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旅游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都市旅游圈相关概念及研究
都市旅游圈是指以特定的都市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通过旅游轴线将其周边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连接组成的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目的地区域,即以发达的旅游通道(轴线)为依托,以一个或多个大都市旅游目的地作为区域旅游经济核心,吸引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旅游城市全面发展,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圈层式结构、一体化倾向的旅游城市“集合体”。它依托于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区域旅游城市网络系统,不仅是都市旅游目的地跨越行政区界的空间拓展,也是都市旅游经济协作圈、文化圈和交通网络圈,堪称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的一个成功范例。
旅游圈的生成及旅游网络的形成是旅游合作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影响的外在表现,这也可以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得以验证。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了旅游联合的潮流,涌起以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为基础的“旅游圈”战略,如上海、浙江等地相继提出建设1-4小时旅游圈计划等,但大多数停留在协议阶段,概念讨论比较多,区域旅游协作多为有始无终、有名无实。进入21世纪,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共同打造“泛珠三角旅游”,长江三角洲努力构建“世界级旅游区”等,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开始由“虚”向“实”迈进。学者们也结合具体区域对旅游圈展开实证研究,关于环太湖旅游圈(张慰冰,1997),大黄山旅游圈(王德利等,1998),环渤海旅游圈(陈才,1999),长江三角洲旅游圈(冯学钢等,2001),大西安旅游圈(杨新军等,2004),上海都市旅游圈(贾铁飞等,2004),桂林旅游圈(黄月玲等,2004),兰州旅游圈(李建国,2007)等讨论更加广泛与频繁。
(一)都市旅游圈空间构成
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由“点、轴、圈”三大要素构成。其中“点”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的中心旅游城市,指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城市,是由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集中场所,也是旅游极化和扩散作用所围绕的核心;“轴”是指在区域范围中对旅游经济活动起联系作用的旅游(交通)线路,也称旅游通道,它串联起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并使旅游热点和旅游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圈”指由大中小旅游城市、各类旅游交通线路及旅游目的地共同组成的具有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区域,也称旅游腹地范围,是中心旅游城市各种旅游经济活动共同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地域范围,为形成都市旅游圈的最基本要素。都市旅游圈的空间关系也表现为区域内旅游城市的行政等级关系与旅游城市体系中的规模等级关系,都市的规模越大,旅游资源质量越高,其旅游辐射能力就越强,所形成的旅游腹地就越广阔。
(二)都市旅游圈空间形态
都市旅游圈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不仅是都市旅游经济和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旅游经济活动分布和旅游资源配置在一定空间范围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地域空间组织,其空间组合形态表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图1),或形成以某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单极核圈层结构;或形成以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双核结构;或形成“成长三角”[1];或因各自形成某一方面的特色功能区或者兼而有之,并沿主要交通轴线扩展,形成串珠状结构,填充发育成旅游走廊等等。由于都市旅游圈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在区域城市群体空间中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呈现出网络状的发展关系,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紧密联系空间,即若干个都市旅游圈之间类似作用的结果就是大城市旅游带的生成与生长。
图1 都市旅游圈空间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都市旅游圈具有下列特点:单中心性或多中心性;旅游流具有一定的内聚性;拥有发达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呈圈层状结构布局,且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跨越行政区界,是一个城市旅游经济圈。随着超级城市(super city)、巨型城市(saga city)、城市聚集区(city agglomeration) 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其数量的急剧增加,关于旅游圈的探讨,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此类城市旅游的吸引和辐射范围的研究而提出的,还存在以下问题:对旅游圈的内部划分上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是简单地以交通方式为依据,不能反映旅游圈的客观事实;在理论上没有对旅游圈的形成机制做探讨,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旅游圈的形象定位研究流于技术层面上,理论研究不够充分等等。
二、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生成机理
都市旅游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众多在空间上相对分离但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多中心旅游城市群有机整合而成,既是都市旅游目的地跨界拓展和区域旅游演进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群体竞争时代的客观要求和重塑区际旅游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手段,共生效应、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共同作用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2]。随着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都市与其周边区域旅游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日趋密切,逐渐向城市旅游区域化或区域旅游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成为有机整体(图2)。其中,中心旅游城市之间发展与相互关系的变化决定着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形态的变迁,中心旅游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是都市旅游圈形成的最主要的动力,政策机制、市场机制等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2 都市旅游与周边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都市旅游圈形成的主要动力:集聚与扩散作用
