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通过钢琴演奏可以使得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当中,帮助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对音符进行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教材讲课模式进行学习,而是需要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涵义。由此,本文主要就对小学音乐歌唱课中的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歌唱教学;钢琴伴奏;小学音乐
一、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在演奏音乐作品时,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可以突出歌曲旋律的线条感,加强连奏效果,将歌曲的结构表现得更为清晰。一般来说,这种演奏技法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主要是在演奏大型古典音乐作品时运用,而许多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忽略了这种技法在教唱环节的应用,对于课本上的歌曲,都仅仅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真正运用到这些歌曲中,这就导致了学生觉得歌曲本身没有趣味,大大减少了音乐的美感。
要想运用好钢琴的“歌唱性”演奏技法,教师须具备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对音响效果的敏锐感受、对音乐作品全面的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个人的整体音乐素养。目前很多教师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于弹奏出课本上的歌曲旋律,方便学生跟唱,忽略了歌曲旋律的特点,在处理乐句时模糊不清。但是,钢琴演奏技法对于表现歌曲旋律的线条起伏和感情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阐释歌曲旋律时。“歌唱性”体现的是人们在歌唱时亲身感受到的音乐之美,美妙动听的音乐才能感动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唱之前,教师应将“聆听歌曲”这一环节充分完成,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优美的演奏,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以便他们更好地领悟歌曲的内涵。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将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加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唱环节,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具象而生动的音乐语言,甚至能让他们体会到音乐与语言不同语调和情感变化。
由此可见,教师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丰富教学手段是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吃透每一首教唱曲目,准确地把握歌曲内涵,将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准确运用到教唱环节中,更完备地向学生阐释音乐的美感和内容。尤其是面对处于生命初期,充满活力的小学生群体,如何将音乐课本上分量最重的歌曲教唱环节完成得更好,如何让小学生在聆听了歌曲后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不得不提到被很多人忽略的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唱环节的应用。
二、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概述及技术要点
(一)概述
现代钢琴的发音方式是通过琴槌打击琴弦发音,而古代钢琴是通过用羽毛管制成的拨子来拨动金属琴弦发音,现代钢琴相较于古钢琴发音浑厚,音色上也比古钢琴丰富 。但是它发音不能延续,这并不是钢琴的优势所在。然而,现代钢琴在制作工艺上已经很先进了,伴随着钢琴演奏技法的发展,用钢琴演奏连音已经成为了可能,而且与其他乐器相比,钢琴在音质上并不输给其他乐器。不过,现代钢琴的演奏技巧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要熟练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必须要克服榔头击弦的打击性来创造一种新的触键方式,以此来产生圆滑、柔和的声音。
这种隐去了榔头击弦的颗粒感和断裂感的触键方式,在运用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时,和各个歌曲结合,即产生了一种“歌唱性”的听觉体验:旋律变得柔和而清晰,乐句和乐段之间结构分明。正如留钕铜所说:“歌唱性,就是指人们在唱歌的同时体会到的那种情感、情调、形态的美感……弹奏中的歌唱性就是要用唱歌的感觉来弹奏” 。听歌曲时,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演奏,学生就能明白地分辨出歌曲内在的结构特点,并且抓住旋律特征,以便之后更好地跟唱。
要想更好地运用钢琴的“歌唱性”演奏技法,其关键是要掌握钢琴连奏技巧和踏板的变化。下文将具体阐述如何从这两方面去习得“歌唱性”演奏技法。
(二)连音演奏的触键要点
“连奏技术是实现弹奏中歌唱性的关键” 。在 《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六)》中,吴元提到:“连奏,就是用手指连贯的弹奏动作追求连贯的声音。” 但昭义将歌唱性连奏技术阐述为:“连奏技术不要求爆发性地快速下落,而是缓慢触摸”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何实现更好地连奏,其重中之重在于触键技巧。而触键并不是由单一动作来完成的,手指在键盘上的施力点不同,产生的音响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图1 所示:
当手指垂直触键时,琴键触底的距离最短,此时发力干净利落,适合于弹奏快速而短促的音型;斜向用力则可以更好地触摸琴键,琴键触底的速度减慢,便于更加柔和地施力。
由连奏的定义和施力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触键要点:
第一,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不要用指尖触键,而要以手指上的肉垫部分触键,因为这样会产生一种受力的缓冲,避免演奏时声音过于急促,有利于声音变得柔和 。
第二,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一般来说,触键的高度越高,手指的灵活性越大,就更有利于提高手指舞动的速度,如果要发出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就应该选择这一种触键方式,但是如果要连音演奏就不能使触键高度过高,而应将手指平稳的贴近键面为宜。
第三,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缓慢的触键对于演奏出柔润的连奏性声音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触键越快,发出的声音力度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的速度也会影响声音的音质,决定着声音是否明亮,具有颗粒性与柔和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演奏要求调整自己的触键速度。
