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与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确认会计目标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确认会计目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与理财相结合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自我改造、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自己的行为长期化,实现经营的连续性。由此决定,企业筹资理财的途径必然多样化、灵活化,手段必然要求效益化、最佳化。确认会计目标必须要考虑如下筹资渠道的要求: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租赁、举债经营、以期调现(期货外汇调现货外汇)、招标投资、外汇风险(世界银行的硬贷款、软贷款、货币总付制)等。此外,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目标还要按历史成本,用物价指数调整,反映上涨因素的重置成本。
2.讲究效益原则。当前,公认会计原则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工,认为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信息对外;管理会计提供预测信息,财务会计提供历史信息。但从两者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开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会计信息的扩大,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会计信息向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促进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2)会计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又包括预测信息;既包括经济信息,又包括非经济信息。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越来越近,而不是越来越分开。现化会计之最佳目标,要讲究经济效益、经济效果和经营的经济性(由于三个名词的英文都是E开头,美国经济界常称为“三E”),要充分挖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潜力。长期以来,我国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没有发挥最佳效益。为此,在考虑会计目标时,一定要树立“三E”思想,树立“潜力无穷”的观念。这就要每个企业改善成本管理、加强成本意识、讲究成本节省、成本免除、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成本责任、成本分析和实现成本反馈,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以效益原则促进“三E”。
3.追求内控原则。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深化,新科学、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日新月异,必将为会计控制工作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会计目标一定要追求新的会计控制系统。它将表现为:组织机构控制、人员素质控制、职务分管控制、授权控制、目标控制、信息质量控制、财产安全控制、业务流程标准化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等。这种会计内控系统所产生的能动作用,必将促进经济向着效益的方向发展。
二、会计总体目标的确认
会计行为是国家为了维护财政收入、企业借以从事优化管理的一种目标手段,相应地,经营成果的确认、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国家财政和企业提出的最高总体目标。由此认定,会计的总体目标也正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会计信息系统客观上所必须完成的、且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一种逻辑控制和经济核算模式,即经济运行所自发要求的效益目标所能达到的满足程度。显然,会计的总体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济效益目标。
经济效益指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技程度、产业政策、速度、比例、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等众多经济因素存在状态的推动或制约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从合理投入经费状态转化为有效产出成果状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质和量的全面有效统一的评价和综合比较。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正是会计主体经营者的经营责任目标,是所有权者期望的最大效益目标。发展生产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正是会计目标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对价值运动的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可以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循着最优经济效益的轨道运行,是经营者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动用系统的经济质量和数量指标。因此,利润最大化总体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研究和确认反馈企业经济效益的先行复合指标体系来完成的。
确定科学的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首先要弄清楚确立的指标体系所辐射的范围和程度。其次还要把指标体系分为数量指标体系和质量指标体系两大部分。本文仅讨论总体目标的数量指标体系。
为了判明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随着一定的经济效益轨道运行,建立一个事前监控体系,使之揭示经济效益变化的趋势,这种指标体系我们称之为经济效益先行复合数量指标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是基于如下公式:销售收入-成本费用=销售利润
按其内含的经济要素,该公式可变化为: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销售期间费用=销售利润
或: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
从以上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会计总体目标各因素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正是由一组时间数列组成的复合指数,此外,没有一个数列能如此可信地作为会计总体目标。
当我们确认这组时间数列组成的复合指数作为会计总体目标以后,对会计工作应该做出相应的要求,以便追求最佳经济效益。
1.销售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理解如下的重要概念,即:根据成本习性的原理,在一定业务量范围之内,业务量的增加,不会改变其固定成本总额,但它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使利润增长率大于业务量增长率。反之,业务量的减少会使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下降率大于业务量的下降率。例如:
贡献毛益总额(40)-固定成本总额(30)=利润总额(10)
假如业务量为100件,则单位固定成本为0.3,相应单位利润额为0.1。现把业务量上升为150件,则相应引起三个量的变化;(1)贡献毛益总额增加50%,变为60;(2)单位固定成本下降为0.2;(3)单位利润额则上升为0.2。最终表现为:
贡献毛益总额(60)-固定成本总额(30)=利润总额(30)
150-100
其中:销售量增长率=────=50%
100
30-10
利润增长率=────=200%
10
200%
经营杠杆率=──=4
50%
2.销售成本目标要求。销售成本的高低决定了销售毛利的高低。由此决定,会计工作一定要做好产品成本控制工作,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做好事前成本控制、日常成本控制和质量成本控制,努力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消耗,争取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创造最大的产品价值。
3.销售期间费用目标要求。销售期间费用指不能直接归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在发生的当期就全部转入损益,直接由毛利额抵扣。显然,在产品销售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销售期间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要认真预算、控制销售期间费用。对酌量性费用要根据财务承担力,与有关成本、费用中心协商制订出一个费用总金额,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对于约束性费用,应根据长期投资决策所确定的资本支出预算数来制订它们分项目的预算,并据以进行事前成本、费用控制。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是与经济效益相一致的一种逻辑思维,实践中,会计目标推动着经济效益的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当今国际会计信息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会计理论工作研究和探讨会计目标与经济效益的课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这一理论的研究对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工作的改革和深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