都市旅游圈形成与演化也可以说是中心旅游城市与周边地区双向作用的结果,旅游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之间不仅有辐射、扩散作用,同时,还存在一种相反的作用,即极化作用[3]:在区域旅游发展初期,极化作用居主导地位,大规模的旅游活动仅在旅游中心城市孤立发展,外围区域因交通不便,旅游设施差,知名度小等原因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区域内部差异增大,区域旅游的成长也可以说是首先从少数条件优越的城市开始,并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这种不平衡是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相关的;当中心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其旅游环境容量已接近或达到饱和,加之同级城市之间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分流和扩大环境容量,此时,扩散作用会逐渐占据中心位置,旅游中心城市将通过加强辐射、扩散功能,使其所拥有的旅游优势逐渐向次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和区域扩展而形成整体优势,区域内部旅游差异逐渐缩小。事实上,都市旅游圈的空间拓展是一个不断集聚和扩散的动态过程,应从时空向度(图3)审视都市旅游发展战略思路[4],时刻注意把握现在的发展机遇,将过去和未来作创意对接融合起来。
(二)区域旅游城市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然
作为区域旅游的吸引和辐射中心,都市以其空间上集聚丰富多彩的旅游设施和吸引物为旅游者带来独特旅游体验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如巴黎、罗马、纽约、伦敦、华盛顿、柏林、东京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所起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都市对外服务和游憩功能的逐步上升,为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常在其周边地区增加旅游投入,进行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建设,客观上也加快了旅游城市化[5]的发展,促进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区域内旅游城市形成规模、等级、职能上的分化与分工,为旅游城市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并不是任何城市都能发展成为旅游中心城市的,这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禀赋和城市旅游经济实力。由于受闲暇时间、经济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也加速了旅游城市化进程。如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会将目标锁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城市居民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15km范围内,24%市场分布在距城市15-50km[6]。
(三)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城市旅游竞争的必然
都市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集散地,目前已呈现出以都市群体为依托、旅游产业密集化发展的趋向[7]。城市旅游区域化成为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即从城市向乡村的旅游空间扩散和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旅游吸引范围的区域旅游发展趋势)[8]。对处于同一区域的都市来说,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双赢,促使由相互竞争态势变为互补的“竞争性合作”?虽然各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在无数次“博弈”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单一城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旅游竞争中都显得势单力薄,必然会寻求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城市与区域的合作,即以区域为“棋盘”,从区域旅游整体角度来重新审视都市旅游发展定位及重构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注意加强分工协作,联手打造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共同体,使参与合作的各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竞争从无序向理性发展,并获得更强的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区域化的本质是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联系的加强,使得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图3 都市旅游圈内旅游城市纵、横向互动与响应模型
(四)都市旅游圈跨界拓展态势:“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
随着都市旅游与区域旅游之间空间相互作用以及都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关系日趋密切,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诱导了都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关联的升级,旅游中心城市扩张,或者数个旅游中心城市相向扩展,各城市都与其周边地区构成了大小不等的旅游地域单元,区域旅游发展进入旅游城市多极核聚散过程。都市旅游经济增长驱动城市群内部旅游联系加强,由于过度的城市化,旅游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都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带来挑战,过分集聚产生的不经济,迫使都市旅游离心增长,导致向周边地区呈辐射和扩散式发展,或者说是向边缘地带梯度推移,加上旅游中心城市居民的出游外溢和部分旅游产业外移,借助交通、信息等各种均匀“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若干个具有相当数量不同类型和等级规模的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彼此有着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体化的功能区域,带动了区域内各级旅游中心城市,在空间上有序发展,即区域旅游呈现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并逐步趋向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能较好地嵌入区域旅游网络体系中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其空间影响范围和强度都将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
三、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路径选择
