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包容性的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模式探究论文_李肖亮1,李伟2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实现城乡绿色协同发展、保障城镇化发展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地区作为城乡二元体系中的重要一极,妥善处理其发展问题,是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等新型城镇化核心要义的重要支撑。半城镇化地区是城镇化的前缘区域,也是城乡要素相互渗透的过渡地带,其合理规划关乎整个城市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的绿色协同模式更是具有突出意义。本研究从分析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容易走入的误区入手,以石家庄市栾城区北部片区乡村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产业、机制、文化、生态四个维度的具体实践方法,以期为陆续开展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包容性;半城镇化;乡村;绿色协同;石家庄市栾城区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互动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催生出一种城乡要素相互渗透、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过渡地带,即半城镇化地区(peri-urban areas)[1]。近年来,针对我国半城镇化地区的特征、机制、问题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2,3],但就如何通过规划合理引导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尚处于探索阶段[2,3]。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即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分享和资源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改善全面协调的发展[5]。

近年来,关于包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从经济学领域渗透到城乡规划领域,包括对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城市规划关注重点的转型研究[6,7]、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城市总体规划[8]以及小城镇规划[9]中的具体应用等,也有学者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提出了“城市包容乡村”的观点[10]。本文依托典型半城镇化地区空间案例,试图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具体的规划策略和空间布局层面,以此探索符合半城镇化地区多元包容需求和绿色协同发展要求的乡村地区发展模式和规划方法。

2 目前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容易走入的误区

随着不同形式乡建活动的开展,各地逐步加大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投入,加之半城镇化地区受城市发展的直接拉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从绿色化、一体化和品质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当前半城镇化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重“地域”轻“区域”

目前,多数村庄规划仍缺乏宏观层面全域或片区乡村建设规划的指导,

不能从更大的空间尺度来理性判断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所应承担的职能分工,从而走入规划空间自我封闭的误区。由于影响半城镇化地区乡村发展的要素繁多,若不能从城乡协同和区域发展的视角来判定自身产业定位和社会经济需求,就必然会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延续,进而导致乡村活力的丧失和空间发展的无序,使得乡村丧失与城市的比较优势,陷入“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境地。

2.2 重“特色”轻“内涵”

要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紧抓乡村的本质属性,以实现乡村内涵式提升为根本目标。这就要求要准确把握乡村的内部发展规律和动力,而非通过盲目套用乡村发展模式实现所谓的乡村特色化发展。半城镇化地区乡村由于地处城镇化前缘,其发展面临着更为多元的选择,但每当谈及这些地区的乡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往往成为其实现快速发展的唯一“药方”,这难免会导致乡村旅游的供需失衡。因此特色化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这种特色应该是基于其内生要素基础之上的。

3包容性语境下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的5个核心内容

本次研究与规划的案例——石家庄市栾城区北部乡村片区(以下简称规划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南部,包括36个行政村,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图1)。规划区逐渐成为石家庄市区和栾城城区双重城市发展和建设意图的叠加区,其产业结构混杂、建设用地呈外延式和蛙跳式增长、景观格局严重破碎化等半城镇化地区空间特征明显,极大地困扰着规划区的发展。因此,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从包容性角度研究破解这样一个典型的半城镇化地区乡村片区如何实现绿色协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图1 研究区区位示意图(a.栾城区在石家庄的区位;b.研究区在栾城区的区位)

3.1 以产业为驱动,构建三次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2 第一产业布局规划图

实现半城镇化地区乡村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固本”和“拓源”并重,即要在整合自身基础产业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城市产业和需求的外溢。规划在“打造六次产业发展示范区”总体产业发展目标的引领下,依托现状农业资源整合提升,打造规模化粮油种植基地1片、经济林果基地6片、标准化设施农业基地3片、特色种植基地2片;同时,突出园区引领,依托现状良好的产业基础,打造三个万亩园区,即万亩果园、万亩樱桃园和万亩核桃园(图2)。其次,第二产业充分考虑周边城市产业园区发展和自身乡村工业基础,采用“分区施策,西融东拓”的策略。西部地区乡村工业通过土地整理与石家庄装备基地统一规划,实现“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提升村民收入”的就地城镇化策略。东部地区乡村工业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与第一、第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图3)。最后,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并明确建设抓手,突出“三苏文化园、飞行社区、市外桃园、创意工坊”四大旅游引爆点建设(图4)。

