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现状与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发展思路论文,现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析湖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现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提出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湖南省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主导产业
1 现状分析
1.1 长足的发展与明显的落后同在
站在湖南看湖南,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4与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牧林渔业产值分别从147亿元、143亿元和82亿元增加到1694亿元、1925亿元和8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54%、12.6%和4.5%;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增长1.4倍和1.57倍;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于全国前10位,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市场日趁繁荣。但是,跳出湖南看湖南,在一系列数字面前,又不能不承认湖南确实落后了。改革开放16年来,湖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仅分别居第23位和19位,年均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差距从1978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1994年的1个百分点;与中部9省市比较,从基本持平拉大到0.7个百分点;与东部12个省市比较,由相差1个百分点扩大到3个百分点;与广东比较,由高出0.2个百分点,变为低5.6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出口额只占全国的1.7%。外资企业投资额仅占全国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15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元(1980年湖南高出全国28.4元,居第7位)。全国可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而湖南则只能提前3年。
1.2 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并存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对国家贡献很大,但现行的农业政策和扭曲的农产品价格,反而使农业大省利益大量流失,农业优势没有能够给湖南带来实惠,严重影响湖南经济发展。湖南是个工业弱省,工业起点低,规模小,设备落后,优势产业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支柱产业,高技术含量、高档次的产品不多,工业品市场竞争力弱,难以迅速打开市场,工业发展举步艰难。湖南是个财政穷省,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又没有处在全国最重要的开发轴线上,也缺乏能够影响全局的矿产资源,无法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湖南落后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主观因素不容忽视。湖南差距主要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差距。思想观念陈旧,改革开放力度不够,使湖南多次失去快步发展的良机。湖南本有优于中部各省区的区位条件,但在沿海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广东经济迅速起飞时,没有敞开省门,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行对接,结果外经外贸和招商引资工作大大落后了,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各项开放政策没能及时出台,软硬环境没有及时改善,投资环境测算结果比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北、河南还差,1994年经济外向度为13.6%,在中部9省市中仅高于河南、山西、安徽居第6位,比全国平均45.6%的水平低3.2个百分点。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仅9.4美元,远远低于全国的38.2美元,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山西、内蒙古、河南,居第6位,与沿海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
投资严重不足和投资目标分散是湖南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1994年,湖南人均投资仅662元,不到全国人均水平1329元的一半。省内资金转化为投资力度较弱,投资率仅24.8%,比全国水平低11.6个百分点。投资热点不明确,投资回报率低。不但引资乏力,而且不恰当地形成了资金净流出。虽然提出了“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拓宽三条通道,加速西线开发”的好思路,但在实际执行中把面铺得太宽,投资重点不突出,没有形成拳头,投资效益不高,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重点没有抓住,工业落后是湖南的致命弱点,全力发展工业应该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真正带动农业等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然而,湖南却一直在扮演着农业大省的角色,偏偏把发展工业忽视了,结果工业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跟不上全国发展的步伐。1978~1994年,湖南三次产业结构由41∶41∶18演变为32∶36∶32(全国同期由28∶49∶23演变为19∶49∶32),第二产业比重不适当地下降了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稳定,广东上升6个百分点)。1980~1994年,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2.9%,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3.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居全国第13位退居第14位,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额,从1978年的40.7%下降到1994年的36.5%,比全国低12.5个百分点,仅高于西藏、海南,居全国第28位。支柱工业没有真正形成,骨干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散、小、差”现象突出,整体实力弱,难以支撑湖南经济的发展。工业支农乏力,农工产业关联度低,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直接影响农业登上新台阶。工业太弱无法遏制输出农产品与输入工业品所造成的双重利益流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制约经济发展。