第四,需要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钢琴演奏的用力方式在短期内难以练成的,在触键的用力方式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垂直用力,或者水平用力,也可以通过交替用力来产生多种多样的音色如果需要柔和圆滑的连音演奏,则需要水平方向用力,这样可以给琴键以缓冲,使琴键的导传系统改变键锤击弦的方式,这也就大大降低了榔头击弦的打击性,改变了音质,而如果想要得更有力的音色,演奏人员就应该在垂直方向用力。
第五,注意合理运用手臂的力量,并使手臂力量能够平稳转移到指间,这样才能让演奏出来的音质更加圆润饱满 。
(三)钢琴“歌唱性”连音演奏中踏板的运用
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这句话足可说明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立式钢琴拥有三个踏板,分别是:右踏板,左踏板,中间踏板。
右踏板被称为延音踏板或大声踏板,使用它不仅可以使琴声变大,更能加强和弦与音响效果的同步,右踏板是钢琴连奏时使用最频繁的踏板,它主要被用于旋律或和声需要连接的乐句中,它可以连接和弦,使曲调和声连贯。
并不是在演奏每个音时都需要切换踏板,演奏者要仔细查看曲谱,根据和声、调式调性、乐句甚至是乐段的变化来切换踏板。连音踏板常用在对音色和气氛有特殊要求的段落中。在低音区使用连音踏板时,为了保证能够更加干净利索的切换踏板,制音器必须在琴弦上驻留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完全使前面的和声停止,以免对后面的和声造成干扰。
一旦我们不能使低音的每个新的变换保持一段时间,来保持踏板的干净更换,就需要使用一种新的踏板方法来处理。踏板需要在和声产生新的变化之前那一瞬间放掉,然后在准确的弹奏新
的和声的一刹那再抓住,如果使用适当的速度,声音就不会产生明显的中断,这是因为制音器需要时间来停止前面的和声 。
三、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实际运用
在明晰了钢琴“歌唱性”演奏技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技术要点后,本章节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课本中的《送别》一曲作为教学案例,详细阐述此种演奏技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歌曲分析与设计
《送别》是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曲调来自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了这首歌曲,深受触动,便依旧曲重新填词,写成了《送别》。此曲的歌词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将离愁别绪隐于自然景物之中,传达了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教师在课前应充分研究此曲的旋律和结构的特点。音乐课本上为简谱,为了便于分析和演奏,教师也应熟悉五线谱。此处将简谱和五线谱共同放在文中。
由曲谱可以看出,《送别》一曲为单段体曲式结构,共有四个乐句,这四个乐句遵循了“起承转合”的写作原则:一二句相似,第三句有大的旋律起伏,第四句与第一句相似。歌词内容含蓄动人又十分简洁,颇具古风。全曲未见一“人”,但所见处乃是人眼中的离别悲景,所听乃是孤独的告别笛声。
在充分了解曲目内容后,依照旋律特点和歌词内容,将钢琴连奏融入歌曲。如第一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字数为三、三、五,旋律也当依照歌词变化,不应在不恰当的地方断开。
全曲依照此种处理,触键时选择斜向用力,以柔和的力度,来弹奏歌曲。不可直向用力,过度敲击琴键,破坏整首歌曲的风格。
在第三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中,琴声应由弱渐强,但注意控制触键力度,不可过度施力。这句为全曲转折,情感最为饱满的一句,踏板要深踩,烘托出悲伤的氛围。
在弹奏这句旋律时,左手伴奏可叠加八度低音,采用半分解式伴奏肢体,丰富音响的低音效果,右手在旋律的长音处,在高音区加缀分解和弦,将情感推向高潮。左右手形成对比,即可在听觉上造成紧张感,激发学生的期待和演唱情绪。
在弹奏此句时,尤其要注意对旋律的处理。乐句旋律处于高音区,出现了一字多音的演唱形式,弹奏时,手指离键要快速,以免旋律模糊不清,但依然要贴键弹奏,将连奏的技巧运用得当,这样才能使整个乐句流畅清晰。
第四句为收束,和第二乐句一样,平稳安静地结束。
全曲演奏时,要注意每个乐句头尾的衔接,掌握好乐句的强弱变化,句首应清晰而柔和,句尾要缓缓弱收。伴奏声部要进行弱化处理,突出旋律线条,拉开两者之间的层次,以此加强作品的立体感,在处理节奏时,要注意不可过度运用渐慢,以免整首歌曲听起来过于拖沓。
(二)在教唱前加入聆听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歌曲内涵和创作背景后,不要急于教唱,这时请学生闭上双眼,安静坐在原位,听教师演奏这首歌曲。聆听环节的加入,可以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更丰富的直观感受,聆听对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可将课前对歌曲的设计和练习充分运用在这一环节,发挥钢琴的“歌唱性”演奏技巧,让学生充分体会钢琴这种乐器的魅力,激发他们学唱歌曲的热情。老师先带领学生了解钢琴的发声原理,在学生心中建立起钢琴的艺术形象,然后向学生讲授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不同艺术流派的演奏特点,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意境与创作背景
在学生第二遍聆听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不用着急教唱,请学生尝试着跟着书中曲谱,小声哼唱旋律,从听到唱,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会使接下来的教唱环节事半功倍。
(三)小结
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运用钢琴的“歌唱性”演奏技法,这样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实现小学生在演奏钢琴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的目标,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同时,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而且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紧跟着钢琴弹奏的音乐来进行歌唱,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吴静.钢琴演奏歌唱性的技能培养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17.
[2]张潇文.钢琴的演奏技法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3]范作田.钢琴演奏音色的技术研究[J].乐府新声,2016
指导老师:沈霜
论文作者:顾馨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钢琴论文; 踏板论文; 技法论文; 乐句论文; 音乐论文; 歌曲论文; 旋律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