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分析_党建论文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分析_党建论文

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党组织论文,非公论文,质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6-0021-04

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近年来,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但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问题,是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成为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党组织生存质量成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最大难点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党不断扩大其党组织的覆盖面,是符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特别是由于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的影响,一些党员为了就业,工作的流动性增强,使原有党组织对其管理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出现了隐性党员、口袋党员。因此,在非公企业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是我们党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截至2007年6月,我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已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全国共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25.2万个,这些党组织就成为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到2008年底,全国有657.42万户私营企业、43.49万外资企业、2917万工商个体户。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数量的非公企业,不少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仍是“空白点”。因此,当前确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使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达到60%以上。当然党组织成立的数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但是,实际上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抓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忽视对党组织建立后的建设问题。如果以追求党组织成立的数量为主线来开展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显然是不够的,数量不代表质量,也不代表党组织的实际作用,更不代表党在非公企业中的影响力。

如果说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立是其生存的必要前提,那么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发展质量如何,则是对党建工作效果的最大考验。换而言之,如果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成立后不能生存下来、进一步发展,那么党组织成立的目的和意义则全部丧失。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党组织能否开展活动,二是活动效果如何,即党组织能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即党组织活动开展难,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不好确定、经费难解决、时间无保证、党员难管理。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结果来考察,有10%的党组织发挥作用较好,30%的党组织发挥作用一般,其余较差。目前,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多集中在改制企业,或是发展较为稳定、效益较好、业主是党员的企业。目前在非公有制企业存在有组织无活动、有组织无作用、有活动无效果的现象,这说明在非公企业党组织遇到了生存难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的根源

1、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生存状态不稳定。非公企业党组织是依企业而生存的。企业的产生、发展、破产、兼并等生存状态,都深受市场和竞争的影响。目前,全国共有970多万户企业,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而95%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属于非公有制企业。其生存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有很多:开发技术和产品的能力、管理、信用状况、资本运作、人力资源、业主素质、经济政策导向、非自身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将企业带入发展阶段,或将企业引入破产的边缘。一旦非公企业没有了,其中的党组织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虽然我国非公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企业是利用特殊的历史环境,甚至是国家的有利政策发展起来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发展得并不顺利。据统计,我国的非公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年多一点,而非公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有68%的生命周期都大约有4年左右。浙江民企一直被视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标本,但是,浙江民企制造业比重接近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这类企业技术含量低,利润较薄,进入门槛不高;同时又面临着资本运作、生产性因素、对外贸易、公关、人力资源、企业家心态失衡等六大风险,企业生存和发展,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稍有不慎,就有翻车的危险。另据2005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每年产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倒闭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不足3年。因此,企业的不稳定性必然直接影响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生存时间和质量。这就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必须面对的难题。

2、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不牢固。从非公企业与党员的经济关系来看,党员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不因政治身份而有所改变的,党员职工普遍看重自己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因为,从非公企业党组织内部来看,维系党员与党组织关系是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信仰、路线等的认同;是党员职工的党性、政治责任感等。但这些本身却不能为党员职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让党员职工与企业保持稳定关系。相反,如果党员职工淡化党员意识,甚至放弃发挥党员的作用,也不会影响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收入。从应然来说,企业职工的党员身份与劳动者身份和经济关系并不冲突,而且还能实现有机统一,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从实然来看,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吻合的程度还相当低,特别是对一些非公企业主不是党员的非公企业更是如此。这就是非公企业党组织与党员赖以维系的政治关系,正走入被淡化趋势,党员的作用发挥不理想,党组织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如果进一步对非公企业党员的心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公企业党员谋生的处境,是决定着他们重经济人轻政治人身份的心理和行为原因。非公企业党员作为社会人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培育出来的,这种关系是非公企业党员对物质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谋生或生存质量的问题就成了非公企业中多数党员考虑所有问题的前提,并以此来决定其社会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包括如何处理党内关系。同时,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党员、党支部书记因为坚持原则、履行党员职责,或对企业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等而被业主炒了鱿鱼,从而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的现象。对此,党组织却无力、无法保护这些党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从非公企业党员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来看,由于人才的市场性、党员的流动性也给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带来很大不稳定性。其表现在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流动,不利于工作的持续进行;党员的流动增加了管理难度;发展党员的工作就更难以进行。市场经济带来的人才的市场性和党员流动性的加快,既是非公企业用人的特点,也是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绕不过去的难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组织管理体系和非公企业管理体系缺少天然的制度联系纽带。在非公企业的组织管理理念和体系中,并不必然地包含着或包容着党的组织体系的存在。即使非公企业存在着党组织,而且党组织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非公企业的业主,党组织在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体系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或者是虚置地位。因为从资产管理和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非公企业主党员首先是私人资本的代表和代言人。这种角色决定了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做出的决策并不必然要取得本企业党组织的赞同,更不必然要征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从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实践来看,不少党组织部门做了大量的非制度性说服工作,并取得业主同意后才可能成立党组织,特别是在非党员业主的企业中成立党组织更是渗透了不少人情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组织管理体系对于非公企业的管理体系来说具有外生性,它们的融合缺少天然的制度联系纽带。

