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谈者]

陈凤英:世界经济室主任 研究员

张运成:世界经济室博士

梁建武:世界经济室

李红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生

赵宏图:世界经济室副主任 博士

江涌:世界经济室博士

倪建军:世界经济室博士

一、乐观的理由

陶:今天请各位来座谈眼下正在“热起来”的世界经济。所谓“热”,一方面是指经济由疲软开始恢复活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当然,经济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形势回顾与展望,但今天我们的话题不妨走得再远一点。先请陈主任分析一下世界经济的总体走势,你是否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同样乐观的判断?

陈:是的,我也认为总体形势看好。世界经济在2001年陷入温和衰退,IMF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全球GDP平均年增长为2.4%,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四次衰退中最温和的一次。1975年、1982年和1991年曾有三次衰退,年增长分别为1.9%、1.1%和1.5%。2002年缓慢复苏3%后,今年初虽受伊拉克战争及随后的SARS疫情冲击,但下半年情况明显转好:股市带头强劲反弹,贸易和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企业开始增加投资,居民消费持续增长。IMF秋季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将分别增长1.8%和5%。而进一步分析,实际结果或许还要好于IMF的预测。因为占全球产出50%以上的美国、中国、日本和英国四大经济体今年增长可能都会高于IMF预测的2.6%、7.5%、2%和1.7%,中国有望实现8%以上的高增长,日本和英国会超过2%,美国则在2.8-3%之间。除去表现不佳的欧元区有可能达不到IMF预测的0.5%增长率,其他地区形势都在好转之中。即使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拉美地区,今年也将实现正增长。产油区,即中东、中亚和俄罗斯以及非洲产油国,因国际油价高企受益匪浅,增势好于预期。凡此种种表明,全球近70%的经济体表现将好于IMF秋季报告的预测,全年世界GDP增长有望达到3.5%左右。

陶:看来你的看法要更乐观些。也许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赞同这样的判断。但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不管是较悲观的世行还是较乐观的IMF,都看好未来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前景。IMF预测未来3-5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世行则认为未来数年增长率会高于3%。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让人乐观起来的主要依据何在?

江:经济周期。本次复苏虽比前几次脆弱,但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投资在经历前几年调整后正在恢复,公司盈利状况改善,尤其是“新经济”调整基本到位,技术革新包括信息、纳米及生物技术和医药科技再次迅猛发展。美国工业协会报告预测,未来数年全球半导体信息产业将强劲复苏,今明两年半导体销售额将分别增长10.1%和16.8%,风险投资亦开始恢复增长。这预示着新一轮由创新驱动的增长周期正在来临,全球经济开始摆脱衰退——萧条的收缩期,进入了复苏——繁荣的扩张期,未来3-5年可望迎来一个温和增长期。尽管IMF关于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的预测可能偏高了点,但若2004年能保持3.5%以上的增幅,那么对缓解目前全球面临的高失业率、贫困化,以及因经济低迷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上升、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夯实后几年稳定增长的基础,将十分有益。

李:这次全球经济向好的决定因素正是经济周期循环。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增长,美国经济的周期变化一定意义上也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周期变化。

陈:可以说美国经济的扩张周期已经开始了。虽然存在着公司与居民债台高筑、政府财政与经常项目“双赤字”居高不下等风险,但技术革新、创新意识、体制优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反恐红利”(今年第二季度国防支出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4个百分点)等有利因素,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将使美国经济逐渐回复到潜在增长率3-3.5%区间。IMF预测,2003-2007年美国经济将年均增长3%。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一个经济规模庞大到11万亿美元、占全球产出32.5%的美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全球产出就相应增加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增长三个百分点,其增量部分就相当于俄罗斯全年的GDP。世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980-200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20.7%。如果未来数年美国保持3%左右的增长水平,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量将非常可观。

张:除了周期性原因外,我认为经济向好的最有力支持因素在于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美国经济于2001年陷入衰退后,美国财政和货币当局迅速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幅度最大的减税法案,美国民众今年夏季已经收到了130亿美元的儿童退税福利,今年股东们将获得100亿美元的股息税减免;而美联储将利率从2001年初的6.5%一路调低至今年6月的1%,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有力地支持着企业及个人信贷支出的增长、鼓励人们购买房屋和汽车,刺激了消费市场。欧洲央行也是同步降息;日本则围绕金融改革做文章,推行大胆和积极的干预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都遇到政策效应滞后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这些措施对经济的作用力必然显现。如日本今年终于见到了成效,经济出现了起色。

