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的中国政治_政治论文

论21世纪的中国政治_政治论文

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试论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进入了21世纪,这一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真正高扬发展主题的时代,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继续保持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对世纪转换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预测,并寄予厚望。本文立足于国情,对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问题试作一初步探讨。

一、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题中之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尽管由于世界各国国情的不同,其发展的道路也不尽一样,但是,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从现代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中可充分地看出来。

政治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如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塞缪尔·亨廷顿、卢西恩·派伊等人从各自的角度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政治发展”这个政治学新的基本范畴。他们以西方的政治模式为参照系数,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西方式的“民主”社会所发生的政治变迁。这种政治发展观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的烙印,即政治发展等于政治现代化也就是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渐进过程,其本身就具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西方政治学家首创的政治发展理论为我们分析未来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思维的参照模式,即他们把政治发展大体限定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施政能力的增强;二是公民参政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说政治发展主要具有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两个目标。他们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联系中国的实际,可以看出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尤其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这种互动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各种交互作用中是最基本的。实际上,任何社会的政治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政治发展观必然反映时代的要求,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从现实国情看,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其本身底子薄。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就随之而增加。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益的分化使人们渴望通过多种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要求,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因此,人们更加渴望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政治参与必然随之而扩大,政治发展的动力也就随之而产生,这就使发展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政治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在逐步深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的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即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政治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这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新旧体制胶着。针对原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我国进行了多次改革,包括扩大地方权限、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政分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原来体制的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并没有完全消除。二是利益分化显露。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计划经济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格局,即各中间组织有了利益的独立性,由此造成社会成员利益的调整,这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原因和直接动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国家对公民分化的利益要求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对国家的整合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政治文化观的碰撞。在新旧体制胶着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等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民主、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扩大,政治民主、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政治共识。

然而,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正迫切要求改变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状况。在新世纪初期,我国经济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方面的东西,如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从政治上增强改革的动力,能否通过积极而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消除改革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以往20年的改革成果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兴衰成败。

二、21世纪中国政治展望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501页。)21世纪将是中国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民主政治得到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一般说来,政治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传统社会的政治形态、过渡社会的政治形态和现代社会的政治形态。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态转换必然伴随着以下变化:政治参与的扩大,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特别是主动参与政治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各种政治结构发生功能分化,不同的结构分别承担不同的政治功能;社会发展带来了政治体系功能的不断增强,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规模也随之提高和扩大,政策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直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对照政治发展形态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向现代社会的政治形态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从另一方面看,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民主政治建设所需要的人的素质还不具备。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建设与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21世纪中国政治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具备。经过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力、物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水平迈进,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国际和国内环境极端复杂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我国政通人和的国情使饱尝了十年动乱之苦的国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民心思定,这就为我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三,人民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人们冲破了众多的旧观念和理论禁区,如“两个凡是”、姓“资”姓“社”等。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使人们摆脱了束缚思想的各种条条框框,这就为我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四,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世界上还存在多种不稳定的因素,战争在局部范围内还存在,但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就为我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

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多党制和议会制度;要把改革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的衡量尺度,还是应当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条标准:“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3页。)

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21世纪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经济为社会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工业化生产时代即将结束,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这一时代要求必然对上层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即是某些学者提出的知识政治,很值得我们思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政治日益知识化,政治在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中也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知识的力量,而不再依赖于投入的各种有形资源,知识的利用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引人注目。可以说,中国发展的意义已经超过其自身,具有了世界意义。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是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笔者认为,21世纪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世纪,在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改革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将日益迫切。

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政治民主化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从各国发展的比较分析来看,其发展的方式、道路不尽相同,呈现出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的发展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也不能走亚洲、非洲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路子。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治发展的务实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的特殊国情,如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漫长,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历史漫长,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脚踏实地,而不能好高务远;二是政治发展的渐进性。中国历史已经证明,急进式的政治发展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式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否则,很可能冲击现行的政治体制,引起政治的不稳定;三是政治发展的多样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政治发展上不能采取“一刀切”,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别对待,在经济发达地区,可采取较多的直接政治参与方式,并根据实际鼓励创造新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6页。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由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4页。)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它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应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生产力继续得到解放和发展;要学习、借鉴前人的、别人的有益经验;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和效能化。

(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是专制主义的对立物,政治民主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实现社会整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政治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客观要求。政治发展离不开政治主体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协调好社会的各种政治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人民成为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等多种社会集团,政治的民主化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表达各种政治要求、政治利益的渠道,建立政治协调的社会民主机制。

(二)政治法治化。政治法治化是人类崇高的政治理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6 页。)要保障人民民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从人格化权威向制度化权威的转变,即从人治走向法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党第三代领导人在经济上确立了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模式之后,在政治上确立的与此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模式。为此,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存在;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形成以权利为基础的新格局;要建立和完善对国家机关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国家机关依法办事,尤其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要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

(三)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任何一种政治统治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在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后致力于探求一种结构完善和科学运行的政治体制。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时,反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他又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从另一方面看, 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是成正比的,制度化的政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在政治制度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应当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政治效能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治的效能化,即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多的收益。目前,这一点在政治生活中被极大地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效率,必然要求政治实现效能化。为此,执政党和政府的管理工作,要有更多的创新精神,要更充满活力,具有更强的政治整合力和稳定力,才能在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条件下,及时作出政治决策,果断处理政务,取得良好的政治效益。

在政治的制度化、民主化过程中,必须使用好两个工具:一是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正常的社会秩序,民主政治的建设就没有法律的规范与保障。二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引导人们行为、形成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上,我们党正确地运用了意识形态这一工具,非常成功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信念。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合理地运用好这两个工具。

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立足国情,抓住机遇,在21世纪一个更加民主、更加繁荣的中国必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收稿日期:1999—09—15

标签:;  ;  ;  ;  ;  ;  ;  ;  ;  ;  ;  ;  

论21世纪的中国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