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造价模式都以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为主,工程信息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BIM技术的应用下,全过程造价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信息实现动态更新,各项数据可被及时调整,造价人员可快速获得准确的造价信息,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文章从BIM技术的相关介绍入手,在对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这几个阶段对BIM应用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BIM;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
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从项目投资决策开始,经过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最后到项目试运行投产,在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进行动态的造价管理和控制,其有效地衔接了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建设工程总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希望通过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持续管理和控制,建立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各阶段造价管理工作割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系统的工程造价管理[1]。BIM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工具与生产方式,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旨在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协调作业、促使信息共享的平台,其对于避免失误、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等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作用。
1 BIM技术简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可以为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相协调的、内部保持一致的并可进行运算的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即利用计算机三维软件工具,创建包含建筑工程项目中完整数字模型,并在该模型中包含详细工程信息,能够将这些模型和信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运营管理等全建筑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
2 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价值
利用BIM技术来制定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进行管理方式的变革。BIM在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BIM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程量计算的效率。基于BIM的自动化算量方法将造价工程师从重复枯燥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如风险评估、询价等更有价值的工作。BIM技术的应用使工程量计算准确性得以提高。基于BIM的自动化计算量与人工操作相比,所计算出的数据更加真实客观。
(2)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力
基于BIM的自动化算量方法不仅计算工程量更加快速,而且设计师能够及时地收到设计方案的成本反馈,有利于在设计前期阶段实现成本控制。其次,基于BIM的设计在发生设计变更时比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该方法通过对成本与空间数据的关联,能自动检测变更,直观地呈现变更结果,并将其反馈,使设计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3)提高工程造价分析能力
工程量计算和组价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工作,而造价的编制方法和依据会随着项目进程的推进而改变。以往我们多采用多算对比的方式来分析工程造价。多算对比从时间、空间和工序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BIM模型能够迅速实现任一维度的统计、分析并做出决策,保证了成本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种精准而高效的分析方式。
(4)BIM技术真正实现了全过程造价管理
依托于BIM技术可以实现造价全过程管理,支撑包括工程招投标、进度款结算、经济签证、竣工结算和造价评估等不同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让建筑师、工程师、造价师、施工方、业主在各个阶段能够实现协同工作,能够对施工费用与项目进度做出更准确的预测,避免了设计与施工、造价控制脱节,或是频繁变更引起的造价失控等问题。
3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BIM应用
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意味着要从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开始对拟建项目的造价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并且有效控制其造价直到施工阶段的结束。在前期策划阶段注重对造价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比较精确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则在筛选的类似历史工程数据库中提取相关的设计模块来加快设计同时利用BIM进一步的将设计进行建模优化。最后的施工阶段则是将图纸进行虚拟施工,在此基础上结合BIM5D来虚拟出整个建设项目施工的大概工期以及资金投入情况,同时做投资的动态分析管理和控制,以期达到节约成本与工期的目的。
3.1投资决策阶段
该阶段是控制造价的关键,各项技术及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在投资决策中使用BIM技术能够为投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基于BIM的投资造价估算
在决策阶段,首先要得到的是各对比方案的价格,此时的造价比选是以单项工程为基础的。在使用BIM模型时,模型本身也会不断积累历史数据,形成能够快速估算工程价格的历史指标。通过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依靠充足的历史数据信息抽取不同类型工程的造价指标。利用BIM模型直接提取数据库中的类似工程数据,根据指标进行修改,快速完成工程价格的估算。
(2)基于BIM的投资方案选择
不同于以往的纸质工程造价数据积累,BIM模型能够全方位复原计算工程造价所需的信息。在从数据库中抽调类似工程信息后,软件还能自动进行修改来形成新的造价模型来得到不同方案的造价。这种方法便于进行调整,反复比选,大大提升了方案选择的效率。确定后的模型还可以用于后续的设计。
3.2设计阶段
BIM设计建模的运用使设计时对部分工程的设计造价更加明确[4]。一方面,企业使用BIM后可将参与的工程项目的数据全部利用BIM进行保存,形成历史数据库。当进行新的工程项目设计时,可在历史数据库中调用类似的部分工程,作为设计的参考依据,在设计过程中就能快获取所设计部分对应的工程量,以此结合相关的造价估算指标,即得这部分工程造价。同时也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设计的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得到最清晰的工程造价;另一方面,企业累积的历史数据库中拥有所有项目的造价指标,包括各种材料指标以及区域指标等。这些已知的指标可以使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对限额设计目标的确定。因此BIM为限额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使项目投资在不突破投资估算的前提下得到控制。
BIM模型建立后,各专业的设计成果也随之集成,由此可以完成各专业设计之间的管线综合以及碰撞检测。通过对模型中各个构件进行比较,来解决不同专业与本专业之间的冲突点。碰撞检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不合理的设计在施工前进行更改,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降低了返工以及工期延误的风险,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的投资。
3.3招投标阶段
要形成业主的采购清单,就必须能够精确的计算工程量。随着大型工程的增多,建筑设计的复杂化,人工算量已无法准确完成工程量清单的计算。而BIM软件则克服了这一难题。对于招标单位,业主可自行建立BIM模型,同时要求投标单位提交BIM模型。基于BIM模型,建设单位可计算出招标所需的工程量,编制招标文件。对于施工单位,由于招标时间较短,若只依靠手工计算,多数施工单位难以对招标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精确的核实,只能对部分工程、子项进行核实,难免会出现误差。利用BIM模型,施工单位可快速进行工程量的核对,避免因工程量的问题导致项目亏损,极大地提高招投标过程的实施效率。同时,基于BIM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有效地保证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招标方发布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所有投标单位。
3.4施工阶段
(1)事前控制
施工阶段的事前控制是在衔接设计阶段的基础对施工前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整理、检查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图纸资料等,确保一切资料数据齐全,以此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的风险[5]。在开始施工前,应用BIM对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查以及净高检查等,尽量解决影响工程造价管理的潜在问题,以减少后期的返工。在开始施工前,应用BIM在建立的三维模型的基础之上加上时间维度,以动态的方式进行虚拟施工,确保施工如期进行。
(2)事中控制
在施工进行时,资金的投入开始增大,这一阶段造价管理呈现动态性。目前的BIM信息库涵盖建设项目的工程量、价以及时间等多种可计算信息,有利于对工程项目进行资金使用计划的偏差分析。通过BIM模型,可直观的对工程项目将要实施的工程中需要资金的投入量进行预测,并且通过对已完工程项目的造价信息对比分析,形成多算对比的文件以便对可能发生的进度偏差提出修正意见,利于投资方编制合理有效的资金使用计划,使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理有据。
3.5竣工验收阶段
在进行竣工结算时,需要调用整个过程的资料。传统的结算方法在结算时往往资料不全,且修改起来会有诸多不便。在结算管理中使用BIM模型不仅能准确高效的计算工程量,而且有助于使结算资料规范化、完整化。同时,BIM模型也不断的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调整、完善数据库。BIM模型表达准确和记录完备的特点极大的提升结算速度。同时,在建设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运用BIM可以对建设工程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对已完工程的各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及对比,从整个项目的角度分析建设投资效益并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数据库,为今后类似的建设工程提供大量有效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王立鹏.基于BIM造价精细化管理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2).
[2]韩学才.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施工技术,2014(18): 97-99.
[3]刘畅.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周信恩,李明.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浅析[J].建设科技,2013(5):78-79.
[5]孙俊玲.BIM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影响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6, 43(9):110-111.
论文作者:袁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造价论文; 模型论文; 阶段论文; 工程论文; 全过程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