倪:的确,各国政府宏观政策驾驭与协调能力明显加强。据摩根士丹利统计,目前全球央行平均利率仅为2.37%。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经济在受到诸多冲击后仍表现出“显著的灵活性”,与放松监管、全球竞争和政府政策不无关系。他认为,如果上述现象发生在30年或40年前,这类冲击定会触发经济的严重衰退。

梁:我还想阐述另外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导致衰退的泡沫因素已逐渐消化,标志着经济向好的阻力减小。经济泡沫破灭后,许多企业着手进行困难的结构性改革,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开支、裁减雇员、研发新产品、实行灵活策略等来增强竞争力、应对全球衰退。目前,企业的过度支出现象大体己被修正,美国公司纷纷偿付债务和强化资产负债表,增加设备投资,公司利润出现稳定增长。根据道琼斯整体市场指数中1336家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收益,共实现净利润1158.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741.2亿美元。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强劲是经济向好的根本来源。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生产率加速提升,即使在2000年新经济陷入低谷后,生产率增速依然不减,2003年第二季度增幅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6.8%。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其中原因的:如果将信息和通讯投资看成冰山,那么被政府所衡量的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而水面下看不见的部分则是“无形的”、有助于生产率提高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机构重组、商业行为再造、对电脑和软件用户的正式和非正式培训等。20世纪90年代末,冰山的两个部分都迅猛增长,大批程序员、咨询顾问和培训师受聘,从事增加那些潜在无形资产的活动。生产率的增长被低估了,因为计算公式中作为分子的产出不含无形资产,而分母却包含产生这些无形资产的所有劳动时间。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投资热潮消退之后,形势有所逆转。所有那些宝贵的无形投资都已到位,帮助企业雇佣更少的人员和获得更多的产出。因此,产出提高,雇员人数下降,自然会产生爆炸性的生产率增长。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增长又提高了趋势增长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激发海外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热情。作为美国高技术产业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自去年10月创下低点以来迄今已飙升了60%多。

三是新经济出现活力是世界经济向好的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随着宽带时代的到来而展现新的生命力。宽带使新经济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充当了我们在离线时所有种种行为的催化剂。例如,接入了高速互联网的用户更可能购买新型数码相机,利用高速的网络向亲朋好友发送数码照片;他们还更可能购买如Wi-Fi卡等家用网络设备,以实现宽带互联网在多台个人电脑间的共享;宽带的普及还刺激了新一代收费信息和娱乐服务业的发展。

赵:国际油价的走低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利好因素。IMF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是建立在2004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25.5美元的基础之上的。而近来许多分析认为,明年的油价将低于每桶25.5美元的水平。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明年国际原油产量可能会超过市场需求,如果欧佩克不及时采取措施,油价可能降至每桶20美元。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哈利勒也预测,2004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将大幅下跌。虽然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将带动石油需求增加,但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幅增加库存又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明年上半年的需求。而非洲、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大量增产,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国产量的恢复,以及伊拉克石油出口的增长等将使供应明显增加。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明年油价将呈总体下降之势。若真如此,世界经济的增长最起码不会受油价的拖累,甚或可能从中受益。

二、必要的审慎

陶:刚才各位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有利条件,应该说是比较充分的。但经济学家都有举“另一只手”的通病,何况世界经济中一些显而易见的消极因素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令我们不得不保持审慎的态度。摩根士丹利的斯蒂芬·罗奇近日就断言,“新出现的全球经济复苏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关于这一方面,大家有何高见?