湖南农业有一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是正确的选择。但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致使连年因灾损失惨重;没有下大力气抓规模经营,办“两高一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果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水平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单一低层次的农业结构和初加工、低附加值型的产品结构明显,不顾市场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脱节、速度与效益脱节、生产与流通脱节情况明显,农业资源优势没能向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变,农业生产效益差;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市场不完善,农村劳动力无力合理转移,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不足,农业难以快步发展,农业大省没能成为农业强省。
2 发展思路
2.1 加快改革进程,加大开放力度
湖南要追赶全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全方位打开对外经济联系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出境联边、呼应“两东”,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借资生财,借梯上楼,促进经济跳跃发展;走“开放带动、科技先导、兴工强农繁商、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路子,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加速现代工业的振兴、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高起点、高质量地抓好外经外贸,实现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2 引导资金流入,加速经济发展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1979~1994年,湖南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只有广东的7.7%),结果广东经济迅速腾飞,湖南国内生产总值却一直徘徊在第11位。1978年湖南国内生产总值147亿元,仅比广东的184亿元低37亿元,到1994年,湖南比广东低2481亿元。如果从国内生产总值的贷款占用水平(1994年湖南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约占用货款82.4元)和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占用资金(1994年湖南约为180元)看,湖南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广东1994年的水平,分别需要贷款投入总量和社会资金总量约3440亿元和7515亿元,而1994年湖南各项贷款余额只有1174亿元,尚差贷款投入总量2266.2亿元,按照湖南1990~1994年5年间贷款增加总量746亿元推算,至少需要15年。所需社会资金总量比1993年也差5515亿元。不难看出,如此巨额的资金,光靠省内自筹解决是难以办到的。湖南不把发展经济的思路放在最大限度地引导国内外资金流入上,经济是难以起飞的。
湖南引资虽有许多有利条件,但毕竟是一个不沿海不临边的内陆省份,投资环境一般,国外投资项目多会经过沿海省份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过滤后,才能北上或沿长江进入湖南,形成不利于湖南的“网罩效应”。为此,湖南既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本省经济与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结合点,找到突破口,稳步打入国家重点投资规划,争取国家加大投资和更多地利用国家计划内外贷,又要增强全民引资意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资金流入的安全保障机制,放宽税收政策,加强引进资金的投资服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抓住国际过剩资本需要寻找出路的机会,采用各种有效途径,大量吸引外资流入。同时,要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引导,把招商引资与优化资源配置结合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推动湖南经济跳跃发展。
2.3 狠抓重点突破,实行梯度推进
处在“准备起飞阶段”的湖南,齐步发展甩不开膀子,唯有实施“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战略,才能实现部分地区率先崛起,并通过渐进扩散联动,带动全省经济腾飞。今后,湖南经济发展应该根据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实施点轴开发与增长极开发相结合的战略,遵循优势原则,“瓶颈”原则、基础原则、主导原则,优化投资结构,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具有最大发展潜力的点轴上。
京广铁路沿线、湘江流域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区域带,北联我国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长江经济带,南接经济最活跃的华南经济圈,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雄厚,城镇化水平高,科技人才集中,交通通讯条件好,城乡市场繁荣,是全省经济精华地区,应该优先发展,迅速建成高效益商贸走廊、高科技工业走廊、外向型经济走廊和高效农业走廊,形成一条发展水平接近沿海、能起极化和扩散作用的区域经济带,高层次地接受沿海沿江地区的辐射,驱动与激活全省经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是京广一级开发轴上最强劲的发展极(图1),对于全省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应该充分发挥其辐射、吸引和综合服务功能,通过产业扩张、产品扩散、技术转移、信息传递和人才交流,促进和带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长株潭城市综合体应该充分利用“金三角”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轻纺五大支柱产业,加速开发有色金属、电机、化纤、苎麻、食品五大优势产业系列产品,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外向型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综合体,成为全省高科技开发中心、电子工业中心、工业现代化基地和商品出口基地。
图1 湖南经济发展极示意图
长石铁路沿线地区应利用长江全线开放开发的良机,加快发展纺织(棉、麻、针织品)、食品(卷烟、饮料、高档食品)、机械、制革、化工等主导产业,突出发展湖区农业,形成以出口产品加工业、创汇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外向型产业带,跟上长江开发带发展水平。常德、益阳是长石二级开发轴上重要的开发点。
湘黔铁路沿线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内涵开发潜力,重点抓好基础工业,优先发展能源、有色金属、黑色冶金、建材、化工和食品工业,形成专业化特色明显的“湘中工业走廊”,促进湖南经济自东而西梯度发展。邵阳、娄底、冷水江应该成为湘黔二级开发轴上重要的开发点。
湘桂铁路沿线具有潜在区位优势和现实市场优势,既要立足于现有优势的发挥,又要着眼于潜在优势的开发,把开放、发展市场作为突破口,发展以出口输出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优先建设湘桂工业走廊,使之成为具有地带性的机械、冶金、卷烟、纸张、建材、食品等工业品生产基地和面向粤桂港澳市场的名特优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永州应是湘桂二级开发轴的重点开发点。
