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自学能力是一项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小学阶段要重视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的培养。想要更好地完成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适当地给学生制造障碍,引导学生利用帮助系统和网络资源等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学后教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30-01
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师若不停地给学生教应用软件,也赶不上软件更新的速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只是去获取新的只是,就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他们去感知、去思考、去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本人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适应现在形势的一种需要,而"研学后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激发学生自学意识
1.1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主解决。"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刚开始表现极大的兴趣,但是当真正接触的时候,却难以理解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来激发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金山演示2003》的动画设置的时候,我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间的故事,并配上了故事录音和伴奏,作品设计生动有趣,学生欣赏完后以后还依依不舍,很想跃跃欲试。这样选材就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1.2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过:"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主动学习。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任务不相符合时,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收到了影响。"为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力争做到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喜悦感,激发学习欲望,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考虑到个体差异,以个人的形式竞争肯定会挫败一部分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我将班里的学生根据能力的差异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动手能力强的、表达能力强的、责任心强的同学,同时也有能手能力稍弱的,学习不够主动的同学。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了集体荣誉感,都不甘心弱后与他人,激发整个集体的学习欲望。
1.3 "研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兴趣
研学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保持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在巡视中发挥重要作用。发现小组成员有一点突破的时候,可以聚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并及时表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安排自学的内容,从基础到知识迁移,让学生认为自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相反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研学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互相合作,增进友谊。
2 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书中有些专业术语对小学生来说非常生硬艰涩,学生被拦住几次就不愿意再读了。作为老师,要懂得挖掘课本的知识,想方设法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达到自学并掌握技术的目的。"研学"的有效性除了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还有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后教"也不等于重复教学,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师一定要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有目的的进行自主探究。
2.1 善于设计和使用研学案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设计好研学案,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让新知的学习顺其自然,一气呵成。在设计时避免研学内容铺垫得太过平实,思路过于流畅,这样学生会缺乏自主意识,仅仅被动地参与探究,没有深度思维和交流,变成无效的研学案。要充分设计好研学案的探究任务,引动学生思考与动手,保持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完成之时和思维体系的建构,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广州市新版的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中,关于图形的复制的教学中,研学案在设计"复制"这一环节时,我首先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一朵在空白区域的花复制到花坛中,让花坛变得色彩斑斓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在加深难度,如何让花坛钟满这种花,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刚刚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设计研学案的时候,有意识地逐步提高操作中的难度,他们通过合作,在书本中找线索,促使他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操作方法,并自己实践。
2.2 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学效率
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生组成小组。通过这种分组教学,弥补学生的不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以外,还在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获得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长在小组中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谈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落后的同学如何操作。
2.3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自学完基础操作以后,安排难度稍大一些的知识迁移运用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自学获得的基本操作方法,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通过挑战这些问题,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重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像是把学生“扶上马”并送一程一样,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如何策马奔驰,尽情享受奔驰带来的乐趣。如果老师总是不把缰绳放开的话,学生是永远不可能学会自己策马飞奔的。总而言之,学生想要学好信息技术就必须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注意保持独立探究的精神、充分利用帮助系统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在信息技术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潘艳.自学能力培养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7.
[2]曹建人.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
论文作者:王文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自学能力论文; 研学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自主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