张:我先从此次周期出现的新现象切入。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每次衰退后都会快速反弹,并伴随就业市场的强劲复苏,但在这次新经济的首次衰退中,这种情况没有出现。自2001年11月衰退结束以来,美国净流失了100万个就业岗位,规模远远超过1992年;日本失业率为5.1%;欧元区平均失业率达8.8%。目前,美国失业率保持在6%左右,从理论上讲,离真正和全面复苏尚有一段距离。负责判断美国经济周期运行的全国经济研究局,对就业现状迟迟未见改善表现出相当的困惑,这也正是它在近一年半之后才宣布衰退结束的主因。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新现象,特别是美国出现“无就业复苏”,说明经济衰退导致的后遗症仍未消失。

梁:我同意张博士的观点。客观上讲,此次“无就业复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周期模式。美联储在一份报告中承认,由于经济活动中的某种“结构性”因素发生改变,使得此次复苏“显得乏力”。报告指出,美国正经历全新的经济复苏模式——由劳动生产率增长而非就业增长推动,因此导致复苏中的高失业现象。美国的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美国工人整体素质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但也同样意味着可能失去工作的美国人会越来越多。另外,低利率的环境使住房、汽车和耐用品销售额在衰退期间持高不下,因而也就使复苏之后扩张空间受挤压,增长势头当然也就不如以前那样迅速有力。

陶:2001年的衰退被认为是“新经济”泡沫破灭所致。那么经过这几年,这些泡沫消化完了没有?还有没有类似的新泡沫出现?

张:在我看来,新经济泡沫至今未被挤尽,但我本人更关注股市泡沫破裂后的全球房地产泡沫问题。世界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和调整阶段,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不断上涨的房价正在编织着一串新的“泡沫”:美国的房地产热潮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11年,超过正常繁荣周期一倍多。1999年以来,像纽约、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城市房地产价格大约暴涨了50%;近三年来,英国的房价上涨了55%,而股票价格则下跌了40%;西班牙等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情况也相差无几。市场已发出警告,在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形成泡沫。如果美国经济此次复苏力度减弱,极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将意味着美国还得过一段“苦日子”。为了消除各种不利的猜测,2002年7月,格林斯潘特意澄清说美国“没有房地产泡沫”。这是他第一次使用“房地产泡沫”这个字眼,说明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已占有一定的分量了。

李:IMF报告预测,全球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荷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可能会在几年内纷纷破裂,届时美国的实际房价将平均下跌15-20%,其它地方平均下跌30%以上。据研究,股市暴跌平均13年一次,持续时间两年半,造成GDP4%的损失;房价暴跌平均20年一次,持续时间大约五年,对GDP造成的损失也是股市暴跌的两倍,且对与房地产有紧密联系的消费和银行体系冲击最大。类似这样的预测自然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诚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一个泡沫破灭以前,它永远也无法得到积极的确认。”应当说房地产泡沫是世界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尽管难以判断,但早做预案、适度降温和有序发展却是减少市场震荡和促使经济“软着陆”的关键。

陶:张博士的见解很有意思,这个现象值得关注。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经济,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今年美国的“双赤字”问题趋于严重,是否会导致这架引擎减速?

陈:美国经济中的“双赤字”并存现象确实令人担忧。目前美国民净储蓄率似有若无,只有0.7%,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企业及个人都在靠借贷度日,经济中的“双赤字”现象也因此更加严重。去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高达4808亿美元,2003财年美财政赤字创下37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预计2004年会更高。欧元区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预计今年德、法两国的财政赤字将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占GDP3%的标准,OECD预测为3.7%和3.6%。日本的财政赤字将高达GDP的7.7%。

倪:另一个问题是通货紧缩,虽然近来不少人认为这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应该说,通缩仍是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个风险。日本消费价格指数(CPl)连续四年下跌,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现通缩迹象,欧元区核心CPI已降至1.7%,美国徘徊在1.5%。这种情况部分是由放松管制、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所致,并不具有危害性。但继日本之后,由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等需求不足引起的通缩现象在美国、英国、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初步征兆,这将对经济具有巨大破坏作用。从增长前景看,据世行9月份全球展望报告预测,2003-2005年,全球GDP平减指数平均为1.7%,与1971-2000年间的6.2%相比,显示通胀影响呈大幅下落趋势。世行等国际机构因此建议各国政府考虑像治理通胀一样向通缩开战的政策目标。

