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儿科 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12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病毒性脑炎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显效21,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为83.61%;观察组显效35,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59例,总有效率为96.72%。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X2值为 5.915152,P值为0.015011,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治疗可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治疗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干扰素治疗;临床疗效
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由于不同种病原体治病导致的性能和宿主反应差距不同,因此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1]。其中病毒性脑炎主要是由于炎症部位位于脑膜中,主要感染病毒为柯萨奇病毒。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群体主要为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身体器官及机构的特殊性是病毒性脑炎的高发群体,每年占病毒性脑炎发病率的80%以上[3]。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针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本文通过对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年龄9个月~2.2岁,平均年龄(1.02±3.51)岁。对照组61例,男28例,女33例,年龄10个月~2.5岁,平均年龄(1.21±2.06)岁。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部分患儿表现出表情淡漠、嗜睡、意识障碍等症状,对于严重者可能表现为神志不清、谵妄、昏迷。如果患儿神经功能受到损害会表现出单瘫、双瘫、偏瘫、肢体失调、不自主动作等症状。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病毒性脑炎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3次/天,7天为1疗程。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减轻;③无效:患儿症状无减轻或加重。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显效21,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为83.61%;观察组显效35,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59例,总有效率为96.72%。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X2值为5.915152,P值为0.015011,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灭活或活的病毒作用和易感细胞进行作用后通过基因组编码生成的一种抗病毒物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3]。丙种球蛋白也被称为免疫血清球蛋白。使用丙种球蛋白主要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送给患儿,从而进行治疗。丙种球蛋白能够使人体从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在短时间内带到免疫保护状态,将人体的免疫力提高到最高。通过抗体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将细菌和病毒杀死,从而提高治疗效率。引发病毒性脑炎的病毒一般是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而这两种病毒正是肠道病毒的一种。通过临床学者的研究发现肠道病毒是人体内最小的一种病毒,被称作无被膜DNA病毒,具有很长的存活周期,一般在污水中,一旦进入患儿体内会对患儿的细胞胞质进行破坏,杀死患儿的细胞。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导致患儿产生病毒性脑炎,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种临床上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21,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为83.61%;观察组显效35,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59例,总有效率为96.72%。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不难看出,采用丙种球蛋白与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比使用干扰素联合常规治疗疗效更好。丙种球蛋白通过提高人体免疫力,快速对消灭柯萨奇病毒,帮助患儿进行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治疗可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治疗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桂花,张艳.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8(05):176.
[2]王健民.小儿病毒性脑炎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3(01):124-125.
[3]李光超.小儿病毒性脑炎4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05):48-49.
论文作者:韩改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脑炎论文; 患儿论文; 球蛋白论文; 病毒论文; 两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基础上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