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_文化论文

交际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_文化论文

交际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文化与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就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并以中西文化在习俗、应答方面发生碰撞的实例,指出其因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而引起理解上的歧异,并认为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中,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须搞好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英国语 语言 文化 教学

一、文化与交际文化

一提到文化,人们很自然联想到语言,那么语言和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历来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也是语言教学家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来推进。”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中国人对英语词中有关狗的词语会感到大惑不解:如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老手)、topdog(胜利者),这些都是褒义用法。而在汉语中则出现一连串贬义的词组:“走狗”、“落水狗”、“哈巴狗”、“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语言反映文化,汉民族的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差距呀!又比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对雪有强烈的感知,所以他们对雪的称呼有一百多种,形成其独特的雪文化。阿拉伯人称呼骆驼的词据说也有一二百种。这一切都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人们对文化作出各种不完全相同的定义的同时,还对文化的分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中有一类把文化分为知识(性)文化和交际(性)文化。交际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这是本文将要着重阐述的。

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当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假如说不了解知识文化还可以交际,而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因而它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交际文化就是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要研究的对象。该学科就是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由于各自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兹一举例如下:

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中文的一位美国男学生,碰到他的一位中国女教师,总是离不开说这么几句话:

“好想你呀!”(I'm missing you very much!)

“你真性感!”(You're very sexy!)

“你的两条腿很漂亮!”(You've got two beautiful legs!)

“我喜欢你!”(I like you!)

这些话出自英语世界里的年轻人,是可以理解的。但用汉语说来效果就大不相同了——使这位女教师常处于尴尬境地,以致她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美’说这些中国话。”由此可见各民族的交际文化有多大的不同,交际习俗多么迥异!交际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行为模式,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俗观念、价值观念、人际心理、社交礼仪及思维倾向等等。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这里的文化教学指交际文化,或欲称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以本社团以外的另一个社团成员的身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另一社团的活动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对听、说能力注意不够,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语言形式(语法)错误的敏感性比较强,但初学者对目前在全国电视台上颇为走俏的美国电视“走遍美国”中儿子直呼爸爸名字却大惑不解。又如:我们现在中学里上英语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师生颇此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Good morning,teacher!学生称呼教师也是Teacher Zhang,Teacher Wang.对此习以为常,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殊不知把Teacher当作称呼乃是中国式英语(Q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

还有,如:我们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学会How old are you?Whereare you going?……这类句子。不过这些句子用在什么时间、场合,却也大有讲究。有例可证:有一位从美国来上海教英语的女教师,听到上海人民公园有一个英语角(English corner),便兴冲冲去观光一番,回来有人问她观感如何,她面带不悦之色回答说:我好象去了一次海关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有几个孩子?”“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你在中国挣多少钱?”“……”这些问话在语法上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所不愿为他人所知道的私事(Privacy),这触及他们的禁忌,违反了他们的交际规则。

以上是中西文化在习俗、应答方面发生碰撞的例子,而因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同引起的理解上的碰撞或歧异也有很多。如:中国人视龙为圣物,而西方人视龙为凶物。“圣经”上把龙看作是罪恶的象征,所以,现在英美报刊对“亚洲四小龙”一词经过文化转换,译为“亚洲四小虎”(Four tigers)。

同样,外国人学汉语,除了语言方面的问题外,也有不少文化误区。例子之一:美国留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你家有几口人”时说:我家有我爸爸、我妈妈和我狗”。(这里姑且不谈其语言错误——少了“的”)。

五十年代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汉学专家在北京见到我国一位著名的学者,为表示友好和亲热,他说:“你这老小子怎么还没死呀!”以致全场哗然。原来他在词典上查到这句话的注解是:“见到老朋友、老相识时表示亲热的话”。以上例子是文化因素的负迁移引起的语言错误,是学外语时的普遍现象。

这些也说明这一问题: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不然有时交际就难以进行。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错误比之于文化错误,后者性质应该更为严重。正如沃尔夫森(N·Wolt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外语教学朝着培养交际能力的方向发展,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其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的了解。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方面的教学,这应成为我们的共识。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编写的《外语能力暂行规定》中已经明确:交际能力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说、听、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