陶:另一个与美国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美元贬值。今年受伊战和美国政府重新诠释“强势美元”政策等影响,美元兑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货币持续走贬。据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到10月8日美元兑上述三种货币比一年前分别下跌16%、6.3%和10.5%。请江博士着重谈一谈这个问题。

江:2003年国际金融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头等重大事件,当属美元贬值,因为它搅乱了整个世界经济“生态”。由于除日本外东亚大部分货币钉住美元,使得全球汇率调整的压力更多地集中在美元的最大挑战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货币——欧元上,由此激起美国、欧盟两大经济与金融“板块”的强烈碰撞。碰撞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由欧元升值吸收,多数专家认为1∶1.10-1∶1.20之间的汇率是欧洲经济能够承受的;另一部分则会传递到板块的交接地带或最薄弱环节释放。首先是东欧与前苏联国家,由于2004年中东欧有十个国家将先后加入欧盟,因此金融动荡将更多在前苏联国家出现;其次是拉美尤其是“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当然,情况最复杂与扑朔迷离的要算东亚。东亚在经济上已基本形成世界第三大板块,由于金融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整合,尽管有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但在金融上远不足与美元区、欧元区相抗衡。受到美欧挤压的日本及其日元已经开始不断向中国及其人民币转嫁压力。

李:美元贬值使美国从中“浑水摸鱼”:一方面可以廉价得到用美元结算的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另一方面可以向全世界提供便宜的“美国制造”,还可抵制外国产品的大量涌入。贬值美元有客观因素与主观意愿。客观因素有内外之分,内在是美国日益庞大的“双赤”,外在是欧元正式流通后价值回归与人气兴盛;主观意愿是美国有意进行“强势美元”政策的阶段性调整,为来年大选“拼经济”。但美国“浑水摸鱼”战略受到以下几方面制约:首先是欧洲央行的意志。有专家已经预言,欧洲央行容忍的极限是1欧元兑1.35美元。但更多专家分析,只要超过1.20美元,欧洲央行在工商界的压力下就会采取行动。其次是东亚主要国家的意志。尽管东亚还没有与美国真正叫板的金融实力,但是东亚国家(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支持美元稳定的重要力量,它们可以通过庞大的外汇储备以“作为”或“不作为”方式来影响美元汇率。

陈:美元贬值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居高不下有关,加上前几年美元逆势走强后需要回调,但深层原因是布什政府想借美元贬值提振制造业,解决高失业率,增强出口竞争力,拉动经济复苏,为明年大选拉选票。估计美元可能尚会走低一段时间,但贬值趋势不致失控,货币危机也不会爆发,因为美元走势最终将回归美国经济基本面。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比较,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好于欧、日。此外,从中长期看,美国政府也不会放弃“强势美元”政策,毕竟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欧元在回归实际价值,即与美元持平后,可望基本走稳。

三、正视深层矛盾

陶:现在让我们暂且跳出“增长与衰退”的圈子,来考察一下国际经济关系、经济秩序、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先从坎昆会议的结果说起吧。

倪: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自2001年11月在多哈开始以来一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今年9月召开的坎昆会议本来要为谈判带来新的政治动力,但谈判最终破裂。这不仅意味着多哈回合不可能按计划在2005年1月1日结束,而且进一步反映了当前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的失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如果这些失衡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与结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两极分化与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虽与全球经济竞争有关,但在根源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既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因此它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涤荡国际经济旧秩序,反而会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剧世界经济力量的不对称性,南北经济的发展“鸿沟”因此加深。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大赢家。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客观上成为了推动和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意志和模式。这一现实反映到多边贸易体系内部中来,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一直力图控制和操纵多边贸易体系,对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并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等等。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既希望通过谈判使自身经贸发展获得更有利的条件,又对发达国家推进贸易自由化意图深切怀疑,对开放市场会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十分担忧,对许多方面的谈判有抵触情绪。

