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微观课堂_微课论文

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微观课堂_微课论文

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微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论文,课程论文,更好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者亟须一种支持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其从容地应对信息“超载”的严峻挑战。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正好符合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同时也能够满足教师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者的迫切需要。而移动通讯、社交媒体、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微课的应用前景与广泛传播、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热潮由此兴起。

       然而,在微课热的背后,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微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把握微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容量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将微课与传统的教学录像或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微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容量问题。可以看出,它们与传统的教学录像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录像是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将实际课堂教学转化为可复制、可加工的视频资源。它并未对某堂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容量做出明显改变。而微课则不然。有学者从视频时间长度、内容单位、教学目标、灵活性、交互性、扩充性、情景性、资源丰富程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程度等维度来分析微课与传统教学录像之间的区别。从时间长度上看,微课一般为5~10分钟,而传统课堂录像一般为40~45分钟。从内容单位上看,微课一般以知识点为单位,而传统课堂录像一般以课时、单元或章节为单位。从教学目标上看,微课教学目标单一而清晰,传统课堂录像教学目标则多元化。从灵活性上讲,微课比较灵活,使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下载浏览,而传统教学录像由于容量较大,不便在手持设备上观看。微课的针对性、交互性、扩充性、情境性都较强、较好,而传统教学录像则较弱或几乎没有,等等。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伴随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被不停地分散。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设备不停地推送新的消息,每时每刻都有吸引眼球的内容。因而,网络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有研究显示,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模式”仅10分钟。只有在10分钟以内,学习者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因此,传统教学录像很难适应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但微课不同,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即短小精悍,往往只用几分钟时间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阐释,所有相关信息和材料的展示都围绕这个知识点来进行。微课一般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相对于传统课堂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

       二、明确微课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问题

       微课与传统的教学录像相比,虽然短小,但其围绕某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所组织起来的信息与材料是相对完整的、有机统一的。

       微课并非教学视频切片。尽管它们都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却有着本质不同。教学视频切片是仅仅能够反映课堂上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视频片段。即教学视频切片往往是课堂实录被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机械切割之后所呈现的某段视频实体,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录制的教学实景,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室实物环境、多媒体辅助工具等诸多要素和信息。观众在观看教学切片时,许多无关的要素和信息将成为干扰他们注意力集中的障碍因素。因此,教学视频切片信息含量较大,“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互为干扰。

       微课虽“微”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配备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学习资源。这些材料和资源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因此,它不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还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着完整的教学设计,使课外的非正式学习与课上的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以可汗学院为例,它的微课系统,不仅包括不同学科的微视频,而且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图谱及自我学习计划。知识图谱将零散的知识点以网络形式关联起来,为学习者指明学习路径,由浅向深递进,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可汗学院的微课系统不仅会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还对学习及测试情况进行数据统计,让学习者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修改和调整学习计划。这也有利于教师察觉学习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当调整自身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帮助学习者解决困难和问题。可汗学院还制定了一套学习成效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奖章,以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此外,可汗学院还采用主题测试的形式对学习者学习成效进行适时评价,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学完一节微课,可汗学院会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练习题,以测试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者在练习中如遇到问题,不仅可以获得详细的解题帮助,还可以重复观看微视频。微课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对每个习题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只有回答正确才可进入下一题。每个微课都有问题和提示反馈区,学习者可以在此进行提问、讨论并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学习者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而且教师得到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由此可见,可汗学院的微课系统,绝不仅是由微视频构成的,而是包括知识图谱、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情况统计和评价、激励制度、学习者自主学习计划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构成的。现今,国内微课系统主要包括微视频,而与之相关的微练习、微交流、微教案、微反思等配套要素不够完善。可汗学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处理好微课内容零散化、碎片化与主题化、系统化的问题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也导致其内容零散化与碎片化。这虽然满足了数字化学习时代碎片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却不利于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知识,在广度、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系列微课、专题微课、微学科将是微课将来的发展方向。

       要让学习者通过自主性学习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一节或某几节微课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微课设计和开发者需要以若干节微课组成专题式或主题式的、系列化的、连续性的、相对完整的微课程。特别是有些逻辑关联性很强的知识点或理论,更需要一系列微课来实现有效的知识阐释和传递。

       目前,中国微课网涵盖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上传的参赛微课视频,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然而,由于这些主要是参赛作品,其内容和主题的随机性较大,内在关联不够,与可汗学院和TED-Ed(一种全新的视频组织形式)相比,专题化和体系化不足。

       今后,我国微课的开发和建设可借鉴可汗学院的做法,形成对不同学科系列化与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

       系列化的、专题式的微课程体系建设,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确定微课程的系列化主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教材的章、节、课时内容或单元主题,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确定并选择相应的微课程主题。其次,进行专题微课程设计。对选择的专题微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体系进行梳理和分类,搞清楚其逻辑关系,聚集成几个有层次、有代表的、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进行“微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素材。再次,微课视频的拍摄或录制。最后,微课的发布和应用。

       四、理解与把握微课的课程类型与形式问题

       从课程类型上来看,目前对微课课程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按照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两大方面来进行的。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有学者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来分类,微课课程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课程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课类等。

       从课程形式上来看,国内做法和国外做法存在区别。总的来说,国外微课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多样,除了以真人讲解演示外,还以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形式呈现,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这也得益于微课的设计开发团队不仅包含学科教师,还有不少制作动画、视频等专业技术人员。如可汗学院的微课内容呈现形式主要是电子黑板和教师旁白讲授相结合,并配有多国语言的讲授字幕。再如,TED-Ed微课内容多以卡通动画及真人演讲的形式呈现,视频常配有同步讲授旁白、字幕及知识介绍,具有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练、知识点明确的特点,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水平。

       相比之下,国内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较单一,主要以结合PPT等多媒体的教师讲授或课堂实录片段这两种形式呈现。教师们更倾向于对自己的优质课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这也使得授课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如首次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作品多数采取的是课堂实录的模式,很多中小学的微课则主要采用屏幕录制的形式。课堂实录的形式比屏幕录制的形式更能展现教师的风采和现场师生互动的场景。而屏幕录制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清晰地展示推演过程,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便于操作,易于推广。而且,比赛性质的课堂实录通常并不是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录制的,有的甚至是经过多次录制,最后剪辑合成,比较费时费力,不利于微课的推广。

       另外,还应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微课的实际应用问题。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目的。教师设计与制作的微课作品只有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有学者对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微课资源使用情况所做的调查表明,目前的微课应用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微课似乎是在项目和比赛的激励下产生的,并未充分考虑其实际应用。不管是教师个体、学校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在开发和建设微课资源时,都要以应用为导向,不要落入“重开发,轻应用”的窠臼。

       相信围绕以上几方面问题对微课进行更多的反思与改进,我国微课开发与应用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

标签:;  ;  ;  

如何从课程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微观课堂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