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人的异化到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论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人文论文,思想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始 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青年时期马克思在受黑格尔理性的人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 响时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批判;还是后来马克思在摆脱了思辨哲学的束缚、 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注重从实践性、社会性即注重从生产关系方面去考察人的生 存方式;还是再到后期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寻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他都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可以 深深地感受到马克思博大深刻的人文关怀思想。
一、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从十四世纪起,欧洲人文主义者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他们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理性反对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思想桎梏。 他们的主张虽然在理论上带有不切实际的唯心色彩,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资产阶 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却是发挥了积极的进步作用的。到了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 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又提出永恒的真理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 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等各种理性原则,他们认为只要能建立起理性的王国,就能使人们从 君权和神权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受到 了这种思想的巨大影响。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很深,他对伏 尔泰和卢梭评价非常高,他在政治上崇尚理性主义,在宗教上崇尚自由主义,而马克思 又十分尊敬和热爱自己的父亲,因此少年马克思在家庭中接受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的熏陶 。马克思六年的中学时光是在特利尔文科中学度过的,这所学校自十八世纪以来就盛行 着一种自由主义的启蒙精神,马克思就读时的校长约翰·胡果·维登巴赫更是深受启蒙 思想的影响,他极力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原则之上。因此,启蒙和理性的思想 种子在马克思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德国是一个擅长理性思辨的国家,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因此德国思想家对人文精 神的探讨更多地具有哲学的思辨色彩。黑格尔就是这样一位思辨哲学家。黑格尔崇尚理 性主义,用理性崇拜代替神的崇拜,他认为宗教也只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理 性的表现。但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绝对精神,是完全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且 他对宗教的怀疑批判很不彻底。他重视人,但又把人等同于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 吸取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而批判了他将人的意识混同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思想。马 克思说:“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①(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5页。)“思辨哲学家在一切场合谈到 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②(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 对黑格尔与宗教妥协的观点不满,他们对宗教展开了抨击,认为基督教也没有绝对的价 值,它也不过是一种历史现象,主张人们应当彻底批判基督教,摆脱它的束缚。在所有 人文思想家中,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一位。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体 系,用“人”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人”为中心建立起自己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哲学体系。费尔巴哈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他认为神、上帝是人的自我异 化的产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了上帝然后又对上帝顶礼膜拜,并反过来认为是上帝 创造了人,这就造成了人神关系的颠倒。因此费尔巴哈极力批判与否定宗教神学,同时 用他的自然的人来否定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将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 人”。费尔巴哈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比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理性的人, 大大前进了一步。当然,费尔巴哈的学说宣扬的仍然是抽象的人,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 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用自然的人来掩盖社会的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学说进行 了扬弃,他通过对人的劳动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本质的理解,将费尔巴 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抽象的人过渡到以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论述了人的社会本质, 从而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正是由于马克思继承了人文主义的传统,所以他对现实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才如此关 注并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的非人的异化生活状况表示极大的同情;又正是由于马克思 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超越,以社会的人代替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所以他对异 化劳动的分析批判才比前人更深刻更切中要害,马克思透过劳动异化的表象看到了人的 异化的本质,看到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尖锐的对立。
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批判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 。
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站在劳动、生产实 践这个历史和现实的基点上,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异化是指主体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 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异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黑格尔,人 们对异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的,马克思第一次对异化现象作了唯物 的、科学的说明,他试图通过异化的范畴来认识雇佣劳动同资本的关系。当然,异化概 念本身是有缺陷的,马克思在晚期也发现异化概念不能涵盖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因 此对异化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在创作手稿时他却发现通过异化概念,能揭示资本主 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变异情况。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正是 劳动生产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正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方面改变了自 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所能支配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改变着自己,人在按照美的尺度塑 造着自己,劳动是人们满足需要、发挥潜力和争得自由的源泉。但是马克思发现,在资 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并不如此,它变质了、异化了,劳动成为压迫工人,使工 人成为非人的外在的统治力量。劳动本身的异化又使得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 发生了异化,因此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马克思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显而易见而人 们又习以为常的现象,即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工人创造的价 值越大,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小,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同时相伴出现的 。他说: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 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4—25、 96—97、97—98页。)