张:事实的确如此。发达国家经常通过控制国际贸易与资本的流向来影响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谋取最大利益。目前,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是发达国家之间的4-5倍,对发展中国家占优势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实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则更加严重。由此导致的南北经济矛盾也在此次坎昆会议上得到充分体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成员首次组成“21国集团”抵制发达国家提出的放开贸易限制的要求,要求美国和欧盟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和进口关税。此举初步显示出世贸组织50年来最显著的力量对比变化。打破目前的僵局,特别是大国、强国能否作出更大的让步、贯彻利益均衡原则,是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陶:二位说得很好。虽然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受阻,但区域经济合作却红红火火。看来,一些主要经济体开始把着力点放到推进区域和双边合作上来,所谓的FTA--一自由贸易区成了热门话题。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

江: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种区域经贸集团大量涌现,至今已几乎遍及全球各个地区和每一个角落,并正在向大洲域及跨洲域化方向发展。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它与经济全球化潮流是相适应的。当今世界上多数区域经贸集团都以增强区内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效益为目标,都致力于推进其内部各成员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及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在发展方向上与多边贸易体系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对强化全球经贸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加之地区性安排较之多边安排协商范围小,更易实践、也更易成功,所以广受欢迎并得到加速发展。但同时,区域集团毕竟各自代表了特定国家的利益,因而又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外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绝对或相对歧视,这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无差别、无歧视的基本原则是矛盾的。而至今多边贸易体系并没有完全有效地解决好这一矛盾,从而难以避免出现集团与国家之间以及集团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陶:记得前些年我们曾提出过国际经济中的三大竞争,即规则之争、市场之争和资源之争,今年这几方面似乎表现得都比较典型。

梁:是这样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资金、市场、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争夺日趋激烈,富国和穷国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国际利益冲突体现在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倾销与反倾销、垄断与反垄断、歧视与反歧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尖锐斗争,以及表现出来的价格战、汇率战、资源和市场争夺战上。近年来争夺的重心明显向能源领域转移,中东、西非、中亚、俄罗斯成为各方争夺的热点地区。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的一大障碍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负有最大责任的一些发达国家正纷纷后退,不仅逃避应负义务,而且还试图转嫁危机。近期发达国家推行的“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就是一例。它们竞相以货币贬值、贸易壁垒、补贴和优惠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工业,并迫使别国就范,最终牺牲的将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此外,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美国大选在即等因素也加剧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

李:说到这里,我补充一点,应该警惕布什政府的外交单边主义向经济领域延伸。布什政府不顾法、德、俄等联合反对,一意孤行出兵伊拉克,其外交、军事单边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经济单边主义色彩也很浓。事实上,共和党与布什本身从骨子里就具有强权意识,历史上共和党执政时期往往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期。伊战后,布什将“拼经济”视作保其连任总统的“法宝”,并以拓展国际市场作为重要手段。在国内经济与政治利益驱动下,布什政府会不时出台强权经济措施,贸易单边主义将反映在其对外经济政策中。

赵:关于资源之争,今年突出表现在能源领域。从能源力量格局上看,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凭借对伊拉克的控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发言权大大增加;欧佩克面临内外冲击,影响力相对下降;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和份额均呈上升势头,世界石油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增强。

从大国能源关系看,围绕伊拉克战后石油开发、俄罗斯石油外输管道等,各大国积极展开能源外交,调整相关战略。比如,美英力主伊石油开发。美国以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多重身份,直接进入伊拉克石油领域,力图优先获取伊战后重建“红利”,竭力排斥俄罗斯等参与。美国已将伊油井管理权交由美民间企业负责,使俄、法、德等石油公司无插手余地。在7月伊与美英等国的十家跨国石油公司签定的首批长期售油合约(2000万桶)中,俄石油公司被排除在外。再如,欧盟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欧盟不顾美国压力,加大与伊朗能源合作力度;增加对沙特、科威特、阿曼等海湾产油国的投资与开发;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能源政策明显向俄罗斯倾斜。此外,还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努力打入拉美油气资源领域、积极进军非洲能源市场。

