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种途径_社会思潮论文

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种途径_社会思潮论文

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大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思潮论文,路径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和要求呈现多样性、多元性、多变性,各种社会思潮潮起浪涌、变化多样,而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化反过来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因此,加强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坚持正确导向中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形态和思想理论形态的有机统一。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舆论,有利于促进改革的深化与优化、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科学发展的舆论,以引导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就可以对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统一思想、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使社会思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进而发挥其正向的社会调控作用。

       一是要在弘扬科学理论中引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兼具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成分,有着比社会心理较多的理论意识和比思想体系较多的日常意识。社会思潮正确与否,是否具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或理论成分是否科学和成熟①。科学理论作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基本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以引导我们取得对事实的认识。因此,一方面,科学的理论可以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提供准确的话语体系、认识角度、分析框架和解决路径,以认清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厘清各种社会思潮思想体系的理论主张、基本脉络,辨明是非真伪。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可以为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社会思潮注入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彰显时代价值,增强其说服力、影响力。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首先,要大力推进理论学习。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习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自觉的理论意识和较强的理论思维,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基础以及内容要求,正确认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自觉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其次,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一方面,要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关注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的理论问题,把理论性研究和实践应用性研究有机结合,加强与意识形态相关联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的研究,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科学性,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警惕“文化殖民”的危险,不能简单地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理论移植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来,要善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理解力,使主流意识形态获得更好的认同。再次,要搞好理论宣传,大力宣讲党的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把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现意识形态由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再转化,使科学理论人脑人心,真正成为指导干部群众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反之,背离马克思主义就会给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更应当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在多样的社会思潮中一定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西方社会从未停止对我国的西化、分化,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社会思潮的传播,不断地输送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意在消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根基。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迷失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的正确方向,就会断送社会主义的大好前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推进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要在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的、动态的、切实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在动态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同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随之相应的是社会思潮的变异,“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④。这就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其内涵,拓展其视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树立前瞻性思维和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新的探索和概括。据此,党和国家要树立前瞻性思维,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利用和把握相关规律,对多样化、复杂性的社会思潮进行前瞻性预测,做好防范和准备措施,进而将一些非科学的、落后的、消极的思想意识解决在萌芽当中。

       四是要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中引领社会思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是对现阶段我国人民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主流导向。一方面,在总结以往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教训中,结合当今时代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新要求,挖掘新要素,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将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理论与实践等融入其中,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拓展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以战略思维做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规划,将其纳入德育教育计划,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实效化,尤其要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使之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此外,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教育与宣传力度,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观念通过主渠道主阵地渗透到个体的观念中,从而正确引领社会思潮。

       二、在把握意识形态规律中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思潮可以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众心理的媒介,但也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和挑战。因此把握和遵循意识形态的规律,正确引领社会思潮,使之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释放正能量就很有必要。

       一是要在遵循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发展既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从属于社会存在,一定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并影响着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存在的复杂性、社会主体的多样性、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多样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其次,意识形态也有自己运动的特殊规律。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有不完全同步性,可能滞后于社会存在,也可能成为社会存在的先导;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除了人们现实的物质活动的影响外,与以往时代的思想成果有着血脉相连的继承关系。另外,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针对意识形态的运动发展规律,要在引领多样、多元、多层次性的社会思潮格局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尤其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根本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要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把坚持正确方向与扬优去劣结合起来。一方面,批判与借鉴相结合。我们要树立批判性思维,善于与其他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对话与沟通,积极肯定和借鉴各种社会思潮中的科学的、合理的、有益的思想理论成分,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厘清各种社会思潮中错误、偏颇甚至反动的思想理论成分,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及时澄清人们思想中的认识误区和模糊地带,引领社会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们要树立开放性心态,坚持“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对境外各种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丰富、壮大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是要在运用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社会统合作用。要将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融入社会心理,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就必须遵循意识形态的传播规律。意识形态传播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形式,既有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也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第一,意识形态的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加之意识形态本身的多样化、复杂化,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碰撞、论争和交锋,形成激烈的舆论争夺。第二,意识形态作为构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和精神支撑力量,与其相关联的政治权利集团总会根据自己的需,有选择地将重要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进行灌输和宣传,以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第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因传媒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复杂。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为各种势力的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由此而产生的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力。

       这些规律告诉我们,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影响社会思潮。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经过大众传播强调的意见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意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主流思想舆论不去占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就必然去占领。面对国内外社会思潮的涌动与流变,我们必须主动应对,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主动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和隐性成果,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判断,促进人们的思想认同。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竞争,要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批判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其次,要统筹安排,加强调控。党和政府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地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对特定理论的宣传要有主次,要对错误的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思潮信息进行批判和揭露,引导干部群众按照正确的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去认识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对意识形态的传播要实行有效的监管、调节和引领,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做到对意识形态的传播控制具有法律依据。对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正确的引导。再次,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的传播手段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运用。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传媒手段,拓展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时空效应。同时对大众传媒要进行控制和管理,正确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狠抓意识形态传播源的建设,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以引导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三是在探索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中去引领社会思潮。在社会结构体系中,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在论证政治统治合法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⑤意识形态的这种社会整合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不仅取决于意识形态的性质,还取决于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建设是政党政治统治合法性解释的重要手段,它总是要大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充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意识形态在建设过程中总是要不断体现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以保持其生命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主题、丰富内容;由于心理情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将直接影响接收主体对意识形态的认可度、接受度。

