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与激励对策研究——基于对重庆市625名志愿者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志愿者论文,青年志愿者论文,特征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1)04-0019-06
一、问题的提出
需要是个体从外界获取某种资源目标以解决自身生理和内心客观匮乏状态的一种心理期望,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根本目的(殷智红,2004)[1]。它是个体为调节生理和心理不平衡状态,消除紧张心理而产生的自动求衡倾向,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袁秀珍,2006)[2]。需要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认为需要促使个体行为的产生,而需要是有层次的,提出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5个层次(廉茵,2007)[3]。鉴于Maslow研究的有限性,随后又出现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Alderfer的ERG理论以及Mcclelland的后天需要理论等众多著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需要研究。随着志愿服务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志愿者的需要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Cuskelly与Harrington研究发现,志愿者主要有社会联系、提供帮助、消磨时间、社会成就感等需要(Cuskelly,G.& Harrington,M,1997)[4];Parker认为志愿者有利他性、情感交换、社会认可、满足他人需要、协助组织达成目标、充实生活、发展技能、寻找乐趣以及获取成就和休闲四个方面的需要(Parker,1997)[5];Clary认为多数人的需要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需要(Clary,E.,Snyder,M.,& Stukas,A.,1996)[6]。我国学者蔡宜旦、江慧将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分为10个层次,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蔡宜旦,江慧,2001)[7];王丽丽指出青年志愿者的动机需求,因性别、学历、政治面貌等因素的不同,存在差异性(赵海燕,王丽丽,2007)[8];丁元竹对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居民因性别、年龄、职业、户籍状况、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和居住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其需要特征呈现差异性(冯琰,丁元竹,2006)[9]。
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部分,其需要能否得到有效满足直接关系到志愿组织队伍的整体稳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发展。青年志愿者有何需要?呈现何特征?不同条件下,其需要有何差异?如何针对青年志愿者不同的需要特征,采取有效性的激励手段?这些都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首先在210名志愿者中开展了关于参与志愿服务所期望获得的奖励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并结合文献资料最终确定10种最主要的需要,编制成《志愿者需要问卷》,需要指标分别为增长经验、增进友谊、培训学习、参与管理、理解尊重、物质奖励、社会荣誉、工作自主、助人快乐和发挥特长10种。然后,分别按照每个需要特征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个等级,并依次赋予5、4、3、2、1的分值。问卷所涉及的10种需要指标经SPSS信度和效度分析后,确定均达到相应的显著性要求(P<0.005),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从2011年2月至2011年4月,笔者先后随机对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长寿彩虹义工服务队、江北区绿叶义工志愿服务队、山城义工志愿服务队、华福巷社区义务服务队等10个规模较大的志愿组织的志愿者需要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680份,回收问卷642份,有效问卷62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4%和97%。其中,青年志愿者(18-40岁)295人,非青年志愿者(年龄>=41岁)330人;青年志愿者中,低学历(学历<=大专)173人,高学历(大专以上)122人,低收入(月均收入<=2500元)144人,中高收入(月均收入高于2500元)151人;不同类型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人数为:官方志愿组织128人,民间注册组织104人,民间未注册组织63人。本问卷采用SPSS编程统计。
三、结果
(一)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的需求比较
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需求特征的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在10种需要指标中,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对理解与尊重需要的平均分(M)都是最高的(4.69与4.78),说明理解与尊重是志愿者的最主要需要,是第一需要。t检验表明,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在10种需求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相比,在增长经验、培训学习、参与管理、工作自主、物质奖励和发挥特长等6种需求的差异相当显著(P<0.005)。而中老年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相比,在满足理解尊重、扩展友谊、社会荣誉、助人快乐等4项的需求更为强烈。由此说明,青年志愿者与中老年志愿者相比,有着更明显和更强烈的发展性需求,更期望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增加经验、参与管理、工作自主和发挥特长;而中老年志愿者更重视心理性的安慰与满足,希望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余热,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资源帮助困难的人,一方面更希望能获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尊重,扩大社会友谊范围,获得社会认可,从而感受助人的快乐,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不同年龄青年志愿者的需求比较
不同年龄的青年志愿者需求特征比较(见表2)。
为更好了解不同年龄的青年志愿者的需求特征的差异,笔者采用中国青年联合会关于青年年龄段的划分,即18-28岁为青春期阶段,29-40岁为成熟期阶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2),18-28岁的青年志愿者的前4种需要是理解尊重(4.64)、增长经验(4.48)、培训学习(4.35)和参与管理(4.28);29-40岁的青年志愿者的前4种需要是理解尊重(4.68)、参与管理(4.65)、发挥特长(4.53)和工作自主(4.43)。因此,理解尊重和参与管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志愿者的共同的基本需要。18-28岁的青年志愿者与29-40岁的青年志愿者相比,在增长经验、培训学习和物质奖励等3种需要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而29-40岁的青年志愿者与18-28岁的青年志愿者相比,在理解尊重、参与管理、发挥特长、社会荣誉、工作自主、助人快乐和增进友谊等7项指标上,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满足期望。由此说明,18-28岁的青年志愿者与29-40岁的青年志愿者相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生存性需要,希望借助志愿服务工作,能增长工作经验,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技能水平,同时希望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和一般性费用补贴,缓解生存压力;而29-40岁的青年志愿者更为看重发展性和心理性需要,希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参与管理,发挥特长,增加工作自由度,体验助人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不同学历青年志愿者的需求比较
不同学历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比较(见表3)。
