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实证研究_地理论文

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地理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01-0057-05

一、引言

“当一种工业已经这样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时,就会长久设在那里……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而似乎公开地散发在空气中,连孩子们都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1] 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用这一句话形象描绘了工业① 地理集聚中知识外溢的效果,表达了其对工业地理集聚现象的关注。其后,对于工业地理集聚的研究出现了数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首次提出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形成了工业集聚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70、80年代,工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Krugman和Porter等人的推动下,工业集聚研究形成了第三次高潮,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工业出现地理集聚按马歇尔的观点来说,是因为工业地理集聚有利于专业化供应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知识的外溢[3]。其后,瑞典经济学家Ohlin从区域间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进行了解释。Krugman则强调了规模经济的报酬递增效果,认为外在规模经济是工业地理集聚的重要原因[4]。

本文主要利用1995~2005年中国工业数据考察了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工业地理集聚过程中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

二、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工业地理集聚的测度方法

对工业地理集聚的测度指标比较多,如熵指数、Isard指数、Herfindahl指数、区位Gini系数、EG指数等。上述方法中,EG指数剔除了企业规模对地理集聚的影响,其他指数由于企业规模数据难以获得,因而计算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我们这里主要选用区位基尼系数进行计算。

区位基尼系数是Krugman提出的反映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匀程度的指标。区位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比较多,本文所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CR[,n]表示某工业前n位地区的市场集中度,X[,i]表示X工业在第i个地区的市场销售额,N表示全部地区数。

(三)数据说明

本文在衡量工业地理集聚程度时使用的数据为工业增加值,在衡量工业地区集中度时使用的数据为产业销售额。其中,1995年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200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及产业销售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由于中国工业分类标准在2003年进行了调整,因此,2005年与1995年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剔除了1995年工业分类标准中有、而2005年工业分类标准中没有的行业,把1995年的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换成2005年的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另外,由于1997年重庆市才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因此为了分析的统一性,我们把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的数据合并计算。

三、计算结果及其说明

(一)1995~2005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演变特征

表1显示了1995~2005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区位基尼系数。从总体上看,在这一期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区位基尼系数加权平均值由1995年的0.57上升到2005年的0.64,上升幅度达到12.78%。但是,在中国工业集聚程度整体提高的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呈现出了结构性的差异。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产选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与供应业,水生产与供应业的区位集聚程度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水生产与供应业、煤气生产与供应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下降最明显,分别为8%和4.5%。

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最为显著,均在30%以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达到20%以上。这反映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行业在近10年来集聚程度上升空间较大,说明地方保护主义正在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采掘业由于行业特性特殊,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

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B0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B07),黑色金属矿产选业(BO8),有色金属矿产选业(B09),非金属矿产选业(B10),农副食品加工业(C13),食品制造业(C14),饮料制造业(C15),草制品业(C16),纺织业(C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C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C1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C20),家具制造业(C21),造纸及纸制品业(2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C2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C2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医药制造业(C27),化学纤维制造业(C28),橡胶制品业(C29),塑料制品业(C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金属制品业(C34),通用设备制造业(C35),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D44),煤气生产与供应业(D45),水生产与供应业(D46)。

数据来源:199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

由于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了中国工业1995年至2005年间行业集聚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工业地理集聚和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企业平均规模(用企业户均年产值表示)、行业资本密集度(用资本劳动表示)、行业政府管制程度(用国有资产比重表示)和行业开放程度(用外资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表示)等指标,分析2004年行业区位基尼系数与这些行业特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2。我们发现,企业平均规模与行业区位集聚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0.2143,即行业企业平均规模越大,行业区位集聚程度越高,行业区位集聚有利于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在行业进行区位集聚时,外在规模经济降低了企业的平均成本,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形成相互配套的上下游链条企业,从而导致区位集聚程度提高。行业资本密集度与行业区位集聚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342,表明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其区位集聚程度越低。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资本密度高的行业中很多是资源依赖性的采掘业,导致资本密集型行业总体区位集聚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成本低下,因而相对来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市场更为成熟,更容易形成区位集聚。政府管制程度与产业区位集聚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628,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管制程度越高的行业,地理集聚程度越低,这与张文彬[5] 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在政府管制较高的行业,资源流动性比较差,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弱,从而阻碍了资源集中和行业区位集聚的形成。对外开放程度与行业区位集聚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行业越开放,行业地理集中程度越高,这与贺灿飞[6] 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总体来看,中国地理集聚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政府管制越少、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强的行业,其区位集聚程度越高。

(二)中国工业地理区位集聚的地区偏向性分析

前文分析表明,中国工业地理集聚度在1995~2005年间呈现上升趋势。通过计算各行业的CR[,1]、CR[,2]和CR[,5]值,我们发现,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主要偏向东部地区,中国工业集聚具有地区偏向性,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落后,出现了所谓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表3列出了中国工业地区集中度CR[,1]、CR[,2]、CR[,5]的计算结果及行业销售额前五名的地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工业地理区位集聚的地区偏向性。

由CR[,1]值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行业市场销售额占全国总销售额第一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广东省的家具制造业(0.28),②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0.2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35),塑料制品业(0.25),金属制品业(0.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3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13),煤气生产与供应业(0.25),水生产与供应业(0.22)的市场销售份额位居全国第一,均达到2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30%以上。

江苏省的纺织业(0.2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22),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1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1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1),通用设备制造业(0.19)的市场销售份额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的有色金属矿产选业(0.21)、非金属矿产选业(0.22)、农副食品加工业(0.28)、造纸及纸制品业(0.24)、医药制造业(0.14)、专用设备制造业(0.18)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普遍在20%左右。

浙江省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25),化学纤维制造业(0.37)的市场销售份额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0)的市场销售份额位居全国第一。河北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5)以及黑色金属矿产选业(0.30)的市场销售份额位居全国第一。

在中西部地区,行业销售额占全国第一位的主要以采掘业为主,如山西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23)、黑龙江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25)、云南省的烟草制品业(0.20)等。

行业销售额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纺织业(0.7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7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7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59),家具制造业(0.7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0.6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8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60),橡胶制品业(0.68),塑料制品业(0.70),医药制造业(0.47),金属制品业(0.7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7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7)销售额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全部在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能进入前五名的行业主要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产选业、有色金属矿产选业、非金属矿产选业、烟草制品业等,这些行业大多具有资源依赖性,资源跨地区流动性较差。由于这些行业的原料地或矿产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生产活动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例如烟草制品业,由于烟草的生产条件比较苛刻,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使得我国只有少数几个西部地区省份能生产出优质的烟叶,因此烟草制品业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如云南省。对于大多制造业,中西部地区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行业区位集聚程度低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第一产业和采掘工业。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1995~2005年中国工业总体集聚程度得到提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向东部地区集聚,导致制造业在中西部地区出现“空心化”。中国工业向东部地区集聚,表明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地方政府行政命令和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正在减弱,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工业向东部地区集聚有其历史原因,是国家长期实施不平衡发展政策导致的结果。中国工业向东部地区集聚,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过度向东部地区集聚会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适当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东部地区的结构升级,最终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07-11-24

注释:

① 本文中的工业与产业意义等同,国内学者在很多时候是两者混合使用,如白重恩(2004)使用的是产业,而康运杰(2004)在翻译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时使用的是工业。

② 括号内数据表示相应省区在某一行业占有的市场销售份额。

标签:;  ;  ;  ;  ;  ;  ;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的实证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