       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理,使意识形态能真正体现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实行党管意识形态的战略,确保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就要求党要把过去那种以“革命性、批判性、否定性”为基本特征的意识形态,转变为建设性的意识形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与治理,要树立“时、度、效”的理念,强化时效意识,抢占时机制高点,争取在第一时间争取和把握意识形态的动态,掌握社会思潮的流变动向;强化分寸意识,把握一个“度”,遵循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实现相关意识形态的“量”与“质”的统一;树立质量意识,抢占表达制高点,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掌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其次,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一是意识形态建设要与时俱进调整目标定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标。二是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拓展价值空间。当今时代,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牢牢掌握国际国内的主动权,对外要以开放的视野大胆借鉴、博采众长,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世界各国政党意识形态的长处和合理因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空间提供条件。对内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一主题,要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标尺。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一元化指导与多元化并存的关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体系过程中,为引领社会思潮奠定宽厚的基础。再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意识形态的引导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和引领社会思潮的水平。一是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政策水平,使其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提高个人素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本身的素质和可信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真伪与价值的判断。人们在分析判断政党所宣扬的思想理论和价值目标时,往往会看其所公开宣扬的与实际奉行的是否言行一致,执政前后是否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是否将动员民众的口号付诸实践⑥。这些都会成为考察意识形态能否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信赖的根源。因此,要提高意识形态的可信度和凝聚力,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队伍的建设。只有建设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队伍,才能在探索和遵循意识形态规律中去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水平。

       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⑦。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为引领多元、多样社会思潮奠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精神激励的基础。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科学与进步的价值观,在规范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地位和作用,防止出现“等值论”、“淡化论”和“中立论”等现象。一方面,从宏观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其具有的先进性特质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统领、导向和整合功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博大精深的特性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信仰感召力,感召、聚合着人们,进而形成一种“意识统一力”,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影响并导控群体和个体的思想观念,激发人们的激情和热情并使之凝聚成一个具有向心力、战斗力的共同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调控各种社会思潮。由此,应当加大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二是要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一方面,要向人民群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理念、制度文化和方针政策,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全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激发他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判社会思潮的思维意识和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凝聚、团结各族人民、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必须大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丰富表现形式,完善预测调控机制,提高引导能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接受途径,实现其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是要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中引领社会思潮。广大党员干部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作为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和对理论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也只有通过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才能感染、影响民众,使广大民众在践行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一方面,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去不断改造思想,增强党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为民奉献、为国尽责、为党分忧,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和认真践行,将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应持之以恒地加强党内教育,当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应当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持之以恒地加强作风建设,以先锋模范行为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感召力。

       四、在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共鸣,是与其价值取向的目标性分不开的。一种思想只有和相当数量社会成员追求的目标相关,从而引起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们注意时,才能具有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某种社会思潮得到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认可,就必须使其价值取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追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一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最大公约数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们党基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确定的重要方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无疑要成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宽容社会。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中⑧。在一定程度上讲,“尊重”和“包容”是“引领”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树立科学、切实、大众化的共识,进而最大限度地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把全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交流互动,主动吸取和广泛聚合社会思潮中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去激发自身活力,引领思想潮流。

       二是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过程中引领社会思潮。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对这一根本利益的认识水平和关切程度,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水平。要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功能,就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意识形态必须从物质实践来解释。”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决定着意识形态的真实力量,“人民群众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性状况去感知理性,去感受理论的力量,从身边物质状况的改变去感知社会思潮的涌动”⑩。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引起的全局性的社会情绪入手,在普遍层面上找准兴奋点,是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的根本。一方面,我们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和优化社会发展力,为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进而为社会思潮提供事实根据和内容,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此外,要引领具有理论形态、多元特征的社会思潮,还必须在巩固和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的同时,在“接地气”上下工夫,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在唱响主旋律时多吸取些民间话语,力求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境和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五、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活力中引领社会思潮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要通过理论的创新、方法的改进、合力的完善去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水平。

       一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善于办好实事。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易脱离百姓生活,经常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也是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活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方面,将宣传思想工作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和管理之中,认真研究人民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态度,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并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媒体聚焦、互联网追问的舆论热点、理论热点以及时尚热点等,扩大我们引导舆论的影响力,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思想认识问题的背后往往都是具体利益问题。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形成“共振”、“共鸣”(11)。

       二是要敢于进行理论创新,力求虚功实做。社会思潮属于思想的范畴,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的统一,只能靠教育引导,不能强制。一方面,增强理论的彻底性、内部建构的自洽性、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把大道理讲实、讲透、讲活,增强工作的方向性和思想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理论创新要借鉴古今中外、多领域、多学科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在“接地气”中进行理论创新。

       三是要群策群力,形成强大合力。引领社会思潮,是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党委领导、社会协同以及公众参与的方针原则,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整合有利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所有资源,发挥各级党委的表率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以及各行业和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丰富载体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公共文化设施和传播手段,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着重发挥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在引领社会思潮中的重要作用,多管齐下,优化、协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内容、方式、受众、效果,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媒体合力,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其中尤其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占领网络阵地,进而及时有效地引领网络思潮。此外,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话语阵地,进而通过文化产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整体文化实力。

       注释:

       ①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页。

       ⑥李英田:《大众传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9期。

       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页。

       ⑧邓卓明:《高校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8日。

       ⑨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⑩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11)周忠学:《增强“四性”,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标签:;  ;  ;  ;  ;  ;  ;  ;  ;  ;  ;  ;  ;  ;  

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种途径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