陈: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也在能源领域,各大国之间掀起了一波能源外交高潮,俄罗斯成为中心。“9·11”后,美俄能源合作迅速升温,但受多种因素制约,纸上谈兵多于实际动作,伊拉克战争使美俄能源合作受到冲击。鉴于美俄能源合作的局限性,俄罗斯在战后积极发展与欧洲、亚太国家(中日韩)等的能源合作,以“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的总体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目前,欧洲、美国、日、韩与中国等多方对俄罗斯石油的激烈竞争,使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显著提高。日本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危机感最强,因为日本的石油需求几乎100%依靠进口,而且主要依靠中东地区。日本在2000年失去在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开采权后,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俄罗斯、伊朗、非洲等均是其重点拓展对象,特别在俄罗斯石油管线走向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国方面的巨大压力使日本与伊朗的石油合作遇挫,但日本有望在伊拉克石油开发中得到补偿。在9月于日本召开的“第三届非洲开发会议”上,日本表示将通过对非洲国家无偿援助、放弃债权、金融投资等,协助日本公司进入非洲。

四、环境更趋复杂

陶:前头分析的方方面面,还是要归结到对中国的政策涵义上来,也就是如何评价现阶段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可否从贸易和投资环境谈起。

陈:我先提供两方面数据。在贸易方面,WTO预测,今年世界贸易将增长3%以上;世行预测,今明两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分别达到4.6%和7.9%;IMF认为,未来五年,即2004-2008年,国际贸易将年均增长6%以上,可能再次呈现上世纪90年代的贸易增长高出世界经济增长一倍的势头。在投资方面,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报告认为,“企业环境改善、地区一体化、技术革新、工业整合、激烈的全球竞争、新兴市场蕴藏良机的趋势,均为FDI重新强劲扩张提供支撑”,今明两年全球FDI将增长12.8%和27.3%。联合国贸发会议也认为,全球资本流动将逐渐回复到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年均增长21%的水平。

江:从国际资本流向看,将更多地流入东亚。尽管遭受地缘政治因素以及SARS风暴的冲击,东亚经济依旧表现良好。金融市场波动性减小,资本收益率提高,两者都好于美日欧发达市场,因此国际资本持续并加速向该地区流动。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东亚股市今年自第二季度以来一直表现不俗,且有明显迹象显示还将更上一层楼。投资组合资本的流入数据表明,资金仍在持续流入东亚地区,牛市很有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来自EmergingPortfolio.com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个季度中,除日本之外的亚洲股市共得到了30亿美元以上的新投资者资金,其中大多数都是第三季度流入的。而2002年全年,净流入量仅略高于8亿美元。

李:两位的分析提供了判断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的重要参数,我接着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上半年。一是出口形势将进一步好转。据海关统计,今年1-9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36.2%,估计全年外贸总额将达到8000亿美元。二是利用外资形势依然乐观。中国经济增势强劲,被视为国际投资的首选地之一。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一些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了机遇。据中国商务部估计,2003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将达到570亿美元。同时,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利率相对较低,中国经济前景及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使中国以较低的利率成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中国10月23日发行的10亿美元和4亿欧元全球债券被争相抢购,说明投资者对中国发展前景持乐观预期。三是良好的局面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

陶:前面大家从“有利”的一面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谈。随着中国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受外部经济影响的一面不可避免地增大。一些过去较少或者不曾出现的问题也出现或是加重了,一些经济问题被政治化、复杂化,并对中国的宏观政策造成压力。

李:这方面的情况不少。比如,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拉动逐步减弱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部需求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更多地要求中国加快开放市场的步伐,而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则通过各种方式加以限制。今年不断升温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就是这一形势的反映。从中国实际情况看,今年外贸顺差大幅减少,进口增速远远快于出口增速。据统计,1-9月出口增长32.3%,比去年同期加快12.9个百分点,但进口增长4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3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9亿美元。

倪: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纠纷增多影响到了双边经济关系甚至政治关系。随着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严重阻碍了中国扩大对外出口。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上半年,在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世贸成员中,中国仍居首位,在全部79项反倾销调查案中有12项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据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9月,中国产品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已经达到34件,涉案金额8.4亿美元,虽然案件数目有所减少,但大案、要案增加,涉案金额比去年同期有了大幅上升。由于反倾销案件的连带、示范效应,对中国外贸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涉案金额。此外,由于经济关系在双边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涉及到两国的政治关系。最近,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双边高层会晤的一个必谈话题,美国一些议员甚至提出了要求对从中国的进口商品课以20%以上的重税和要求政府废除美中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

