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 重庆市沙坪坝 400038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学习者们希望追求真正的个人意义,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实现他们的这种愿望,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别是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教师角色的定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盛行的学习理论之一,它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角度。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启示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A.Maslow,1908—1970)、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凯利等。这些心理学家反对把对白鼠、鸽子、猫和猴子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主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他们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地探讨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等问题,把人看做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忽略了人类的情感、价值、态度等对学习的影响。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问题。他们的这些观点对于汉语国际教学专业有很大的启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有重视“自我概念”的发展;强调“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着,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人本主义认为:教师是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他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侍者,并形象地将之比喻为“音叉”(tuning forks),意为应学生之呼声而共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二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三是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四是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此外,罗杰斯还指出成为一个有效的促进者的教师应具有的态度特征:做一个真实的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到表里如一;珍视、接收、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有移情理解的能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等。
然而,迄今为止,为数不少的教师受制度化的资格和形式化的证明书的影响,滥用专门术语和教学技巧,陷于职业性的专断。这些教师很少亲自接触学生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精神的、情绪的、道德的问题。依照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师必须是作为自然过程之人格成长的促进者、帮助者。学习,不是教师创造的产品,而是自己生成的。教师应该发挥这种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激发并维持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学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学习者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使学习的,当环境中因素向他们挑战时,他们对此会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通过提高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这一学期,我的语伴是一位越南的退休高中语文老师,她对邓丽君的歌很感兴趣,我在陪她学中文的时候,就从她很感兴趣的歌曲入手来纠正她的发音,还有给她解释歌词里的意思。她还很喜欢中国的儿歌,不仅可以教育小孩子,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寓于韵律。我就找来一些儿童读物,来教上面的诗歌还有小故事,她学起来也比较认真,还能背诵下来。有一位泰国留学生朋友对中国的饮食很感兴趣,我们几个中国人就到他们宿舍包饺子给他们吃,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包饺子,连包饺子的材料还有步骤所用到的中文词汇也掌握了。
(2)使学习内容高度切合学习者的情况和需求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因素,这势必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始终考虑一下几个因素:1学习者的母语。对外汉语教师应当适当地学会一些学习者的母语,例如我们如果要去泰国实习的话应该学一些泰语的课堂用语,那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听懂和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2学习者现有的汉语程度。教师应该为不同的汉语学习者设计不同的汉语学习课程,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3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等。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例如有些欧美学生只要求听说,那样在讲课时应该着重加强听和说的练习,有些留学生来中国是想学习一些商务汉语以便在中国做生意,那样在教学中应该加强一些商务用语的教学。
(3)通过鼓励和奖励学习者,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信心和满足感。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学生的信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初学汉语拼音的时候,为了进行四个声调的训练,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读“bā 八”,第二组读“bá 拔”,第三组读“bǎ 把”,第四组读“bà 爸”。依次类推,并要求加快速度。到后来打乱顺序,老师叫到哪一组,那一组才能发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再打乱小组中声调的顺序,颠来倒去,几遍下来,速度越来越快,看哪一组的同学出现错误。可以采用在黑板上计分的方式,哪一组的正确率最高,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最差的那一组还会有小小的惩罚。如果这样做,学生们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老师跳跃的节奏,在这种心态下学习这四个声调,远比枯燥的机械训练有成效。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
罗杰斯任务,如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为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初级汉语课本买东西的那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很多实物到教师,并且这些实物是和留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当老师拿一个苹果问大家:“苹果多少钱一斤?”“太贵了,可以少点吗?”“我要买两斤。”这样通过师生间的模拟真实对话,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买东西的用语。
人本主义的教学设计十分强调协作学习,它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它不仅是学习信息的交流和合作,还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因而协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又能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例如:在介绍某国的旅游时,可以让该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发挥主观能动性,用PPT,录像,表演等形式,分别介绍衣、食、住、行,那样教学更生动也更有感染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课本的内容经过理解直接传授给学生,关注的焦点只是认知因素,忽略了情感的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烈批判传统教学的这一做法,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极力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生存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可以对课堂教学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发展对外汉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相当稳定的或适当的自我概念。因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和言语互动或明显或隐蔽地反映了他们关于学习和关于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看法和他们对于学习者的态度。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研究中提高自己,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新的贡献。
创造和谐、宽松的汉语学习环境。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之前所授课堂为例,在课堂上,笔者就曾建议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尽量地用汉语进行交流,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授课教师也可以查字典,课堂时间内还会给他们看中国的一些文化视频还有播放一些中国的歌曲,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田字回字本,让他们在课下练习写汉字,谁写得好教师可以适当奖励学生。如果学生偷懒或犯错误,过于严厉的批评不利于教学交流,平静地让他们说出原因,与他们进行认真地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笔者发现他们对汉语没有以前那么惧怕了,而且很认真地学,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是大有裨益的。在课堂外常常可以观察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但是他们学习很刻苦,书面作业完成的很好,不足的是他们的口语很结巴,不能很好地组织交流。我问他们是怎么学习中文的,他们说就是看字典,听老师讲书上的句子,但是不懂怎么运用。我就建议他们要多和中国朋友交流,那样他们才能知道哪些句子常用,哪些不常用,可以学到一些很地道的用法。还有可以看一些综艺节目,文艺主持人讲稿就是我们日常用到的。如果基础比较差,可以试着看“新闻联播”,因为它的语速很慢。总之,不能死背书本,应该活学活用。
总之,罗杰斯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正在扩大和加深。它对我国的传统教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对外汉语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片面地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而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过分夸大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忽视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对人的作用。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要准确地把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发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价值,寻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
[2]李育华,成强.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3]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
[4]施良方.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许穗.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8
作者简介:马晓岳(1989—),女,汉族,河南鹤壁,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医患沟通。
论文作者:马晓岳,次春晖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人本主义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汉语论文; 学习者论文; 学习理论论文; 对外汉语论文; 《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