负有财务上的责任(注:新的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所有,由个人缴费为主,以收定支。账户可以由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或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而不宜由政府管理。参Wang(1997)。)。政府将只对支柱1——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系——负责。因此,该套模拟将不考虑完全积累的支柱2的缴费、和养老保险福利,这些都直接被纳入总的私人储蓄之中。支柱1的工资税将只由企业支付。根据国务院(97)26号文件,替代率假设为20%。我们用这套模拟检验在注入了财政资金支付转轨成本和使个人账户充足之后,中国的公共养老金体系是否能变得财务上可持续。模拟试验3.1在模拟2.2的基础上假设从2001~2005年,支柱1逐步扩大覆盖面到全部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而模拟试验3.2则在3.1的基础上假设从2006~2010年,支柱1逐步扩大覆盖面到50%的乡村集体企业。

此外,政府正在考虑实行一项新的社会保障税,这一社会保障税不仅覆盖养老金,也将包括其他社会保障。为使本研究与政策更为相关,我们进行了一套关于社会保障税的模拟(仅考虑养老金部分)。在模拟试验3.3中假设社会保障税的征税对象为正规部门中的所有企业和工人,包括全部国有部门,城乡集体企业和城镇个体私营企业。税率为工资的12%,由工人和企业共同负担。在2000年企业和工人分别负担8%和4%,逐步在2001~2010年间过渡为各负担6%。

六、模拟结果

(一)目前养老金体系的赤字

基准情景的结果由表2给出。它提供了未来50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变化的总体画面。基于对未来的一些基本假设,这一基准情景提供了与后文各模拟情景相比较的基础。基准情景表明中国未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下降,劳动力在2020至2025年间停止增长,并在此后下降。但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仍继续增长。老人赡养率将从11%上升到2030年的25%和2050年的36%。系统赡养率不低于目前的30%,即3个工人供养1个退休人员,该比率将在2030年迅速达到69%并在2050年达到79%。现收现付制在起初能有很少的盈余,但由于养老金收支缺口的迅速扩大,在以后的几年内,积累的养老金储备将变为负数,并在2050年达到-102730亿元(参见表2)。很显然,不断扩大的养老金赤字对财政稳定构成了威胁,并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要维持养老金体系的财务运转,必需提高工资税率。但是,平衡缴费率(即能使收入与支出平衡所要求的缴费率)将从2000年的23.3%上升到2020年的37.7%。在此高峰之后,缴费率虽会略微下降,但仍保持在35%左右。毫无疑问,高的养老金缴费率将严重地抑制投资和降低经济增长率。因此,基准情景的模拟表明,现行的现收现付体制在财务上不可能持续。

如果现行体系在2000年终结,由于假设旧体制的覆盖面在2000年扩大到全部城市国有部门,IPD将高达GDP的71%。此后,由于工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所以尽管IPD的绝对值会继续增加并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其占GDP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表2 基准情景下的模拟结果,2000~2050

注:假设遵缴率为85%。

图1 基准情景和第一套模拟中的养老基金年金额

(二)现行养老金体系下的政策变化

在试验1.1中,现收现付制对所有国企、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将在1995~2005年期间逐步扩大到100%。在基准情景和试验1.1中的养老基金年余额由图1中的最下面两条曲线给出。由于养老金体系的缴费基础扩大,所以在起初养老基金余额会略有盈余。养老金体系的财务状况在2000至2035年间有所改善。但由于老年人口增长非常迅速,扩大覆盖面将使现收现付体系的财务状况在长期更加恶化。养老金体系在2050年将有7662亿元的赤字,沉重的财务负担将无法承受。

在试验1.2中,2010~2015年间女工的退休年龄将逐步提高5岁。在试验1.3中,男女工人的退休年龄都在2020~2025年间再提高5岁。从图1可以看出,提高退休年龄将降低赡养率,并有助于减少养老基金年余额的赤字。但养老金体系的资金短缺仍是严重的问题,其赤字在2050年不低于5360亿元。如果所有工人的退休年龄在2020年都提高到65岁,则根据试验1.3,养老金体系将保持盈余。

然而,提高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是个问题。美国用了12年的时间才将退休年龄提高了2岁。而且,即使提高了退休年龄,增加的劳动力供给也未必能全部为经济所吸收。事实上,如果退休年龄明显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会降低,已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可能无法为老年工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通过大幅度提高退休年龄减少养老金体系赤字的方法在现实上可能是不可行的。

图2给出了第一套模拟对GDP的影响。扩大目前现收现付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可以在中短期提高总储蓄水平,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的增长。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龄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迅速上升,养老金逐步会由剩余变为赤字,导致总储蓄和投资增长的放慢。图2表明虽然扩大覆盖面可以使GDP在2000~2040年期间高于基准情景0.2%~0.3%,但在2040年以后,GDP将低于基准情景。如果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2010年从55岁提高到60岁,由于劳动力总量的增加,GDP与基准情景相比可在2020年增加1%。然而,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次性的,它随人口结构的改变将逐渐消失。在2030年后,GDP增长率将保持基准情景下的水平。在试验1.3中,所有职工的退休年龄均大幅度提高,如果这一改变可行的话,将在较长时期促进经济的增长。

图2 第一套模拟下GDP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百分比

从以上模拟可以看出,在可能的提高退休年龄和扩大覆盖面到城市非国有部门的情景下,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在财务上也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对现行养老金体系进行更根本的改革。