张:说到人民币升值问题,我认为,贸易摩擦只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表象,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美对华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美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导致的。布什政府更多是基于大选需要,应和日本与欧盟要求人民币升值。国外有专家指出,日美欧坚持推动人民币升值这一“损人不利己”做法的原因在于,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为他们经济的缓慢恢复找了中国这个“替罪羊”。货币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与象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国际金融格局的变革必然要反映在相关货币汇率之上。由于中国崛起是个长期过程,因此在国际各个领域,为维护美元在世界的霸权地位、日元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美、日联手压人民币升值势必会趋于长期化。

陶:人民币的稳定过去是、现在仍是东亚区域经济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无意也没有操控人民币币值获取“额外的”竞争优势,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但中国所受到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确实已经造成了一些连带后果。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做一深入展开。

梁:在资本市场开放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压力很大。由于面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中央银行被迫采取了一些放松外汇管制的措施,包括推出并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放宽企业保留外汇的限制、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等,这意味着中国要加快走向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步伐,金融改革形势更加紧迫。另一个问题是,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受到国际舆论的攻击,首当其冲的是出口退税政策。国务院已决定于2004起降低出口退税率。长期看这一政策有利于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但短期会明显抑制出口。

李: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一些境内企业和个人纷纷减持外币资产和人民币负债,增加人民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外贸结售汇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外贸顺差;同时,一些“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内地,中央银行被迫大量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中央银行被迫在8月23日将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由7%调高到8%。外汇市场成为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最重要渠道,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变小。

江:“热钱”的大量流入,向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外汇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非正常的资金流动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一项都出现在借方,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非法资金的外流。2002年以来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净误差与遗漏项的贷方出现余额。2003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975亿美元,远超出同期91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和40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之和。这里面有统计口径的原因,但缺口如此之大,说明有部分出于套利目的的资金流入。“热钱”的流入一方面对中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是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出现过热迹象的一个外部因素。

陶:谈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离不开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去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已占石油消费的30%以上。国际石油市场未来走势,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方面请大家谈谈看法。

赵:我先来谈一点,即如何把握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互动。一方面,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01年和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的平均价格分别达到每桶26.33美元和25.00美元的高位。2003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走高使中国进口原油的价格继续上涨,对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赢利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为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不可忽视的“战略买家”,在对世界石油需求拉动方面仅次于美国。今年前7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8%,而汽车行业增速超过30%,直接导致原油进口和消费猛增。鉴于中国在SARS后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8月国际能源机构调高了今年全球原油需求的预测。9月初国际能源机构(IEA)推出最新油品市场报告,认为美国和中国将推动2004年油品需求强劲增长。在明年约100万桶的油品需求增长中,中国约占1/3(美、中分别为34万和26万桶)。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使中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风险同时增大。特别是国内外对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进口大幅度增加、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渲染,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和其他国家遏制、防范的对象。

倪:我就中国“走出去”战略所遇到的波折谈谈看法。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加大了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海外油气开发取得长足进步。但自去年底以来,中国石油公司海外发展接连遇挫。2002年12月份,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在最后一刻被迫退出竞拍;2003年5月,中海油与中石化收购北里海项目又告失败;此后,几经波折的中俄输油管道“安大线”受俄国内因素和日本竞争而再次搁浅。不过,除上述项目外,2003年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北非、哈萨克斯坦、拉美、北美等地的海外并购与合作中仍取得了诸多成果。遇挫项目只是中国石油海外发展的一小部分,更是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小插曲。

陈:补充一句,分析外部环境还不应忽视非经济因素。反恐战争扩大化使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威胁着世界经济增长,也同样影响到中国。仅就反恐行动本身讲,反洗钱措施加强,抑制全球资金流动;因安全防范措施的加强和运输费用的提高,会减缓国际贸易,增加交易成本。专家估计,自“9·11”以来,世界性商业财产与负债保险费平均增加30%,安全措施将使国际贸易成本上升1-2%。

五、关于“中国因素”

陶:最后,我们将话题转到“中国因素”上来。过去我们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这句话,可能侧重在前半句。显然,国人对中国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认识已趋于清晰,而在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士中,对后半句话的认识还不够,这也正是为什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中国威胁论”泛起并得到呼应的原因。鉴于今年有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中国因素”多次被人提及,我们也就此作简要回应。