三、基础阶段交际文化的基本内容

交际文化本身是个系统。它包含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胡文仲教授在“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一文中指出可以从词汇研究、语用研究、非语言交际、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初级的,也有高级的。我认为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关目的语的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无论叫它文化融人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般认为在初级阶段应介绍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寒喧、告别、祝贺……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假如中国学生不了解以上诸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影响日常生活交往的顺利进行。

1.称呼:

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汉族人弟妹习惯上直呼兄姐之名,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ed,Mun,GrandpaGrandma,Aunt,Uary或uncle Jim,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作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并且要避免使用汉族人当作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如不可把解放军叔叔译称P.L.A.uncle,把警察叔叔称为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为Aunt Nurs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国家人士感到莫名其妙。

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汉族人在这方面的称呼系统比较复杂:老王、李奶奶、廖公、王先生、何部长、白师傅、张同志、司机同志。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以职务、职业用于称呼,只有少数例外:Doctor,Judge,Governor和Mayor和Professor,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而不用姓加职务,如:Captain Joheson。

对于一般教师,英语不能称之为Teacher Li,因Teacher是职业的名称,译为汉语为教师而非老师。

初一英语课文一开始即出现My name is Jim Green.教师应补充解释汉英语姓名构成之区别。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Jane)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

2.问候语和告别语

汉族人见面打招呼除说象英语的问候语“你好”“你早”外,最常用的是“上哪儿去?”“吃了吗?”这两句若用英语直译出来成为打招呼的句式的话,则会使操英语的本族人感到不快,因为:Where are yougoing?What are you doing?Where have you been?均属私事,旁人没有必要打听。他们的内心反应的潜台词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 (你管得着吗?)”而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hadyour lunch?他们可能理解为: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听到此话后会不高兴地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不是没有钱呀!

人们告别时,英语常说:Good-bye或bye-bye或So long.若初次见面,分手时还可说: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you.

汉语则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走好!”或“慢慢骑!”、“骑好!”之类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alowly!Ride sllowly!这会使操英语的人听了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慢慢走?快点走就不礼貌了吗?在此场合,主人说声:Thank you for coming或We're had a nice time with you就很得体。

问候、寒喧用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拿“吃饭”问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吃饭”是人人关注的问题,反映了中国“民以食为天”的心态,而英国人以lovely weather,isn'tit?谈论天气的话与人搭讪,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有关。据英国沃尔顿·汉密尔顿(Hamilton)考察Good moening以“好的早晨”来问候,也是以天气为标准的,这种问候方式是农业文化的遗俗”。更有趣的是:据称,埃及人竟以“你怎么出汗的?”海地人以“你怎么站的?”来作招呼语呢!

3.礼貌用语: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可以说是礼貌语很发达的一种语言。汉语里有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有Thank you,Please,I'm sorry,Excuse me.汉语的“谢谢”和英语的thank you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汉族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小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接受,而汉族人则常取自我抑贬之态,予以否定以表谦恭。如:“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No,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

至于说到和please的对应名字“请”时,应注意有些场合不宜用please.如请人先进门或先上车不说please,而一般说After you.(说You go first也不对)餐桌上请人吃饭、菜、喝酒,则用Help yourself(请自便)!请客人多吃点也不说Please eat more.而说would youlike a little more?

4.禁忌语(taboo):

所谓禁忌语按语言学家沃尔豪德的定义:“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标准”。

在这里谈一下英语国家广泛认同的privacy(隐私)的问题。这里引《美国旅游便览》中的一段话以作参考:“……有些私人问题在甲国可以提出来,但在乙国则不应该谈。比方说,美国人可能会问‘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有几个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没有假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纯粹的私人问题。……请你明白,因这些话的本意是友善的,是对你关心,不是对你无礼。……不过美国人认为纯粹是私人问题的一些事,在美国是避而不谈的。这些问题包括个人年龄、有多少钱、他的衣服和财产价值多少,他的宗教信仰和私生活。”

总之,忽视了交际文化,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交际文化教学以一席之地。

标签:;  ;  ;  

交际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