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个重要论文,中国论文,书评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人们长期对书评和书评工作者的疏忽和偏见,致使书评长期处于有评无学的尴尬境地。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近期出版的《书评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中国书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1.《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书评学的基本理论,构造了书评学理论的基础框架。第一章,作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书评和书评学的概念、书评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范围、书评在出版发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书评的种类及其分类、书评的标准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第二章,对我国书评的历史作了具体而科学的论述;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讨论了书评工作、书评写作和各类图书评论。由此可以看出,全书结构安排紧凑合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科学而完整。《概论》抓住“书评是书评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石”这一点,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介绍并阐述了书评和书评学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在论证了书评学“只有以书评和书评工作为研究对象,才能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真正划清界限,从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对书评学的各项内容进行逐个地论述。这种叙述是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
2.《概论》重视书评写作部分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书评写作不尽如人意。1959年,全国平均每10本书就有一篇书评,平均每报刊发表书评2.2篇;而1979年到1983年间,平均每36本书才有一本书评,平均每报刊只有0.19篇书评。老书评家萧乾感叹“书评仍然处于不景气的状态”。90年代的书评写作有所发展,然而从发表的书评文章看,总体情况并不算好,尤其是应景之作太多,把书评当作学术论文来写的太少;人情稿太多,有真知灼见、对读者负责的太少。书评写作的现状急需对书评写作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概论》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根据“文无定法”的道理,对书评的写作程序、怎样挑选图书、书评的标题、书评的正文、书评的语言、书评和修改等问题,都作了较精辟的论述。第五章又分别介绍了六类图书评论的方法和技巧,分析了其相同和相异之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概论》对图书评论从写作角度的分类是很有借鉴价值的。该书把图书评论分为六类,其中把本属于社会科学类的哲学政治类和文学作品等类独立出来同社会科学类并列,这考虑到了书评的各种相似性的归属,又避免了各种图书分类法分类细致而不利于书评写作陈述的弊端。同时,又提出了每类所含具体内容,使之各有所辖,互不相争,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图书分类和书评分类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3.《概论》的另一个重大特色是讲述了中国书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解决了中国书评长期无史未成学的问题。值得称道的是,该书还介绍了外国的书评,论述了欧美及世界各国书评史及其发展特征和趋势。对中国书评史的论述,有理有据,叙述简炼,叙史以时代为经线,以该时代主要书评成就为纬线,以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书评家为重点,分四个时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书评史的轮廓。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书评的足迹,从零散的资料中搜求书评发展线索,并对书评的起源作出了一番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外国书评的介绍,是该书尤具特色之处。《概论》介绍国外的书评,以地区和国家为线索分节讲述,突出了当今世界书评的主要成就,指出了其中不足。
4.《概论》在阐发书评学观点时,吸收了其他一些观点的共性和长处。日本语辞典《广辞苑》给书评定义为“批评、介绍图书内容的文章”。还有人认为书评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也有人说,书评是以图书为对象所进行的介绍、评论和研究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而《概论》则把书评定义为“对图书的评论”,“书评学是以书评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书评和书评工作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个较之于其他定义更科学地界说了书评学的研究对象,对于揭示书评的学科性质,促进书评学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概论》在论述书评种类及其分类时,主要按书评写作形式作出划分,分类概古及今,细致;在讨论书评标准时,不生搬硬套地认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认为统一的书评标准应包括评价图书内容和评价图书形式等两种标准,同时肯定了图书内容评价应占主导地位;在论述书评工作时,注重实践,论述了书评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原则、书评会议、书评组织、书评阵地、书评教育和书评队伍等问题,总结了书评工作的新鲜经验,充实了书评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