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自觉历史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主体论文,自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人来建构和运作的。这一浅显的道理启迪我们思考这样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由什么样的人来建构和运作?笔者的意见:自觉历史主体。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人文主体
发达的经济体制都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都需要具有这一人文精神的人作为体制主体。这是合乎逻辑和历史事实的。从逻辑上说,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效地加快生产过程,将新增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生产积累,而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积累的比例与体制主体的人文精神有关。具有进步的、积极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克服一时的感官需求,将积累的比例适当扩大,并努力去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效率。反之,如果体制主体懒惰成癖,奢侈腐化,将新增价值全部用于满足感官需求的生活消费,就会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更谈不上以科技进步为龙头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情况下的扩大再生产了。从事实上看,早发达国家和后发达的国家,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作,与具有这种人文精神的主体有关。马克斯·韦伯把早发达国家创业时期的人文精神称为新教伦理。他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这种宗教的天职,就是每个人作为上帝的造民,应该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以便增加上帝的荣耀。因此,用正当手段获得财富是正义的、必须的,只是为了享乐而囤积和挥霍财富才是罪恶的。马克斯·韦伯把这种精神看作是早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不对的,但这种精神对早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后发达国家,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虽然没有新教伦理,但它们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都与这些国家的国民中的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有关。日本人“集体主义”精神和教育立国,成为提高日本企业生产率精神动力的源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新加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体制的快速健康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优秀的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早发达国家和亚洲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所相关的人文精神各不一样,但都有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建构的运作起着定位和推动作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一种人文精神,以及具备这一人文精神的主体。同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在要求上看,也需要一种相应的人文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制度建设、体制建设、组织建设,还包括人的建设,其中人的建设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目标的确定、方案的选择、政策的实施、措施的落实,都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一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合格的“施工队伍”,再好的设计都不会成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自觉历史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文主体,既不能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去寻找,也不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移植,而必须有自己相应的人文主体。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本质处于异化状态。这一体制所依据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个人主义是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资本家已经失去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本质,是资本的人格化。而工人也异化成资本的附属物,并且只有在资本增值成为现实需要时,工人才在异化的状态下从事现实的劳动。这种异化了的人,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文主体,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要求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使资本家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领域,以个人为“圆心”,以剩余价值为“半径”划“圆圈”。为了生存的工人,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当成外在之物进行着奴隶般的劳作。资本家的“圆圈”和工人的劳作,构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众多资本家活动构成的“圆圈”,被市场法则所刺激,使生产具有内在动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而工人的劳作在饥饿和失业的压力下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和效果。缺点是:这众多的“圆圈”之间缺少联系和协调,由此产生了排斥政府有计划的调控,尽管在凯恩斯主义被采用以来,“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但那是迫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压力和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的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作为基础的运作方式和调控机制是无序的市场,在这种体制下的工人是被剥消和被奴役的机器,其积极性受到压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中,随着新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本得到增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延续,被异化了的人文主体得到再生产。这种被异化了的人文主体,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承担者。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对立面出现的,它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承担运作者——国家,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管理和经营各个企业单位。其资源配置以计划为准绳。运作方式同样完全依据计划进行。在这种体制下,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成为其人文精神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主体活动方式。在理论和逻辑上这似乎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体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然而,事实上,这种体制以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抛弃而将市场这一有效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源配置手段和调控方式连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起否定了。其结果来了一次向资本主义原来的对立面——封建社会中的许多糟粕的回归:排斥独立个性和依从政府意志、高度集权和平均主义。这是一种类似于人身依附关系在新的形式下的复活。在人身依附的情况下,体制主体思想僵化保守,缺乏活力。没有活力的社会,物质必然匮乏,为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就会死灰复燃。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并未发挥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效果而被怀疑、否定、甚至抛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动方式难以真正成为现实。意识形态与体制功能的这种反差,以“左”的错误的强制而成为人格扭曲的根源。人们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来获取那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就形成了“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的社会氛围,经济在这种氛围中处于停滞,濒临崩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就这样走向了死胡同。