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生物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黑榜论文,生物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突出主干和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关注人体健康
山东省生物试卷第25题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点评:试题以人的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及局部皮肤红肿这一生动的实例引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符合新课改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及新课标关于“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的要求,也体现了《考试大纲(新课标)》中关于“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要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等调节内容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之一,也是高考高频考点。试题在突出基础的同时,对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总体难度不大,而且参考答案给出了可能的多种选择,考生一般都能回答正确,失分的可能性很小。
事实上,纵观今年所有新课改地区的试题,大多数都是基础题,考生很容易得分,较难试题一般控制在20%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试题的命制更加稳健成熟,另一方面体现了高考测试的持续性与创新性的关系。试题稳中求变,容易上手,无偏题和怪题,既重视主干,重视基础,又突出能力,适度拉开档次,以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多角度考查考生信息获取、思维分析及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
广东省生物试卷第28题
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下图。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蛋白和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下图。据图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蛋白和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合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植株乙:________。
(三)推测结论:________。
点评:试题从豌豆的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这一相对性状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切入并立意,逐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关系十分严密。首先,要求考生通过题干的信息和曲线图的变化找出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变化曲线;其次,通过图形信息深层次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出空格中的答案;最后,根据水稻Y基因突变后也出现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的性状特点,再要求考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
第(1)小题,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该图,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由此表明B代表野生型豌豆,A为突变型豌豆。
第(2)小题,据图可以看出,突变型的蛋白和野生型的蛋白相比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I、L两个氨基酸,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的增添;再从图中可以看出,蛋白的第12、38个氨基酸所在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而根据题意,和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这样突变型蛋白功能的改变就只有由③处变异引起。
第(3)小题,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从题干可以看出,植株甲是培育并获得的纯合常绿突变植株y2,植株乙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并获得的含有目的基因Y的纯合植株。由此可得知自变量是目的基因(即Y基因),植株甲是对照组,植株乙是实验组,被感染的突变植株y2的细胞仅仅是实验材料,属于无关变量,而叶片衰老后的颜色变化是因变量。找准了变量,答案也就不难得出了。不过,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需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作为对照。
纵观整道试题,涉及遗传、代谢、变异、基因工程等多个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难度也较大。此外,本题对题干信息和图形信息的获取、实验设计、思维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该题不仅遵循了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完全符合《考试大纲(新课标)》关于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而且逻辑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试题新颖,设问巧妙,尤其是必修教材体现选修内容,这是一个新的亮点,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因而此题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注重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的考查
北京市生物试卷第3题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点评:试题以考生并不熟悉的金合欢树、金合欢蚁及其他植食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背景进行命题,表面上看,是要考生就题干所述做出一些判断,实为考查考生对“共生、捕食、竞争”等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这既符合新课改“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又体现《考试大纲(新课标)》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金合欢蚁、金合欢树以及以金合欢树为食的植食动物三者之间的关系。金合欢树为金合欢蚁提供食物,金合欢蚁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它们之间形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而金合欢树与其他植食动物是捕食关系,金合欢蚁与其他植食动物则是竞争关系。
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是群落这一知识要点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试题中均未显现,而是要求考生通过试题中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及必要的推理后,才能得到答案。可以说,这道试题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全面考查考生对群落这一知识要点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文并茂,体现理科课程特点
江苏省生物试卷第29题
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________。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________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________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________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________,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点评:本题以酒精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为题材,试题情景熟悉、真实,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考查的知识来自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容易引起考生共鸣。从试题设问看,考查的面广,层次分明:第(1)问考查从曲线图中直接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比较简单;第(2)、(4)问让考生分析乙醇使人体神经行为能力指数降低的机理,难度稍微上升了一些;第(3)、(5)问可以说是本题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具亮点的地方,要求考生答出正常人“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这个复杂反射活动所经过的神经中枢,以及分析一些常见疾患不能作为测试对象的原因,属于知识的应用层次,体现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
该题能力要求的制高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获取的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情境下的问题。例如,第(3)问要回答神经中枢在哪里,必须透彻理解“人体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这项复杂的反射活动。第(5)问,单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该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学以致用,把考生已有的知识和一个课外的情景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看来,一道好题,材料的选择、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这也常常成为制约中学老师命制原创题尤其是原创好题的一道坎。
聚焦核心主干知识,考查多种关键能力
新课程理综卷第29题
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下页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通过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点评:本题是好题还是值得商榷的试题,在湖南高中生物教师群近1500位高中生物教师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讨论异常激烈。
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试题的理由是:(1)试题难度太大,依据湖南省高考阅卷抽样调查,全省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34左右,失分最多的是第(3)小题,属于高难题,在考生数量日益减少、录取率不断抬升的大背景下,有悖于国家人才选拔的原则;(2)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容易导致下一届高三学生回到“题海战”的老路上去;(3)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而这一知识属于初中所学内容,会导致以后的教学盲目拓展。
