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影
(河南省淮阳县新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淮阳466700)
【摘要】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控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生活自理能力与神经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病情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循证护理模式;病情控制;神经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1-0059-01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骤及预后不佳等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均影响严重。诸多报道显示,早期通过溶栓治疗可将梗死血管再疏通,进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溶栓对于时间窗的要求格外严格,诸多患者因未及时治疗而致使预后效果不佳[1]。医学循证理论提出,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增强溶栓效果,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与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2]。本研究对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探析其对患者病情控制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内容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35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8.75±5.1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4-6.7h,平均(3.65±0.89)h。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81±5.0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6.8h,平均(3.71±0.92)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后教育指导、心理干预及饮食、运动干预。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具体步骤:(1)成立循证干预小组:组间开展循证护理技能培训,针对循证护理理念、内涵与护理措施等进行讲解,增强医护人员护理执行能力。(2)提出循证问题:小组针对急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影响治疗及护理的相关因素等进行讨论,从患者年龄、病情以及心理情况方面提出问题,具体涉及护理措施的实施、日常生活能力提升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等内容。(3)循证护理措施:①教育指导:将患者病情、年龄及受教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患者讲解脑梗死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增强患者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提升其遵医治疗依从性。②循证心理指导:对患者心理作准确评估,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予以个体化心理指导,倾听患者内心诉求,借助放松疗法与音乐等调节其心理状态,并予以充分鼓励与支持。③循证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则开始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训练方式由被动逐步向主动过渡,初期主要进行肢体关节伸屈、内旋外展以肌肉按摩等被动训练,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主动锻炼,内容包括摇头、鼓腮、旋转头部、伸舌与叩齿等头面部康复训练,并实施关节伸屈、翻身、站立、行走与肌肉收缩等肢体康复训练,并指导患者主动完成穿衣、用餐等生活技能康复训练。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3]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4]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量表总分42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伴随老龄人口的增多,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持续升高。作为一种因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疾病,急性脑梗死治疗后有75%的存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针对脑部血运障碍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与神经功能恢复存在重要意义。
近年来,循证医学理论逐渐受到临床推崇,其是以循证医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干预模式,通过对以往神经内科护理干预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相较于传统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实用性与科学性更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比,观察组干预后ADL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提示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循证护理模式在护理实施前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十分充分,所制定的护理方案中护理要点明确,护理措施的实施均有循证理论为基础。此外,护理方案中的循证教育指导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急性脑梗死的认知,结合心理疏导则可降低患者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减轻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有助于增强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最后在循证康复护理指导下,通过早期积极的被动与主动康复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有效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病情控制具有积极作用,适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孙莉.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135-136.
[2]郭献密.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3):46-48.
[3]李红萍,孙振文.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1):1750-1753,1757.
[4]史文莉,张丽,吴星.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2):259-261.
[5]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24.
论文作者:宋刘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病情论文; 模式论文; 能力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