4、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存在着理论准备的缺失。理论准备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起步晚。从现实情况来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准备。由于非公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自身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发展,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准备。因为,党组织是依附于企业而出现的,使非公企业党建设理论存在严重滞后性是必然的。这种滞后性造成了一个后果:当非公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时,党建工作还处于初建时期的滞后局面。直到2000年9月才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且该指导性意见的可操作性不强、适用性不强,特别是对党员的党性保护措施、对党组织的支持措施不够。二是理论上创新不足。非公企业党建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确定。这是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以来争论较多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理论问题。对于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认识:强调“维权核心”,即维护非公企业及企业内各方权益作为工作的核心;强调“政治核心”,即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两种认识都充分考虑到了两个基本问题:即非公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和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性,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支撑。但是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目前的依据只是出自党章。在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党章的第三十二条的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党章重申了这一点。这条规定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理论中最有权威的规定,但是它只规定了党组织做什么,而没有规定党组织的地位,也就是说,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在这里进行具体的规定。既然党章对此不作理论性规定,我们只有在实际党建工作中寻找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显然,这样寻找方式就会出现因各个企业主的认识程度而定,从而缺乏制度的规定性。这种理论准备的不充足性,制度规定性的缺乏,必然导致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的滞后性和党组织生存发展质量的不确定性。

5、普遍存在轻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思想。由于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理论上准备不足,必然导致思想上和认识上的模糊。有些地方党委和党务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和关注下岗工人的就业安排上,而对企业的发展、下岗工人的就业安排与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在的有机统一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时间上关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够。有的认为,只要企业依法经营、多交税利、增加就业就行了,建不建立党组织无所谓;有的认为,非公企业是私人所有,与国有企业性质不同,建不建立党组织要顺其自然,不要勉强;还有的认为,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难,即使建立了,开展工作也难,往往是徒具形式、难有实效,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非公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主在认识上存在偏颇,把建立党组织看成负担,当作包袱;有的企业主把开展企业党建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应付了事;还有的企业主甚至把企业党建工作看成是党委和政府与企业主争权夺利的事,心存戒心。由于党内外对开展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不仅影响到党组织存在的数量,而且必然影响非企业党组织的生存发展的质量。

三、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的思考

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首先是认识问题,更是创新活动方式的问题。其关键还是要从党组织自身建设抓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党组织在生产工作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是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的必然途径。根据非公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党组织和党员的生存环境,党组织要提高生存质量必须与企业发展实现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从实践上来看,生产领域是党组织实现作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生产领域是党员、职工的工作岗位,是他们易发挥作用的场所,也是实现党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指导思想的具体化。二是生产领域是党组织能够抓得到并能出成效的领域,其工作能直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的引导效果,而且还能积极影响企业的整体和外在形象,特别是它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解决了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作用点,即帮助和支持企业搞好生产、带动党员和广大职工为生产力的发展而积极工作,实现党组织与企业的有效成长。三是生产领域是非公企业利益实现的核心环节。党组织抓住了这一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业主的心,解决业主的思想疑虑,让业主们看到党组织的作用,以及党组织对企业各方面的贡献。从而使党组织和业主、企业的发展找到共同点,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增强党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具体的实现方式来看,工会是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政治作用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工会在企业设立的合法性,使党组织找到了党的作用发挥与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加强党组织与企业职工联系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平台,从而找到了提高党组织生存质量的实现途径。

2、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的必要条件。根据非公有制党组织生存环境的要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这支党员队伍要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逐步过渡到由企业中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和生产业务骨干的党员队伍组成。因为建立精英主导的非行政化定位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共同选择组织定位模式;建立由精英主导的非行政化定位模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效发挥非公有制党组织作用的客观需要,增强党组织生存和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如果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能真正成为企业的精英,就能为非公有制党员实现经济人与政治人的有机结合成为条件,为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企业活动中,实现经济人与政治人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提高党组织的生存质量成为实现的可能。为此,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党员组织的发展工作,把那些真正有使命感、有能力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并充实到非公有制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

3、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是提高非公企业党组织生存质量的组织保证。加强党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一是对非公有制党组织要有科学的定位,二是政策措施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是有得力的组织措施。各级党委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好班子,配备好负责人。选一个好的党组织负责人,是当前非公有制党的建设的难点。对此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计划安排与市场招聘相结合,也可能采取党组织内选、外聘、选派相结合,同时党组织还要以战略的眼光做好党务工作者的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

标签:;  ;  ;  ;  ;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分析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