江: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为陷入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02年,中国经济增量相当于全球经济总增量的17.5%,贡献率仅次于美国,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9%。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已对相关国家的产业形成强大拉动力,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2003年第一季度,菲律宾、新加坡及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出口额增长50-60%,印度尼西亚对华出口额增长约70%,而马来西亚的对华出口额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0%。

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前7个月,中国大陆对美贸易顺差287.4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80亿美元,但对台湾贸易逆差高达211.4亿美元,对韩国贸易逆差121.4亿美元,对日本逆差85亿美元,对东盟逆差80亿美元。由此可见,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基地正在加迅向中国大陆转移,我们用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弥补着对亚洲的逆差。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的50%以上来自在华跨国公司的产品,而加工贸易又占出口的50%。可见,中国从贸易顺差中得到的实际好处并不多。当然,跨国公司在华生产以及来料加工给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陈:据中国商务部部长吕福源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到2010年左右,两年的进口量就能达到1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在手机、家电、水泥等100多种商口的市场规模上已经排在世界的第一位。截至2002年底,超过4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累计投资合同金额8281亿美元,实际金额4480亿美元,并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获得了丰厚收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国市场吸纳着亚洲国家出口增长的56%。

梁:我想引用澳大利亚政府10月底公布的一份报告,以证明中国经济崛起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影响。这份报告指出,对东亚其他经济体而言,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机会。在2010年前,中国对农产品及能源矿产的需求每年将分别增长15%和14%。尽管有人担心,这种快速扩张对邻国意味着竞争威胁,但中国工业的崛起对该地区是一种“互赢游戏”(positive sum game),该地区所有经济体似乎都在从中受益,只是程度不同。报告称,过去十年里,中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地区生产链中,促进了地区贸易。就日本及新加坡等更发达的地区经济体而言,虽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遭受了损失,但由于对中国的高级零部件及资本设备出口,这些经济体得到了超额补偿。就该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在相互竞争的行业,中国确实构成了挑战,但总体而言,这些行业仍在强劲扩张。因为中国的工业扩张激发了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工业效率和增长速度。

张:在拉动需求方面,中国因素引人注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原材料方面的需求量惊人,特别是中国汽车和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金属贸易的增长。据该报列举的数字:用来提炼铝和镍的氧化铝价格在过去一年半里增长了一倍;制造空调所需的碎铜在今年前8个月进口增长了40%;棉花进口量今年前9个月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六倍;用于家具生产的木材进口大增,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西伯利亚木材的最大买家,消费了该地区80%的木材出口。此外,中国从对原油、黄金、钻石、铂和聚乙烯的需求到对大豆、苹果、牛肉和马铃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就此指出,中国对原材料和物料的需求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陶: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扮演了一个“负责任”、“讲信誉”大国的角色。在近年来亚洲经济增长中,中国的带动作用显著上升。我们如何看待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作用的上升或者说是崛起?

倪:中国的迅速崛起将全方位影响现有的国际经济格局。比如说,快速成长的对外贸易改变着国际贸易格局,巨大的能源需求改变着国际能源格局,坚挺的人民币影响着国际金融格局,强大的竞争力也影响着整个国际市场格局,等等。从历史来看,国际格局的改变实际就是国际利益的调整,这必然导致“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与膨胀,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表象之下,其实是既得利益者在竭力维护其既得利益,即维护既有的国际秩序。但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演变态势并不一定完全是世界历史的重复。科技的发展可以产生新的资源,全球化的扩张可以导致市场的扩大,积极合作则可共赢、恶性斗争则会俱败。

张:从中国方面讲,今后需要做的是,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客观分析“中国因素”现象,发挥应有作用,赢得应有地位;拓展地区和双边经济合作新模式,层层并稳妥推进周边利益圈;化解各种“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消忧工作;大力宣传与中国合作的“机遇论”和“共赢论”,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陶:好,就谈到这儿。今天大家就对谈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有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谢谢各位。

标签:;  ;  ;  ;  ;  ;  ;  ;  ;  ;  ;  ;  ;  

世界经济前景与中国外部经济环境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