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策略避免产业趋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策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盲目引进外资,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业趋同;竞相比拼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发恶性竞争”。如何避免在开发区建设中陷入这种怪圈,推动中国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对我们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开发区已走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形势在发展,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已经失去了旧日的光环,有的甚至发生“质变”而沦为发展的桎梏。比如:实施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确实集中了众多的外来资金,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然而,时至今日,各开发区普遍在地价、税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优惠政策,使得开发区的政策优惠逐步趋同,政策招商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在招商竞争中获取优势,不少开发区突破国家土地、税收法规及相关政策,竞相压价,恶性竞争,“零地租”、“十免十减半”等所谓“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最终既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国民的福祉,也损害了开发区发展的长远利益。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已经加入WTO,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成为必然要求,不对等的优惠政策将因世贸组织非歧视性原则而逐渐同化,开发区由原来享有的“优惠”逐步变为“普惠”。因此,在新世纪,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中国开发区迫切需要求“变”创新,在“变”中,避免产业趋同、恶性竞争;在“变”中,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赢得开发区健康发展。
变“政策招商”为“产业招商”
所谓“产业招商”是指依托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来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先进适宜的生产技术,扩展技术链,营造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上的缝合断层、填补空白、调整结构,进而形成具有较鲜明区域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
“产业招商”有利于开发区建立以企业和产业间的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实现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使产业内整体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整个资源效益和产业发展的最大化。近年来国内很多开发区的招商实践证明,开发区的产业链一旦形成,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垂直和协作关系的企业前来投资配套与服务,由此带来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变“政策招商”为“产业招商”,它摒弃了一味靠政策优惠进行低层次竞争的政策招商思路,而将招商的着眼点放在开发区产业系统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上。“产业招商”在本质上是新形势下开发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及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它能实现企业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共享,提升产业的专业化水准。“产业招商”所形成的产业链并非表现为单一的线性结构,其往往呈现出网络状态的“网链”,在这个“网链”上的各大环节都有若干核心企业,同时围绕核心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又往往形成企业集群,因而“产业招商”的过程就是“织网”的过程,也是一个产品、企业、产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变“企业聚集”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那些分布在开发区内互不相关或缺乏联系的众多企业,只能称作“企业聚集”而非“产业集群”。实践表明:仅存在企业聚集而未形成产业集群已成为大多数开发区恶性竞争的诱导条件。当某些开发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一些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这种流动的可能性进一步导致了各开发区之间主导产业的趋同和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
变“企业聚集”为“产业集群”,有利于扭转各开发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根据地方的特色,培育独具特点的产业集群,既能够提升特定地区的竞争力,又能够有效减少产业趋同,实现地区间的竞合。有利于促进区域(或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的合理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打破区域(或都市圈)内各开发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产业链在空间的延伸;另一方面,依托开发区各自的优势,参与区域(或都市圈)分工体系。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区域(或都市圈)内的竞合,可以充分发挥开发区各自的特长,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集群的叠加和融合,在提升整个区域(或都市圈)竞争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各自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前,即使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内,许多产业仍然处在产业技术链、价值链的低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着眼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重点扶持相关研发机构、培训体系等的建设,改善从业人员素质,突破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将能够带动现有产业集群整体水平的提升。
变“片面追求产值、引资数额的政绩观”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设立开发区是一种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意愿。政府对开发区管理者政绩的考核和评价,往往透过管理者,诱导着开发区建设的走向。剖析一些开发区间产业趋同、恶性竞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一是政绩考核制度,考察政绩主要看GDP增速和引进外资金额;二是官员任期制度,其直接后果是,各级政府官员行为短期化;三是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当前流转税为主的体制,生产和流通环节是税收的主要来源,这些现实因素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办开发区的热情。由于缺少风险约束机制,使某些地方政府沉迷于投资扩张,乱占滥用土地;为了打造所谓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使土地价格背离了价值规律,甚至出现了“零地价”;为了GDP增长,为了引进外资,不计成本地比拼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最后牺牲的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以地为生的农民,给国民经济埋下了隐患。
正本清源,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变“片面追求产值、引资数的政绩观”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全国开发区建设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