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交化学教材部分实验的改进与补充_化学论文

鲁教版化学教科书部分实验的改进和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化学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都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性实验,首先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总结归纳从而形成理性知识。所以说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正确利用化学教材中编排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合理的改进与补充,可以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

      一、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1.鲁教版教材P41《活动天地2-5》利用图1装置点燃氢气,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氢气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观察杯壁的现象,确认反应产物为水,通过触摸杯壁了解氢气燃烧的放热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

      

      由于是在玻璃管口点燃氢气,玻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硅酸钠

,在焰色反应中含钠元素的物质灼烧时火焰为黄色,所以实际看到的并不是淡蓝色火焰,而是黄色火焰,这样就干扰学生对火焰颜色的正确记忆,并对理论知识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演示实验时可以将玻璃管换成特大号注射用的针头,由于针头是不锈钢制成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当点燃氢气燃烧时,针尖只是处于红热状态,观察到的是一个红点,这样就会清楚看到氢气的淡蓝色火焰。

      2.在《水的合成》教学中需要点燃氢气,而氢气不纯很容易引起爆炸,故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爆炸性气体点燃,对于“气体点燃可能爆炸”缺乏感性认识,在授课时,可以增加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气体爆炸的威力与危险性,又确保实验的安全,可以采用普通的矿泉水塑料软瓶(550mL),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会儿气体后拧紧带有小细孔的瓶盖,然后用长木条在细孔处点燃。剧烈的爆炸声和炸开花的塑料瓶会让学生目瞪口呆、心有余悸(说明:实验时,要提前安排好心脏承受能力差的同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使学生牢记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该实验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鲁教版教材P65《实验探究3-11》,为了使实验更加直观,同时又增加趣味性,可以与水结冰、蜡烛熔化等日常生活知识相联系,在测量温度变化的同时,增加如下实验。

      1.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

      首先在小木板上滴10~15滴水,然后放上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50mL水,提起烧杯,烧杯不能把木板带起;再把烧杯放回到木板上,然后加入30g硝酸铵固体,并不断搅拌使其溶解。用手提起烧杯时,木板与烧杯冻结在一起(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2.浓硫酸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在小木板上滴几滴熔化的蜡烛,迅速放上烧杯,蜡烛凝固将烧杯与小木板粘结在一起。然后加入50m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倒入20mL浓硫酸,边倒边搅拌。再提起烧杯时,木板自然下落(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这样补充既有温度数据的定量变化表示,又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辅助感知,强化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

      鲁教版P93《实验探究4-2》的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反应速率的不同,确定出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授课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将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并增加一组实验:在D试管中加入3~5m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几块土豆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对于土豆,学生都不陌生,但对于它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学生并无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会感到新奇而惊讶,这一实验无疑会成为强化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四、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

      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时,教材设计的是木炭、铁丝、蜡烛分别在空气与纯氧气中燃烧并进行现象对比,进而从微观上分析总结现象不同的原因。在授课时,可以增加硫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的对比演示实验:首先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燃烧匙中的硫粉点燃后放在空气中观察,再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纯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使学生发出惊讶的呼声“好漂亮的颜色,太美了”。刺激性的气味则会使学生发出感慨“好难闻的气味”。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其产物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该实验的增加又为以后“促进燃烧的方法”教学作了铺垫。

      五、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

      1.在讲授鲁教版教材P127燃烧的三个条件时,可以沿袭老教材中的图2实验,进行探究:

      

      (1)改进该实验:将薄铜片中间折成如图3形状。

      

      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两边从而被隔开,这样就可以避免白磷燃烧后又将红磷引燃,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结论: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都能燃烧。

      (2)补充演示实验“水火相容”(说明:实验时,在导管下端连接一个普通漏斗)。

      

      磷的燃烧学生已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过,有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但物质在水中的燃烧学生不可能见到,这也“有违”原有的生活经验。而白磷真的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此实验情景真实、可感、新奇,给学生带来的震动将非常强烈,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有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就一定能燃烧。达到这三个条件,就是“水火也相容”!

      2.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还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成如图5所示的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适时、适当的补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而实验现象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会使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改进或补充的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会平添化学的趣味性,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标签:;  ;  

鲁交化学教材部分实验的改进与补充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