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的意义及急迫性,从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用的核心思路及主要内容两方面对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 信息化
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建设规模的增长,各种新型的、先进的施工工艺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样各种问题也丛出不穷,如何更好的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管、提高监管水平,是摆在所有工程质量监督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2016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特别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基于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技术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机制。”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不再是质量监督工作的一个补充手段,而变成整个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应用已变得刻不容缓。
2.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应用的紧迫性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涉及单位众多、管理要求复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工程质量监督做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普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制约了监督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依据各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开展的,但是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现行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无法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部分建设责任主体利用当前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及建设工程信息的不对称性,从事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却得不到相应的处罚,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监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十几年前的做法,实行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定点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对每个工程平均使用监督资源,由于监督力量不足,对需重点监督的工程投入不足;对工程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不严;对单个工程的质量问题关注得多,对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形势把握不够;对具体的监督检查工作花大力气,对构建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着力不多等。这种模式往往导致监督工作陷于微观,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2.3监督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监督工作量的大幅增加,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人均监督面积已从90年代初的3万平米增加到当前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米,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存在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监督规定不熟悉,也不及时加强业务学习,更有少数监督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用的核心思路
《纲要》中提出“建立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质量行为监管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等信息共享,保障数据可追溯,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决定了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应用的核心思路是根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特点及要求,以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文件、规程规范、强制性标准等为基础,应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影像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形成具有向导型、智能化、完全信息整合的一体化的管理平台,使其成为工程质量监管准确、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既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具体监督任务,又可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提高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4.1整合工程质量监督全过程信息,形成完整监督工作链
工程质量监督是围绕着一个个工程项目开展的,因此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一个单位,将其从报监登记开始到工程现场实地监督检查及监督记录,质量问题发现、整改与行政处罚实施及相关记录,工程事故处理,工程竣工验收直至竣工验收备案以及后期的质量投诉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相关信息作为一个完整、闭合的信息系统,这套系统所包含的信息既可以让监督人员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特点及工程建设发展情况开展动态的、具有差异性的监督工作,又可以达到在项目监管过程中责任落实到人的目的,实现对监督人员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4.2利用移动互联通讯信息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动态监管
监督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场性特点,针对施工现场条件有限及流动性的特点,开发具有无线通讯技术的便携式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等开展监督工作,监督人员可利用这些设备或软件,将施工现场相关情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上传至工程质量监督系统。针对部分监督人员对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理解的差异性,将一些必要信息如整改处罚条款等集成在相关设备或软件中,根据现场发现的问题直接从系统选取相关处罚条款及整改要求现场打印后交给相关责任主体同时传至工程质量监督系统,避免了以往监督工作中为了免除处罚而出现的找关系、讲人情等现象,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在工程实体的重要部位设置摄像头,实时监控施工进展情况,便于监督人员及时了解施工现场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效率。
4.3建立工程建设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工程质量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人工,存在着统计方式不统一、数据报送不及时、数据查询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建立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工程建设相关信息,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方法,对所在区域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对工程质量发展总体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可将数据库中信息与国家、省、市的建设工程信息库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全国一盘棋,全域统筹发展。
4.4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发挥质量监督工作的服务作用
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不仅要服务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利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系统设置的对外端口,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管理职能、建设行业的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等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施工相关企业在系统上进行创优申报,所需提报的资料采用电子版,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接受对工程质量的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实现了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及公开化。
5.结语
虽然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地区差异,技术手段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对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来说势在必行,对于提高我国建设行业整体的质量监督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⑴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⑵ 李宁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探讨 建筑 2008.02
⑶王晋萍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的应用与思考 山西建筑
论文作者:段祥奂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工程质量监督论文; 工作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技术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工程论文; 人员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