(三)改革现行养老金体系和支付转轨成本

我们模拟了通过各种税收支付2001年后养老金赤字和转轨成本的情景。在试验2.1、2.2、2.3和2.4中,养老金赤字分别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支付。图3给出了将目前的名义性个人账户过渡为小规模的公共统筹现收现付支柱外加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的转轨成本。它表明这一支出负担是可以承受的,在2000~2035年它约占GDP的0.6%,到2050年将降至GDP的0.3%。

图4给出了用不同税种为养老金转轨成本筹资的假设下GDP的变化情况。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用哪一种税收来弥补过渡账户的赤字,采用新的小规模现收现付支柱以替代现行的养老金体制都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养老金账户赤字的削减保证了总投资的增长。但不同税收的影响大小不同。使用个人所得税来弥补养老金体系的赤字对经济增长是最有利的,而销售税次之,增值税再次之,企业所得税最不利于经济增长。如Vallan(1984)所指出的那样,即使两者能产生相同水平的税收,社会从个人所得税得到的效用也比对产品征收的商品税更高。

(四)改革之后:较小规模的现收现付体系的可持续性

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政府不再对新建立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负有财务上的责任,而只是对较小规模的支柱1——社会统筹的现收现付体系负责。在试验3.1中,从2000至2005年,支柱1对城市非国有和非个体部门的覆盖率将逐渐达到100%。试验3.2则假设覆盖面扩大到农村企业,在2005年至2010年间逐渐扩大到50%。在这一试验中,假定养老金储备的利率为零。试验3.3则假设政府为养老金征收社会保障税。我们假设社会保障税是替代当前支柱1缴费的国家范围的税,其征税对象是正规部门的所有企业,包括农村和城镇的集体企业和城镇的个体私营部门。这将统一国家的养老金体制并使所有地区实行一致的税率,改变目前的分割局面,并提高工人的可流动性。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假设是工资的12%,并由工人和企业各付一半,即各负担6%。

表3给出的养老金年余额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所建议的改革之后,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是有保障的。在不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下,无论扩大覆盖面与否,支柱1都能保持盈余。如果征收新的社会保障税,原先的分割的体制将变为全国统一的,即使税率比国务院26号文件所规定的费率低,改革后的支柱1在财务上也可持续。

表3 养老金年余额(10亿元,1995价格)

年\试验

 基准情景

 模拟3.1

 模拟3.2

 模拟3.3

2000

6 65 5

2010-6828

2816

2020-170

27

283

2030-232

72

7732

2040-340

125 121

50

2050-553

146 110 -12

数据来源:模拟结果

第三套模拟下的平衡缴费率连同作为比较的第一、二套仅拟之下的平衡缴费率都在表4中给出。它表明,如果现行的现收现付体系不改变,那么即使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退休年龄后,平衡缴费率也会高达工资总额的25%至35%。在试验2.2中,在结构改革和以税收支付转轨成本之后,支柱1的平衡缴费率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在2005至2050年间介于9%至12.5%。这意味着,只要有11%到12%的工资税,这个小规模的现收现付支柱1(20%的替代率)就能处于财务平衡。在第三套模拟试验中,平衡缴费率保持在10%~12%的范围,这与我们对社会保障税率的假设相一致。

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差异会逐步缩小,扩大支柱1的覆盖面在获得更多缴费的同时,其对新覆盖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也将增加。因此扩大覆盖面对于支柱1的养老金余额和平衡缴费率影响很小。但扩大覆盖面由于会增加养老金支出和总体的缴费负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轻微的负面影响。考虑到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小规模社会统筹现收现付支柱会为全社会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有利于收入的平等和劳动力的流动,它对经济增长的轻微负面影响将是可以接受的。

表4 平衡缴费率,%

数据来源:模拟结果

七、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各种改革设计方案对养老金体系本身的可持续性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考察了相关的国际经验后,我们利用一个CGE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养老金的改革方式。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体制的改革是富有希望的:

模拟情景1假定目前的体制(现收现付和名义的个人账户)保持不变。模拟结果表明目前的现收现付体系是不可持续的。扩大现行体系的覆盖面在短期可以改善养老金体制的财务状况,但长期却会导致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模拟情景2假定用各种税收来支付转轨成本,在2001年建立起一个新的完全积累的商业化管理的个人账户,并逐步取消个人空帐户。我们考虑用不同税收收入来支付转轨成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并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影响。转轨成本在2000至2010年间将达到GDP的0.6%左右,并在2050年下降到0.3%。使用个人所得税支付转轨成本能最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轻收入的不平等。

模拟情景3分析在注入财政资金支付转轨成本后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它表明改革后较小规模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在财务上将变得可持续。如果支付占平均工资20%的养老金,则只需10%至12.5%的缴费率就可使基本养老体系达到当年平衡。如果采用一种新的社会保障税替代当前对支柱1的缴费,养老金体制将是在全国范围统一的和财务可持续的。

本文的模拟结果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用的参考,然而,有几个重要的局限必须提到。首先,模型没有包含一个明确描述的金融市场。总的国民储蓄,包括养老金储备,根据假定自动地变成总投资。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这与中国的现实相去甚远。其次,由于没有考虑税收成本,模拟结果可能高估以税收方式筹资的实际作用。最后,模型假定充分就业,据此,提高退休年龄而增加的劳动力供给能被市场完全吸收,而这是不现实的。由于数据和时间所限,我们没区分公务员和工人的养老金体系,也未能考察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因此,所得到的模拟结果必须谨慎诠释。

标签:;  ;  ;  ;  ;  ;  ;  ;  ;  ;  ;  ;  

隐性养老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_养老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