图3 第二产业布局规划图

图4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图

3.2 以机制为保障,明确多元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

要在规划中体现落实多元需求,就必须明确政府、社会团体、村民和专家的角色定位,建立需求表达机制,保障需求的快速表达和有效协调。政府作为乡村规划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整体规划中应发挥公众利益保障和监督服务的作用。规划师应改变其单纯的技术服务角色,从公众视角出发,为政府、社会团体和村民提供解释咨询和过程性协调服务。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和乡村规划的直接受益者,在规划中应努力凸显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为保障多元需求的有效协调,规划建立了多元主体公众参与和需求反馈协调机制(图5),其中通过村民选举建立乡村建设理事会充当村民需求的代言人,在乡村总体规划、村庄详细设计和建设施工整个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5 公众参与和需求反馈协调机制示意图

3.3以文化为灵魂,留住乡愁和本地人的集体记忆

在场所空间设计中,文化作为一种催化剂,引起特定群体“集体记忆”的再现,此时的使用主体感到自身精神的回归,这在乡村中便是所谓的乡愁。本文认为这种“集体记忆”或者“文化记忆”可通过“居、路、田、林、水”五要素的塑造来得到系统体现。针对居住建筑,规划提出“整体控制、多样化引导”的整体策略,即在融入本地文化符号并对规划区进行整体建筑风貌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引导实现不同组团的特色彰显。针对规划区道路,从景观大道、乡村绿道和村庄内部道路三种整治类型出发,融入文化景观和乡土要素展示规划区文化风貌。针对农田,基于第一产业布局,灵活采用不同的理田手法,彰显北方平原田野景象。针对林地,立足乡土,塑造多元林地景观,结合不同林地形式,形成生态林网、世外桃园、滨水林带和林下步道四种林地景观形式。针对水体,通过分析水体两侧用地功能布局,形成不同滨水景观设计断面。

3.4以生态为基础,树立大生态观保障绿色化发展

在城乡生态体系中,半城镇化地区乡村作为重要生态源,对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反哺作用,这就要求要树立大生态观,从区域视角出发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首先,为应对半城镇化地区的生态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下迅速萎缩、建设用地低效蔓延增长的问题,规划通过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打破镇界、村界等行政区划界限,严格实行生态管控,使得空间布局更加紧凑合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其次,规划通过GIS生态廊道模拟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图8),协调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基质的空间布局,将区域开敞空间与生态源区有机贯通,从而降低规划区景观格局破碎度,提高生态连通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生态修复、生态要素增量等生态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平衡能力,防止人为活动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4结语

半城镇化地区是城乡二元体系直接交融碰撞的区域,破解其发展问题对于指导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绿色协同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诚然,这类地区的乡村发展问题还应从城乡土地供给、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但总体还是要以包容性角度出发,以满足城乡居民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保障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原则,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导向。

图8 生态廊道规划图(a.潜在生态廊道;b.滨水绿化廊道;c.道路防护廊道;d.市政设施防护廊道)

参考文献

[1]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J].地理学报,2004(S1):101-108.

[2]张涵昱.中小城市半城市化地区乡村发展路径——以浙江省诸暨市高湖地区为例[J].规划师,2015(S2):192-197.

[3]王开泳,陈田,王丽艳,等.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8(02):173-178.

[4]郐艳丽.浅议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发展格局的调整[J].小城镇建设,2012(05):33-37.

[5]陈鹏,翟宁.包容性增长与城市规划范式转换[J].国际城市规划,2011(01):12-15.

[6]魏书威,陈晓键,林兆武.城市包容性发展视角下规划师的角色反思与重塑[J].规划师,2012(01):91-95.

[7]张宇钟.城市发展与包容性关系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01):85-95.

[8]陈尚总.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贵州洛贯产业承接区总体发展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3(S3):10-16.

[9]陆映梅.云南小城镇特色规划的包容性思考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云南昆明,2012[C].

[10]刘祖云,周家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之道: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2.

论文作者:李肖亮1,李伟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2

标签:;  ;  ;  ;  ;  ;  ;  ;  

基于包容性的半城镇化地区乡村规划模式探究论文_李肖亮1,李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