这种走向死胡同的体制主体,同样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走向死胡同后的自觉选择。这一选择,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其运作方式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并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克服市场盲目作用的负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依赖的所有制,决定了这一体制的承担者和运作者必须具有公有制所决定的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人文精神,但同时,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所依据的价值规律,又要求体制主体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是一种必要而又危险的诱惑。说它必要,是因为非此便没有经济的活力和压力;说它危险,是因为由此会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人主义死灰复燃。这是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世纪性课题——遵循市场法则与弘扬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的人文主体,应该是扬弃了以往两种体制下的人文精神的人们——自觉历史主体。
三、自觉历史主体的界定
自觉历史主体,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是高层次的、走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这种本质,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第一,在思维方式上,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统一:一是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就是继承以往体制中的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体制机制和人文精神,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机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同时要批判地否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避免市场的无序功能;还要批判地否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政企不分、管理落后、科技进步缓慢、平均主义等弊端。二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市场经济迫使任何人都会首先关注经济效益,求真务实,脱贫致富;但同时又要求人们在行为准则上超越市场法则和商品意识的局限,超越个人和本单位的狭隘界限,以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实践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三是专向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应该成为商品生产和经济交往中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成为比资本家还要高明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又应该用先进的人文精神武装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第二,在人文精神上,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奉献和索取、人和物的关系,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充分发挥出来;要培养良好的状态,使每个人具有从事活动的激情、热情、意志及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三,在主体素质上,要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组织管理人才,使这些人才既有专业才能,又要有完善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社会性格。
四、自觉历史主体的塑就
如何塑造和成就历史主体呢?
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依托的自觉历史主体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觉历史主体的形成是一个自觉的自我改造和精心培养的过程,它要求这个体制的组织者——共产党员和干部,肩负更大的历史责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使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为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提供了实现的途径,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舞台,但是,它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这些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到了党风的建设,造成严重的腐败。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不开展反对腐败的斗争,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自觉历史主体不可能形成。因此,自觉历史主体的形成,是一个自觉的过程。
其次,自觉历史主体塑就的自觉性首先来自于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自于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她要在带领群众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中,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最后解放自己。她有责任率先成为自觉历史主体。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张鸣岐、孔繁森、李润伍等同志的人生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但是,在有些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中,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太缺乏了。如此下去,如果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运作的大权旁落在王宝森之流的手中,国家就会受难,人民就会遭殃,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成为海市蜃楼。因此,要大力开展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三,要在坚持市场法则的商品交换中,锻炼独立自觉的主体。根据市场法则,每个人的生产依赖其它的人的生产,并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交换中,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私人劳动为社会劳动。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物化了的劳动的交换。正是在这种交换中,商品生产者才被社会承认,同时也获得了实现自己劳动价值的权利。被社会承认和权利实现的标志,是获得作为商品价值符号的货币。因而,在市场经济中,人的关系是依据于物的关系的,在这种关系中,人必须要向钱看。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社会通行的是物对人的统治,人在这种统治中仅仅成了生产物质财富的一种工具,一切向钱看,那么,就会私欲横流,恶念丛生,犯罪严重,两极分化,我们将在创造辉煌的同时走向毁灭。这种结局是我们绝不愿意看到的。但我们不能由此而走向第一个极端,放弃市场法则,倒退到传统的计划体制上去,那是邓小平已经断定的死路。因为商品交换尽管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活动,然而,没有物的依托,人不可能冲破传统的人的依赖关系,也不可能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从奴隶意识转化为主人意识,成为完整的个人。因此,在自觉历史主体的塑就中,每个人应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依赖于物,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和独立个性,并使物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来表现和实现人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让社会主义的原则一以贯之,以开放性的状态通向共产主义。
第四,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一切文化,以此来武装自觉历史主体。在这个问题上,那种寄希望于传统价值的复归是没有出路的,而诉诸非理性的人的自然本能,希望借此来建立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机器所扼杀了的生命的价值,此路也不通。那么,敢问路在何方?就在脚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指导,遵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诚实勤劳精神,批判地吸取一切文化成果,无论西方的,东方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像列宁所要求的那样: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让自觉历史主体屹立于中国大地,支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