为便于体现不同学历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的差异,我们将学历划分为大专以下(含大专),称之为低学历,大专以上,称之为高学历。统计结果表明(表3),理解尊重同样是不同学历青年志愿者的首选需要,平均分(M)都是都是最高的,分别为4.73和4.78。低学历青年志愿者与高学历青年志愿者相比,在增长经验、培训学习和物质奖励3项需要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增进友谊的需要。而高学历青年志愿者与低学历青年志愿者相比,则对理解尊重、参与管理、发挥特长、助人快乐、工作自主和社会荣誉等6个方面,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满足愿望。由此说明,低学历青年志愿者与高学历青年志愿者相比,主要体现为强烈的生存性需要,希望借助志愿服务工作,增加经验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弥补知识的弱竞争不足;而高学历青年志愿者则主要体现为强烈的发展性需要,希望能积极参与管理、发挥特长、工作自主,从而获得心理满足,更好地体现人生价值。
(四)不同经济收入青年志愿者的需求比较
不同经济收入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特征比较(如表4)。
统计分析表明,所有青年志愿者的每月平均收入约为2500元。为研究不同经济收入青年志愿者需要特征的差异,我们将月收入低于2500元(含2500元)的青年志愿者,称之为低收入人群,月收入高于2500元的青年志愿者,称之为中高收入人群。统计显示:低收入与中高收入青年志愿者在增长经验(4.38与3.78)、培训学习(4.38与4.08)、参与管理(2.99与4.52)、物质奖励(4.43与3.30)、工作自主(3.89与4.69)和发挥特长(3.64与4.48)等6种需要,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但低收入青年志愿者更为看重增长经验、培训学习和物质奖励等需要的满足(P<0.05);而中高收入青年志愿者则对参与管理、工作自主和发挥特长的需要更为强烈。由此说明,低收入青年志愿者因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不能投入太多的经济成本,同时志愿服务又需要志愿者付出部分利益。因此,青年志愿者希望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智力与技术等资源回报社会,同时更希望自身能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帮助其增长工作经验,加强培训学习和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弥补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呈现较为强烈的生存性需要;而中高收入青年志愿者无较大的经济压力,更希望能在宽松的、自主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体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参与管理,增加工作自主权和授权范围,发挥优势专长,更好地服务,以满足心理的自尊心和成就感,更多地体现自身的创造才能,呈现较为强烈的发展性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状况,呈现较为鲜明地低层次的生存性需要与高层次的发展性和心理性需要的两极分化特征;(2)理解尊重是全体志愿者的共同需要,也是第一位的需要;(3)青年志愿者的发展性需要比中老年志愿者更为强烈,中老年志愿者则体现出更为明显的心理满足性需要;(4)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年志愿者的生存性需要逐渐弱化,更倾向于发展性和心理满足性需要;(5)低学历、低经济收入的青年志愿者较高学历、中高经济收入的青年志愿者,有更强的生存性需要,而高学历、中高经济收入的青年志愿者更追求发展性需要的满足。
为有效激励青年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服务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我们建议:
(一)重视理解和尊重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一是社会和志愿组织要积极利用所拥有的人力、资金、设备、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真心地支持和帮助青年志愿者开展有关的志愿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板报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业绩突出的青年志愿者以及优秀事迹,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青年志愿者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侯玉兰、唐忠新,2009)[10];三是社会和组织要以公平和可持续为发展理念,强调奉献爱心、贡献社会是青年应尽责任的同时,更要真诚地尊重和关心青年志愿者,适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表彰和奖励,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满足其自尊心和归属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尊重和关爱青年志愿者成长的浓厚氛围;四是社会要切实尊重和保障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杜绝“滥用”或“廉价”使用青年志愿者以及从事不正当活动的现象,惩处和打击有损青年志愿者形象的行为,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增强其长久性服务的信心和勇气。
(二)要重视满足不同青年志愿者的生存性需要,引导其向发展性需要转变
低学历青年志愿者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竞争能力不强。因此,社会和组织针对低学历青年志愿者,应着重采取培训、学习、进修和交流等手段培养其技能,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减少其心理障碍,增强其生存信心和持久服务。低经济收入青年志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既奉献爱心,以现有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满足自身回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同时,又能自身现有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不受较大损失,从而实现持久性的提供志愿服务。因此,针对此类群体,社会和组织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技能,帮助其向较高经济收入岗位转变,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给予适当的奖金、优惠券等物质奖励,加大一般性的费用补贴,弥补其提供志愿服务所造成自身经济利益的部分损失,既能不损害青年的经济利益,又能使青年志愿者感受社会和组织的关怀和理解,从而调动其长期进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此,对待此类群体的措施,其最终目标是逐步解决青年志愿者的生存性问题,实行成员开发式成长,引导其向追求发展性需要转变。
(三)要重视满足不同青年志愿者的发展性需求,引导其自身需求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高年龄、高学历和高经济收入青年志愿者的最大需要是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因此,社会和组织要重视满足此类群体的需求。一是加强青年志愿者的学习和进修,进一步提升其知识和技能层次,使其成为志愿组织的核心力量和主力军,从而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利于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二是引导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项目的决策和管理。如征询其建设性意见、邀请其担任某项目指导或顾问等,从而增强其归属感和成就感,达到发挥调动其积极性的效果;三是要允许适当授权、工作自主和发挥其专长。志愿组织和根据工作性质、范围、难度等要求和青年志愿者的实际能力,给予其适当的授权,引导其自我管理。要注重工作岗位的分配与青年志愿者的专长与爱好良好结合,鼓励其承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为其工作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组织环境和工作环境,从而满足其自尊心需要,以利于其创造能力和进取心的发挥;四是及时进行激励。对此类群体的激励要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原则,及时给予赞许和表扬,宣传其事迹,表彰其功绩,对其工作及时的认可和肯定,鼓励其继续发挥创造能力和奉献精神,促其长久服务等。因此,社会和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此类群体追求自身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达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收稿日期:201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