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辰
湖北省建筑设计院
摘要: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时期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筑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新时期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由于高层建筑自身特性,为了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应该在高层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综合考量室外风环境,实现风能和太阳能清洁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建筑行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就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进行分析,寻求合理的策略改善室外风环境,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室外风环境;高层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高层建筑在设计阶段,形态设计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考虑室外风环境的设计,尽可能避免建筑遭受强劲风流,提升建筑物表面阻碍力,促使高层建筑工程合理化。但是,很多高层建筑形态设计中,对于室外风环境的考量不合理,导致设计局限性较大,建筑保温性能不好,导致室内环境居住舒适度下降。由此,同改善室外风环境,对于优化高层建筑形态设计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高层建筑和室外风环境的关系
(一)高层建筑风环境的形成机理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楼层较高,所以改变了风向的流动,同高层建筑相遇后部分气流流向建筑顶部和周边;另一部分气流向下流动,形成一种下冲风,速度较快,对于高层建筑地面人行高度风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迎风面涡流区。建筑周边由于风流向不同,所以形成风压差,迎风面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流动速度降低,建筑物迎风面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即正压;背风面和侧风面气流绕过产生稀薄的空气现象,气压小于大气压,即负压。所以说,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建筑物周围的风场,如何能够营造良好的室外风环境十分关键。
(二)高层建筑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其一,提升风速。风流受到高层建筑的阻挡。改变了气流运动方向,在提升风速的同时,也会对高层建筑室外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穿堂风是一种常见的分流风。建筑物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存在气压差,前后贯通的开口开启时,产生的气流流速较快,是常见的穿堂风。建筑的边角侧风也经过建筑物,也会出现风速过大的现象,气流在建筑物两侧经过产生加速现象,边角处形成涡流分流现象,风速较快。建筑物越宽,产生的风流越快,现象越强烈。
高层建筑布局中,风漏斗效应是指在道路两侧高度相似的建筑,间距是高度的两三倍左右,会产生以风漏斗现象。风漏斗现象出现后,风速随之增加,风流向随之改变,可能导致混乱的风环境,影响到道路周边的建筑物风环境,致使建筑的保温性能下降,加剧热量散失,不利于室内环境的营造。
其二,气流混乱。高层建筑阻碍气流运动,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形成回流风,存在一定的风压差,同其他风向气流混合在一起,营造室外风环境。高层建筑较之其他的多层建筑而言,更容易形成下冲气流,在与地面相交后的风速更快,要远远高于低层建筑的气流运动速度,其中当属板式建筑最为明显。高层建筑室外垂直气流在背风向形成的风影区,长度大概是高层建筑的15倍之多。风影区内,风速随之减小,大概是遇到建筑物之前风速的1/2左右,改变原本的风向后形成涡流。尤其是炎热干旱地区,室外活动较为理想,但如果是夏热冬冷的地区,风影区可能导致建筑下冲风向,建筑物的通风降温效果随之下降。
在建筑群体布局方面,街道峡谷效应和遮蔽效应的产生,同样会改变原本的气流方向。其中遮蔽效应是指高度相近的建筑物,对于迎面而来的气流产生遮蔽作用,促使气流方向改变,从建筑群上方和侧面经过,并不会产生过大的下冲气流。如果高层建筑物前方是低矮建筑,形成的下冲气流和附近气流相互作用,形成涡流,风压随之在增加,加剧高层建筑物的热能损耗,不利于建筑物保温性能。而街道峡谷效应则是指在道路两侧建筑物,平整切相邻,建筑物可以形成独立紊流区,和垂直与街道的气流相互作用形成回旋气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弱化边角强风
边角强风主要是在建筑物边角区域形成,可能导致涡流分流问题的出现,建筑物受到边角强风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弱化边角强风,可以优化建筑物边角形态,降低建筑物周边气流,促使建筑物表面的阻碍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其一,建筑边角圆滑,结合气流弱化原理进行分析,建筑物背风向压力稳定,所以边角强风对建筑物带来的不利影响随之弱化。高层建筑物形态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结合空气动力学设计圆弧状,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对风向产生的阻碍作用。
其二,通过设置这封板,可以有效降低高层建筑边角气流强度,促使建筑物边角阻力显著提升,改变建筑物边角风向。与此同时,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细节方面的优化和完善,提升建筑墙面的利用效率,在阳台区域设置凹凸变化措施,有助于降低高层建筑边角风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三,建筑形体扭转,引导气流扩散,降低气流强度,尽可能降低强气流对建筑物的冲击,也可以选择剖面风速模拟方式,以此来观察和分析扭转前后风力大小情况,优化建筑物形态设计。
其四,高层建筑物由于自身平面形体多样化特点,不同平面对室外风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同,气流随着形体变化转变为内风和外风两种。对于外界微气候影响情况来看,基底面积相同,平面形态设计为圆形,促使建筑物的边角光滑,可以有效降低强风的作用,促使背风向压力逐渐趋于稳定。
(二)缓解迎风面涡旋
对于迎风面涡旋的处理,可以在建筑物形态设计中予以综合考量,将其转变为错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涡流气流冲击力,弱化风力强度。
其一,建筑物平面设计为凸平面,迎风面外凸内凹,可能导致物流气流风向发生不同变化。如果迎风面选择外凸方式,可以将冲击建筑物的气流分散转移,缓解迎风面涡旋现象的产生。
其二,高层建筑设计中为了降低强风阻挡效应,对地面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根据建筑物高度进行退台处理。通过对建筑物的退台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高层建筑物与街道相互作用产生的压力,缓解建筑物迎风面涡流气流,受到退台阻碍,下风向的运动强度随之降低。而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设立退台,底部承受的风力随之降低,可以有效建筑物周边的风环境问题。
(三)减小建筑物风影区
其一,通过建筑物形体的斜面设计,有助于建筑物呈现良好动感和韵律感,提升建筑设计个性化。高层建筑物楼层较高,但是为了保证建筑安全,应该预留消防面积,采用斜面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高层建筑物整体的体量感。需要注意的是,高层建筑物倾斜面的形体设计,应该遵循下大上小的原则,高度逐渐增加,平面面积特点更加突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建筑形成内收特点,减小建筑物风景区。
其二,高层建筑物的高度逐渐增加,很容易受到背部涡流和风振效应影响,形成一种强气流,对高层建筑产生不利影响。故此,高层建筑物形体上预留洞口通风,用于掏空处理,可以有效化解不同方向的气流,降低气流对高层建筑带来的破坏作用,同样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风影区,改善建筑外部风环境。
(四)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对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努力打造节能型建筑。所以,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中,应该加强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改善室外风环境的同时,有效转化风能,促使建筑形态优化和风能利用一体化,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形态设计中,需要综合考量风环境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影响,明确高层建筑和风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热能流失,优化建筑物形态的同时,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论文作者:张绍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3
标签:建筑物论文; 气流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边角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论文; 室外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