马克思由此认识到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己力量,从而得出了劳动的实现 是以“工人的失去现实性”为代价的这一科学结论。马克思在对这一结论进行思考时发 现,异化劳动造成的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之间关系的异化,其实是劳动本质异化的外在 表现,是劳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劳动失去了原有的本来含义,变成了压迫工人的异己力 量。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
“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 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 强制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 的劳动。……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②(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4—25、96—97、97— 98页。)
本来,劳动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4—25、96—97、97—98页 。),是人的本性的表现,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成了损害劳动者的身体 和心灵的强制性的差使,成了对人的折磨,劳动把人降低成为动物。马克思在对这些现 象进行观察思考时进一步发现,异化劳动还造成了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 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个体,而且是自觉的族类存在,是人类,生产生活就是类 生活,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但异化劳动颠倒了类和个体的关系,它“使人 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使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同时“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 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人的类本质 ……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④(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4—25、96—97、97—98 页。)异化劳动导致的尤为关键的后果是使得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 义的重要区别在于费尔巴哈是从抽象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马克思却是从社会 人的角度来思考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 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 4—25、96—97、97—98页。)但是异化劳动使这一切完全变了样,马克思在《手稿》中 指出: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 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⑥(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95、38、24—25、 96—97、97—98页。)
这人同人相异化的关系,就是劳动者和雇主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关系。这样,马克 思就抓住了阶级对立这个根本问题,正是由于生产资料隶属于他人、不属于自己,工人 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才变成了阶级对抗的关系。
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及人的异化的批判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出,他对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的镣动、生活状况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他对这 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憎恨和愤慨,他迫切地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对工人表示了深 切的同情,这些正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马克思对人的关怀不是对 超现实的抽象人的关怀,而是对现实中受苦受难的工人的关怀。马克思与以往思想家的 不同之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分析是放在具体的、 历史的环境下进行的,他的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出于改善工人的现实状况,而不是为了空 洞地泛谈情感、爱等等,在工人的做人地位都得不到保证之前,其他方面的人性当然也 不会持久永恒地得到。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造成这些异化现象的社会根 源,他论证了剥削制度产生、发展以至消灭的必然性,把铲除人对人的剥削、最终消灭 私有制作为具体的斗争纲领,从而得出了应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 会以寻求人类的完全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结论。
三、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当成共产主义的重要特征,显示出马克 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①(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两个阶级的异化在形式上截然 不同,有产阶级在异化中被满足、被巩固,变得空前强大起来,无产阶级在异化中则被 毁灭、被推向非人的境地。两个极端发展的异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 反抗,并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社会除了具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 等特征外,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 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 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120页。)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复归是指人从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异化劳 动带来的种种影响,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 把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人,变成了一架生产财富的机器 ,共产主义再把人从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状态下恢复成正常的人。马克思说:“任 何一种解放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467页。)他认为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 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443、467页。)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同社会,“工人阶 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 社,1957年版,第197页。)在1844年的《手稿》中马克思甚至作了这样的表述,“共产 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 义。”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120页。) 马克思即使到了晚年成熟期,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 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 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 内容。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 生产得很多,私有制已失去存在的土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全部 力量和才能。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491页。)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互相一致的, 到那时,劳动也从一种重负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工作 ,劳动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不仅成为自然 界的主人,也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那时不存在阶级差别,没有人剥 削人、人压迫人,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马克思 所设想的共产主义蓝图决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共产主义的翻版,而是根据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按照人的发展需要所作的美好憧憬和科学预测。这种高瞻远瞩的 科学预见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受到扭曲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包含着马克 思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迫切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 人类解放的渴求。
