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红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150300
【摘要】目的 对胆结石手术患者施行全面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选取 2014 年1 月-2015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胆结石治疗的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全面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量表评分、手术时间、患者满意程度以及术中出血量,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满意度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胆结石患者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疾病复发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胆结石手术;全面护理;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24-01
胆结石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大量研究证实该病症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升高,一般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胆结石手术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术后也可能会出现并发症,降低手术治愈率。因此,降低胆结石手术中的患者应激反应概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了胆结石手术医师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临床实践表明:胆结石患者的全程全面护理对于降低患者应激反应概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随机选取 2014年1 月 ~2015 年1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 12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1 月-2015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胆结石治疗的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2.36±8.21)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3.12±0.87)年。实验组中男 114 例,女 126 例,患者年龄 35~67 岁,平均年龄(44.13±7.62)岁,病程 1 个月 ~9年,平均病程(3.19±0.6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
不仅在手术后要进行护理措施,手术前也要进行护理,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患者康复。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脉搏、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并详细记录,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并做好术前检查。做好术前的饮食指导,告知患者禁食豆类食品,对于特殊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还应留意患者的心理状况,若有患者存在负面情绪,应及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进入手术室后,让患者选择科学的卧姿,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手术中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应急设施。护理人员还需要在术中和主治医师做好配合,准备手术基本器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在术后创口往往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症状,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或影片、与患者交流其感兴趣的话题等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以此降低患者疼痛反应,另外也可对患者适当使用止痛剂缓解疼痛。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安全推入病房,给予心电监测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免发生休克。对于患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应急护理,比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对其血糖水平及时进行监督测试。术后24 h可以给予患者流动食物,增强患者恢复能力,补充患者营养。手术后要进行健康护理,在康复期可对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宣教,将胆结石的致病原因、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复发的、影响以及基本预防方法等告知患者,以此提高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降低疾病复发率。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疾病复发率(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为期 6 个月的电话随访,统计疾病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关于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涉及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态度等方面,满分为 100 分,≥ 90 分为非常满意,75~89 分为满意,<75 分为不满意)。临床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的出血量。关于治疗效果的调查,治疗效果为治愈,表现为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全部结石被切除,病情完全缓解,没有出现复发;治疗效果为有效,表现为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恢复正常,大部分结石被切除,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偶有复发;治疗效果为无效,表现为患者体内有较多的结石残留,病情无变化甚至有加重的可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间差异分析使用 t检验,计数资料间差异分析使用x?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可知,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总体有效率为 95.45%,参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 75.00%,观察组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7%,两者对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胆结石症状的现状
胆结石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胆石症,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等,其中以胆囊结石最为常见。胆结石在临床较为常见,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治疗该病症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术后患者较易出现创口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不利于患者康复。
3.2全面护理干预
手术情况与治疗效果会受到护理工作的影响,如果护理不到位,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等症状,也可能会因为紧张等情绪而影响正常治疗的展开。为了辅助提高治疗效果,全面护理模式就产生了。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胆结石患者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故积极寻求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护理模式系统性较强,手术过程中需要围绕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主张护理人员能够积极进行干预,对于患者出现的疼痛症状,主张能够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疼痛。总之,全面护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郭秀荣.胆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301-302.
[2]陈兴丽.胆结石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2014,20
[3]孙红芹.对行胆结石手术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
论文作者:徐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患者论文; 胆结石论文; 手术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术后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