认为是好题的理由是:(1)试题考查的是细胞呼吸这一核心主干知识,考查考生对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了解情况,有较大的难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及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2)难度系数仅为0.34并不完全是题目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复习和考生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问题,再说我国鉴于一纲多本现象,高考是以《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不以教材为依据;(3)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信息转换能力、计算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实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考试,必要的区分度和效度是必需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也是必需的。试题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本题中,第(1)小题很简单。第(2)小题关键要理解无论计算呼吸速率,还是计算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干重,都要用整个种子干重的减少量计算,而不能用胚乳的重量减少量计算。0~24小时为221.3-205.9=15.4mg,24~48小时为205.9-205.3=0.6mg,48~72小时为205.3-204.2=1.1 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 mg。第(3)小题只要明白了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那么,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 mg,96~120小时为27-5=22 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第(4)小题,题干已注明黑暗条件,不必考虑光合作用。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考生对坐标图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答题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种子的结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是初中生物知识,高中生物中没有涉及,导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老师也认为不会考,因而复习时不很到位。(2)学生不能从题干中悟出:胚乳有机物减少量=有机物呼吸消耗量+转化量,也不能理解两条曲线不同步下降的原因。(3)学生对呼吸速率用什么指标衡量不是很清楚,不能从图中读取相关数字信息对呼吸速率进行计算。另外,题干中的“最值”、“平均值”、“每粒种子”、“每天”等词也对考生审题产生了干扰,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尤其是数据处理的能力有限。
本题虽有一定难度,但试题本身不偏、不怪,也没有超纲,再说,在一套试卷中,总要有少数难题来拉开档次,才便于大学选拔人才。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这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试题存在知识性错误
上海市生物试卷第7题
在细胞中,以mRNA作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包括( )
A.复制和转录
B.翻译和转录
C.复制和翻译
D.翻译和逆转录
点评:本题中,以mRNA作为模板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可以包括翻译、逆转录及自我复制,根据中心法则可以看出,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逆转录是以RNA作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自我复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正常的细胞中没有mRNA复制,但是细胞中可以有逆转录酶(如端粒酶),所以不考虑复制而考虑逆转录。但是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又称核糖核蛋白酶),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合成的模板,合成出的DNA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端粒酶中的RNA并不是mRNA,因为它不决定任何蛋白质序列,仅仅是提供一个可以延伸端粒DNA3'末端序列的模板。这样看来,考虑端粒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RNA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它们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1)含正链RNA(+)的病毒(例如噬菌体Q):(+)RNA充当mRNA,合成蛋白质,然后以(+)RNA为模板,复制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组装成病毒颗粒。
(2)含负链RNA(-)的病毒(例如狂犬病毒):由(-)RNA合成的(+)RNA作为mRNA,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再以(+)RNA为模板复制合成(-)RNA,最后以蛋白质、(-)RNA,组装成病毒。
(3)含双链RNA的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和蛋白质,组装病毒颗粒。
(4)逆转录病毒(例如白血病毒):由RNA反转录为DNA,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蛋白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RNA病毒中的RNA都可作为mRNA进行复制、转录(或逆转录)、翻译,这样,本题答案就可以选C、D。虽然高中教材没有详细阐述,高中老师也不会深入讲解,但一般都会提到RNA复制病毒及逆转录病毒,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选择正确答案。因而,这是一道错题。
试题有超纲的嫌疑且不严谨
安徽省生物试卷第5题
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点评:本题若不细想,很容易得到答案C,因为由图可知: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即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符合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真核细胞由于核膜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所以A、D项错误。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B项错误。但如果考虑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转录和翻译也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和原核生物是一样的,那答案就可以选A、C。出题者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新课标)》,还是人教版教材,都没有要求学生知道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更没有要求知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因而具有超纲的嫌疑。其结果是使考生无法选择,尤其是知道这一知识点的优秀考生,选A或A、C或C都有可能,导致失分严重。这样,本题还可以说是很不严谨的试题。
试题超出考试大纲要求
北京市生物试卷第2题
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点评:2012年《考试大纲(新课标)》已非常明确必修1《走近细胞》一章及细胞中的化学元素这些知识点不列入考查内容,许多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也已删除了涉及这些考点的知识内容。今年个别省份的高考试题却以完整试题的形式考查这些知识点,很明显,这属于导向错误。其结果既让高三一线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又给考生增添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反映出高考命题老师对《考试大纲》不熟悉,有随心所欲地命题之嫌,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类似的试题还有江苏省生物试卷第1题。
试题表述不严谨,造成答题的困惑
广东省生物试卷第27题第(1)小题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点评:第(1)小题第2空,参考答案是“垂体”,但若从前一句“将兴奋传给________”来看,兴奋应传给效应器——“下丘脑”,而从后一句“释放________”来看,又应填“垂体”,这样就给考生选择答案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知道,下丘脑视上核主要产生抗利尿激素,室旁核主要产生催产素。当细胞形成了这些激素的前体物质时,同时也合成了这些激素的运载蛋白,两者形成颗粒状的复合物,包装于囊泡内,然后沿轴浆被运送到位于神经垂体处的轴突终末。当视上核和室旁核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轴突到达位于神经垂体的纤维终末,引起胞吐,即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试题因表述不严谨而造成学生无辜失分是不应该的。
同一套试卷中出现两道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试题
新课程生物试卷第4题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
新课程生物试卷第30题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图略)。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中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点评:上面两道试题本身没有问题,反射、反射弧、兴奋的传导都属于核心主干知识,属于必考范畴。作为理综生物试题,命题所选择的范围极为广泛,而试题数量又极为有限,在有限的高考试题中用两道试题来考查同一知识点是有失妥当的。最近两年,这一情况比较突出,如2011年新课程卷中6道选择题必修1占5道,必修3占1道,而极为重要的必修2没有在选择题中出现;今年的新课程卷中6道选择题必修1占1道,必修2占1道,其余4道全部是必修3内容。纵观新课程卷全卷,2011年必修1占39分,必修2占10分,必修3占26分(另:选做试题中涉及必修1内容2分,涉及必修3内容8分),而今年必修1占17分,必修2占16分,必修3占42分,3本必修教材所占分值明显失衡。虽然必修2难点多、学习难度大,但毕竟是生物学最为重要的核心主干知识。长此下去,既让优秀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不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也会让更多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学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从而给高三一线教学带来困惑,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同一套试卷出现两道考查同一知识要点的试题,无论试题质量如何,也算不上好题。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湖南高中生物在线论坛(内细胞团工作室)QQ群中近1500位教师的群内部分讨论意见,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