当然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通过讲永恒的人性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 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工人的解放并不仅仅涉及工人自身的解放,而是包含全人类的 解放。无产阶级取得共产主义的胜利并不是为自己的阶级谋取私利,“无产阶级在获得 胜利之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 立面才能获得胜利。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 都趋于消灭。”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不是为了两个阶级易位 ,不是为了像资产阶级统治、奴役无产阶级那样反过来去统治、奴役资产阶级,而是要 建立一个无阶级差别的平等社会。资产阶级宣扬的“所有人”都“自由、平等、博爱” 缺乏经济的、政治的基础,在生产资料隶属有产者阶级、无产阶级一无所有、资产阶级 掌握国家机器的条件下,不可能做到人与人的平等,这种“天赋”的“人权”是虚幻的 、不可靠的,资产阶级的人权学说虽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曾发挥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 在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它却往往会起到麻痹人的斗 志、使人们放弃对真正美好的社会的追求的作用。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博爱则 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121页。)无产阶级是通过现实的斗争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远离现 实斗争的空洞谈论就会让人们什么也得不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注意的中心问题,他对人的地位和命运 的强烈关注是一贯的,虽然马克思主张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造成 新的阶级对抗,而是为了最终消灭阶级对抗直至消灭阶级,马克思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 但包含着许多人道观,体现着最博大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马克思对奢谈抽象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作过深刻的批判,但 马克思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抛弃人文主义的传统和人道的观念,而是要使它们奠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将它们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之内。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因受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崇尚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对人道主义 学说持积极的赞同态度。他还一度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心驰神往并作过高度评价,早 期马克思的思想中较多地具有西方人文主义的因子。到马克思确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 值学说,并以此来构建共产主义学说体系之后,马克思对自己早期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清 算,先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学派等进 行过深刻的批判,从而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反对抽象地谈论人性 ,反对将共产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是反对谈人性、谈人道,认为 马克思主义缺少人文关怀思想,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马克思对历史上与现实中 各种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永恒的人性之类思潮的批判并不是他要背离人文关怀的思想 传统,而是要抛弃其中唯心的、脱离现实斗争的成分,用唯物史观去改造吸收其中的合 理因素,将之纳入共产主义学说的范畴之内。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许多人性论者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它是固定不变的 、普遍永恒的,这种人性论的要害其实是个人主义。到了费尔巴哈,则认为人性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脱离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去谈人性。马克思认 为人性是存在的,但人性与动物性不同,人性包括劳动性、意识性、社会性、需要性, 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性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不是永恒不 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十六世纪 欧洲人文主义者曾以人性论为武器来反对扼杀、扭曲人性的封建神权、君权,他们把自 由、平等、博爱列为人性的主要内容。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由于资本家掌握生产 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工人不可能真正做到与资本家平等,如果说有自由那也只有服从 和受奴役的“自由”。马克思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分析资产阶级的人性学说,批判了其 虚伪的一面,但没有全盘否定它的内容,而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内容才会变 成现实,从而用共产主义的人性论代替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一个由接受、肯定到批判、否定的过程,他早年受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很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的特殊形式。后来马克思 看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并毅然对之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写于1847年上半年 的《哲学的贫困》中,又对人道学派、博爱学派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再后来又对企图用 人道主义思想来解释共产主义的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批判。总体说来,马 克思对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在反封建、反神学的斗争中所 起的进步作用是肯定的,但同时也指出了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反 对把共产主义消融在人道主义之中。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已走 向反动,即对处于下降时期的资产阶级所宣传的人道主义则往往是揭露其伪善性。从这 里能不能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的、是非人性的呢?我们说是显然不能的。人 道观和人道主义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体系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过不同的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人道观,不排斥对人的关怀精神,而是对其批判地吸收,将它作 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个原则、范畴。如前所述,马克思不论是在早期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还是成熟期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批判、描述共产主 义的理想蓝图,马克思始终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始终具有人道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决不 是反人道的学说,而是广泛吸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传统包括人文主义传统的惟一 正确、科学的思想体系,人文关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维度,这一点是不容置 疑的。
标签:费尔巴哈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基督教共产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人文关怀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哲学家论文; 人性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