“网络化”发展不仅是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优化目标与方向,也是区域旅游“竞—合”的理想组织模式。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推进。“网络化”发展一般要满足下列条件:具有形成网络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各种旅游设施;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高度发展并形成分工协作体系;旅游市场畅通,各种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旅游结构趋于合理化与规范化;组织功能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机构、旅游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等,即交通网络化、产业网络化、企业网络化、市场网络化、组织网络化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都市旅游圈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大旅游产业体系。目前,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为重点的旅游产业联动,以跨地区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旅游企业联动,以发达的公路及水路交通设施网联动,以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发中旅游资源共享的旅游市场互动,以旅游综合服务信息网络连接和拓展为特征的城市群旅游互动等,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共同推动着都市旅游圈的发展与壮大。
(一)旅游景区(点)网络化
旅游景区(点)在旅游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景色的优美程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往往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原始动力。因此,构建层级性网络化旅游景区(点)空间发展格局,即以旅游景区(点)为空间地域单元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更具有实践意义。旅游景区(点)体系的网络化发展目标是提高整个系统对外的旅游吸引力,构成组团状、树枝状等网络结构,也是都市旅游圈发展的基本趋势。由于景点系统中心的屏蔽作用和其整体的凝聚性作用为负反馈[9],因此,优化景区(点)空间结构必须考虑整体统筹的问题,景点系统内部交通结构的网络化是当前的主要方向。当然,旅游景区(点)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有助于旅游线路空间组织和游客满意度实现(旅行时间相对减少,游览时间延长,行游比下降),但过多同质高级别旅游景区 (点)的凝聚分布,也会产生类型同构等问题,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更需要从提高旅游圈整体效益 (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方面来统筹考虑。
(二)旅游交通网络化
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网络化程度以及道路质量的优劣等,对客源吸引、线路组织、旅游环境营造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高效发达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不仅是分工的前提,且是引导整体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效手段。之所以能构成旅游圈以及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紧致性如何(或紧密、或松散),各旅游城市之间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都市旅游圈的真正实现有赖于便捷的旅游公共交通的连接和旅游公共交通网的形成。旅游交通网络化的关键是注意区域范围内整个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在提高外部交通的通达性的同时,内部交通网络要形成环网,且换乘方便,即构建一个分布、结构、密度合理纵横交错“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交通网络构架,形成高效率的有序的交通网络和适宜的路网密度(包括合理的数量与等级),通达性不断增强,网络结构处于合理和谐状态,使得旅游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流动有序、方便与通畅。
(三)旅游产业网络化
旅游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集合体。旅游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质是旅游综合生产率的提高及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网络化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源于旅游产品的综合性特点、特殊的异地消费方式和规模经营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等,旅游企业采取网络化经营模式与旅游产业本身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既是客观环境因素所迫,更主要的还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趋“利”倾向[10],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旅游产业网络化实质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和交易效率,形成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最终获得更高利润,即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邓冰等,2004),共同服务于旅游消费者。加快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旅游资源构建都市旅游圈的有效途径。
(四)旅游市场网络化
影响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因素很多,以往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布主要受距离因素影响,呈“圈层式”距离衰减的规律,正被交通的便捷性、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新因素所打破。事实上,旅游市场不是简单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客源市场网络化具体表现在市场服务的网络化和接待游客的网络化。任一旅游企业服务的市场均是有限的,接待游客也具有一定的服务范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于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各地区人口数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习俗的不同,对旅游需求会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异性。因此,都市旅游圈发展必须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基础。当然,客源市场网络化的同时,还需要交通、信息咨询等辅助部门的相互配套发展,以促进市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最终形成旅游市场网络体系。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立网络公用、客源互送机制,即形成旅游客源集散网络,也为都市旅游圈迅速扩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