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成因论文,新一轮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当前通货膨胀的态势及其特点
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年运行在10%以上的高位,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可小视。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去年以来我国政府因势利导,不断调整着宏观调控目标,从“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变化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继而又调整为当前的“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由此可见,国家反通胀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政府努力想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但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CPI上涨4.8%。虽然国家在生产、流通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宏观调控,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并有加大趋势,通胀水平由低度向中度发展的趋势基本成局。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8%的预期调控目标难以实现。2008年1~7月CPI分别为7.1%、8.7%、8.3%、8.5%、7.7%、7.1%、6.3%。同期的PPI分别为6.1%、6.6%、8.0%、8.1%、8.2%、8.8%、10%。从CPI和PPI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1~7月份,有3个月的CPI在8%以上,达到了10年来历史新高。从2008年5月份开始,CPI虽呈现下降态势有所回落但每月的PPI高于CPI。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PPI向CPI转移难以避免。如果PPI不能向CPI转移,那么制造业将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行业将出现亏损,部分企业会倒闭,供给减少将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出现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因此,无论采取主动还是被动的方式,PPI向CPI传导是必然的,只是PPI向CPI传导有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国内能源价格扭曲,电力和成品油的价格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内,PPI将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最终会传导到末端消费品,进而带动CPI上升,因此通货膨胀压力不可轻视。2008年8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显示,7月份中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4.7,与上月持平,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区”,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7年9月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亮起“黄灯”,处于偏热状态。
本轮通货膨胀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本轮通胀属于典型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2006年之前,由于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保持较低水平,土地价格尚未迅猛上涨,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胀压力是隐性的。进入2007年,由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等,这些隐性的通胀压力都得以显性化。如由于能源、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又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又造成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养殖业产品、加工类食品、酒类价格上涨,最终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此次通胀具有明显的从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价格传递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特点。
第二,本轮通胀具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即由于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工业品价格上涨压力,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也随之加大。今年一季度我国石油净进口5021万吨,增加14%,由于价格上升,仅仅运费就增加了80%。一季度铁矿石进口量增加11.5%,但运费价格上涨80.5%,再加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外汇多支付一倍。再加上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如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46.05%,2008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这说明国际输入性通胀给国内物价上升带来的压力会加大。
第三,本轮通胀具有明显的结构型特征。2008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最快,为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通胀上升的主导因素,而食品价格上涨本质上是对本轮经济周期中工业和农业之间发展结构失衡的一种市场化纠偏,所以,具有明显的结构型特征。随着通货膨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如不加以高度注意,结构型通货膨胀就会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2 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最近30年,我国出现了3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8年到1989年,第二次是1993年到1994年,从2007年开始的这次是第三次。前两轮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在于供给不足而需求过旺拉动物价上升,属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根据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在于:首先,近年来的经济持续高增长造成经济需求过剩。第二,今年以来新劳动法的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以及社会上普遍上调工资,造成企业工资成本上升。第三,连续多年的外贸“双顺差”再加上大量热钱的进入造成中国市场上的货币太多。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8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外汇储备的总和。第四,去年以来央行6次加息造成资金利率的上升,企业的资金成本也随之上升。第五,国际输入性通胀又推动国内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本轮通胀主要不是来自国内需求膨胀的因素,涨价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以往通胀不完全相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有可能会导致“滞胀”的局面。但产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从结构性失衡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三大产业结构失衡及内需与外需失衡等方面。从收入分配的结构来说,在GDP的构成中,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在快速增长,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却在不断萎缩。从2002年到2007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从17.9%已经攀升到20.5%。这说明,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地集中到了政府部门。从投资与消费结构来说,高投资低消费、对出口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格局不仅没有根本性逆转,反而有所加剧。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62.3%下降到35.7%,外贸依存度则上升到2007年的72%;从三大产业结构来说,中国的发展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增长却持续攀升,体现了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结构。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7%下降到39.1%,越来越偏离了“十一五”达到43%的增长目标;内需与外需失衡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出口也为弥补我国外汇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原来过度依赖外需发展经济的策略并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使经济运行处于内外失衡状态。当投资增速过快而内需不足时,市场主体必然会谋求以扩大出口、增加外需的方式来消化其过剩的产能,进而导致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与增加,迫使中央银行不断地向市场投放人民币以吸收过多的外汇供给,其结果要么是因人民币投放过多而使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压力,要么是限制了央行为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相机调整货币政策的自由度。
3 治理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中,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2008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2008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2008上半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2008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所有这些“回落”的背后意味着,就国内经济而言,整体经济已出现减速运行态势。除了自然灾害不断外,股市、房市持续低迷,物价持续上涨,紧缩银根政策造成了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难,资金链条绷得较紧,生产、投资、消费、出口等环节的增速都有所减缓。但另一方面,2008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经济“回落”与物价“上升”显示,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有可能会导致“滞胀”的局面。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经济过程,它会对一国经济、百姓生活、收入分配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通货膨胀如何治理,一是通过价格干预,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对于乱涨价的行为可以实行价格干预,但对于本轮通胀而言,由于涨价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成本因素和国际输入因素,企业提高价格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成本的上涨。企业为了保持赢利,将成本的上涨转嫁为价格的上涨,属于正常经营行为,如果对企业的合理涨价行为采取价格管制,其结果是价格扭曲,由此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不利于增加供给,其次是不利于抑制需求。由于价格管制有抑制供给同时又刺激需求的效应,将导致供不应求,即使在行政手段下稳住名义价格,变相涨价也会盛行,甚至出现黑市高价。所以对于通货膨胀各国一般更偏重于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但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各有侧重。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发挥其目标定位准、针对性强、作用直接有效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点调控”,可以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治理措施在于紧缩信贷、减缓经济增速方面。由于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治理对策应区别于以往的政策。在近期经济增长幅度在缩小而同时通货膨胀却在攀升的情况下,近期持续加息的紧缩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并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反而会因为加息加大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不利于控制物价。如果过分加大紧缩力度,也许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通货膨胀,但必然严重打击经济增长,所以是得不偿失之策。所以,对于需求拉动引起的物价上涨,可以通过缩紧银根加以治理,而对于由其他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同时,货币政策的困境还来自于其本身,由于货币政策一般都是通过采取调控总量的办法来给经济降温,但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很难兼顾到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等造成的经济发展冷热不均问题。而传统的对付通货膨胀的增税节支的紧缩财政政策也有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对解决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并没有直接疗效,另一方面也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所以,要实现“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在避免中国经济“滑坡”和防止通货膨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解决办法,进而实现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双赢”,需要探索新的途径。笔者认为,在当前货币政策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发挥减税对遏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对农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减税不仅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减税有助于帮助居民与企业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那些有较大涨价压力并对整体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应大幅度减税,通过出台更多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发挥减税政策的扶助、激励和引导的作用,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负成本,提高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迫使其相应降低价格,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既遏制通货膨胀又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扩大企业利润空间,降低中小企业税负,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可考虑通过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低收入群体提高价格补贴等措施,增加全体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在增值税方面,通过加快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避免重复征税,这对刺激内需经济也将是长期利好。当然,由于此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应从经济全面调整着手,仅就减税政策未必就能解决问题,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外,减税政策也需和财政支出政策相结合,通过加大财政对农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努力解决财政支出保障上的“缺位”和“越位”问题。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结构型特点,食品价格上涨乃是拉动通胀上升的主导因素,所以要解决物价问题,首先要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通过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从而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
标签:cpi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 cpi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