枝柳铁路沿线地区要依托山区资源和旅游资源,加速发展食品、林产、轻工、医药、建材、化工、纺织和旅游业,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开展买东(西)卖西(东)、北(南)购南(北)销、远购远销,大力从事产地销地两头在外的生意,发展边境贸易,搞活流通,开拓大西南市场。怀化应该是枝柳三级开发轴上最重要的开发点。
2.4 发展优势产业,兴工强农振湘
湖南经济总量虽有增加,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但落后的基础设施、雷同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少有改观。加速湖南经济发展,必须根据要素供给条件、经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格局、国内外市场、国际产业转移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按照有利于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发挥现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向高层次发展。要加强第一产业,调优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要由以量取胜转到以质取胜。第二产业要加强基础工业,优化存量,增强实力。第三产业要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振兴湖南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突破常规思维,确立全新思路,按照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化、集团化的要求,扶优、扶大、扶强,着力治散、治小、治差,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振兴工业必须突出重点,着力培育北大机电(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电缆、通讯、矿山机械、计算机、彩电、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冶金(板线管材、钢材和锑、铅、锌、钨、铋、锡等有色金属产品)、建材(水泥、玻璃、新型材料等)、化工(石化系列产品、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基本化工)、食品(名烟、名酒、粮油肉深加工产品、保健食品)5大支柱产业,改造轻工、纺织、医药3个传统行业。全力发展骨干企业,放手发展乡镇工业、个体私营工业和三资工业,大力研制超前替代产品,扶持地方特色产品,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名优精新产品。
能源工业要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重点发展电力工业(扩建新建五强溪、凌津滩、江及石门、湘潭、望城、益阳、岳阳、来阳等一批重点电站、电厂)和煤炭工业。
交通运输业要着眼长远,超前发展。开发南路,打通近捷的南部出海通道。疏通北水,扩大通江达海能力。扩宽中部通道,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要加快建好长石铁路,早日修建洛湛铁路湖南段,争取建设川湘铁路和衡茶吉铁路湖南段,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迂回能力和道路机动性。加强高等级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长常高速公路等)建设和现有公路改造,提高公路技术等级、路网密度和通达能力。加快开发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航道,建好长、株、潭、岳、衡重点港口,充分发挥水运优势,搞好铁路、公路、水运联运分流,发展江海联运。抓好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发挥张家界机场作用,新建一些地区机场,形成立体运输体系。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促进通信业高起点、高速度、大规模发展,全面实施“718工程”,建成安全、快捷、高效的通信网,缩短湖南与国内、国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2.5 利用区位优势,加速流通发展
湖南处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向西部经济发展区梯度推进的过渡带和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一方面可以承接东西部地区的双向交流和吸纳沿海沿江地区的双重辐射,在周边经济区渗透融合和多边经济交流中东西逢源、南北策应;另一方面,既受内地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制约,又受沿海“特殊政策”的影响,不仅有与内地相同的普遍性矛盾,而且有受沿海影响带来的特殊性矛盾,在区域竞争中既受其惠,又受其制。为此,湖南应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建立以商品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保障体系。狠抓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综合购物中心和连锁式区域中心建设,完善网络化的零售商业网络,加速培育要素市场,把湖南市场建成长江流域市场和南部沿海市场的结合部,分享南北两大市场的优势。旅游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适度超前滚动开发,注意一手抓省内旅游资源开发,一手抓省外旅游产品促销,加强国内外区域性合作,设计组合跨省区旅游产品,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网络。实施“全方位开拓、重点突破”的出口市场方略,采用混合型出口替代模式和结构效益速度模式,注意创汇与增效并重、结构与效益同步、外经与外贸齐上,在巩固发展港澳两个中心出口市场的同时,加快开发日本、美国、欧共体、独联体4个主导市场,尽快拓展具有潜力的东南亚等出口市场。
来稿时间:1995年12月。
THOUGH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Chen Fuyi Fan Baoning
(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 410205)
Key words:Hunan Province;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development;Key industry
Abstract
Since 1979,economic situation in Hunan Province has been much improved.But,as compared with some adjacent provinces,the province still has lots of shortage such as lack of investment,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etc..Some measur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reforming economic system,adjusting industry structure,increasing investment,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production,developing industry energetically,setting up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s,and promoting commerc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