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国际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统一经营和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构成了生产国际一体化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更充分地体现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我们认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核心内容。
二战以来,科技与生产加速发展,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趋于细化,并呈现出多种类型的分工协作并存和交叉发展。在主体上国际分工由原来的部门与行业间的分工形式发展为以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不同工序间的分工形式,但这并没能排斥其他分工形式的同步发展。概括地讲,现代国际分工包容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产资源型国际分工,它是以各国生产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来确定的一种国际分工形式,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分工。这种具有传统分工特征的形式,在现代国际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已由过去以各国资源的绝对优势为基础变成以资源的相对优势为基础,以及分工由过去以资源的单一优势为特征,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畸形发展,逐渐转化为以资源的综合优势为特征。过去那种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农产品、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而发达工业国主要生产制成品的国际分工模式被打破,相应由不同型号、不同规格和不同档次的制成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模式所替代。在这种新的分工模式下,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工业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能生产同一类产品,使许多国家成为既是某类产品的出口国,同时又成为该类产品的进口国,所不同的是同类产品在型号上、档次上的差别而已。当然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上仍存在重要差别,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发达工业国则以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战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了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控制,走向了一条多元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使得各国只能在资源的相对优势上展开竞争。这也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特点。
其二是生产工序型国际分工,它以不同国家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对不同加工工序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往往具有这种性质。在现代国际社会这一分工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在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时,将其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或装配工序放到发展中国家来进行,以利用其劳动力资源成本低廉特点。现代的加工装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工贸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国际分工形式,如来件装配只不过是国际间某些企业按照委托人提供的零部件、元器件、图纸等,来完成某一产品最后装配这一道工序而已。生产工序型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生产合作上,仍体现了各国资源要素相对优势的重要性。在产品的合作生产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只是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完成那些大量需要手工作业的工序,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其技术优势去完成那些需用人力少的高精尖加工工序。我们之所以要将这种分工形式称之为生产工序型国际分工,而不是资源型国际分工,是为了突出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各国只是按不同生产工序进行分工的特征。
其三是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这是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它起因于各国生产技术在传统上的差别以及现代技术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随着现代产品功能和特性的多样化和产品生产的复杂性,产品所包含的零配件大大增多,这样一国想要在所有零配件生产上都具有优势是不可能的。实际的情况是,各国在不同的零配件生产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各国企业根据这种优势或特色形成对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在现代国际经济社会,产品的种类越多,品种越多样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短,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形式在产品生产中就越被广泛地使用。当前国际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发展极为迅速,各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生产某些零部件与整机产品配套,大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促进了零部件产品的国际标准化和通用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也改变了各国产品的竞争方式,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已更多地取决于产品的功能特点和新颖设计,以及能否实现在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是当代国际分工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以灵活方便的分工方式充分展示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国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分工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常称之为“国际性产品”。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反映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并体现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内在特征。
生产的国际化统一经营问题是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另一重要内容。它标明现代生产已步入一个全球统一性经营的新阶段。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经营不仅指生产活动超越了国界,而更主要地是这种超越国界的生产被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世界各地进行合理布局和统一管理。作为这种经营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其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但它们并不是零散的,而是被精心地组织安排,从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到组装成品及其相应的投资销售活动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生产角度看,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将企业内的生产过程延伸到世界各地,形成企业内的国际分工。这种经营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优势:通过推行产品差别化国际分工,使产品在档次等方面适应各国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节约了运输成本和跨越了各国贸易壁垒,可取得非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行工序间的国际分工,可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以及通过推行零部件的专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形成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又使企业获得价格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这种国际化生产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功效和作用。生产的国际一体化从其发展要求看,本身就意味着需要国际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跨国公司的跨国一体化管理,只是从单个企业角度来进行的,它服从于跨国公司自身利益的要求。而作为各国之间的这种经营活动,在总体上还需要由一个国际性机构来作统一协调,当今世界贸易组织这类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这种管理则需要协调平衡各国的利益,使各国企业在利用国际化经营方式,以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尽可能地具有公平合理性,以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的加速发展和通讯手段的先进化,现代跨国公司进一步由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等分支机构形成的网络化经营模式,转向跨国公司间的全球性网络协议和战略联盟等经营模式方向发展,以共同组织研究与联合开发高科技产业和新型产品。目前这种新的国际化经营形式迅速兴起,这既表明了生产国际一体化经营方式在不断发展,也展示了生产国际一体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是生产国际一体化现代发展中最有特色的一个内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与技术进步相联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产业的兴起又同时伴随着另一些产业的衰落,任何国家在这种交替发展的产业兴衰中都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构,既可以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也可以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前者属于封闭式的自我重组方式,后者则是开放性的国际重组,它是在优化国内产业与发展国内产业的国际组合中,来重新调整一国产业结构,使一国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能符合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并在世界范围内将产业的更新与产业的国际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产业的转换能力,促进一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总之产业结构开放性的国际重组,既利于一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中能稳定发展,又利于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提高本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以适应世界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要求,这也是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功能所在。
在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中跨国直接投资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或是使国内在开拓和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同时,可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这种转移投资又恰好满足了经济落后国家对“适用技术”的需要。或是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开发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为本国工业提供原料,以摆脱对国外原料供应的依赖,保证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里跨国直接投资起到了联接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的作用。或是通过海外投资与技术先进的国外企业进行联合,使国外投资成为研究发展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海外基地,为本国发展新型产业或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条件。或是通过海外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加大原有企业产出规模,取得规模效益,以巩固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尽管跨国直接投资在过去和现在,对越过贸易保护主义藩篱,开拓国际市场,以及为过剩资本寻找出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现代产业结构国际重组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更为突出。
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通过跨国直接投资,体现了一国生产资本与海外生产要素进行各种形式组合的生产国际一体化特征。在本质上,它们都要求生产资源能通过在世界范围进行配置,以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因此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国际重组不过是生产国际一体化的一个特有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生产国际一体化在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它是国家间在社会经济的生产领域内实行分工协作、进行产业移植重组、相互协调,结为一体共同发展的一种生产活动方式。这种方式使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协作越来越广泛深入,疆界的分隔越来越模糊,使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为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一体、共同促进的状态,以致于曾经只是局部的或分散的生产被有机地构成为国际生产体系中的有效组成部分。
生产的国际一体化是一种打破了边界限制,由各种有效生产能力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国际生产体系。其中以各种类型的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协作以及国际化统一经营等为内在基础;以国际性生产组织、国际性经济机构和区域一体化经济联盟等为外在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的国际一体化,融合吸纳了各国可加组合的生产能力,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倍加的生产能力,这倍加的生产能力是由各国生产能力经过有效组合、合理配置后产生的结果,它促进了各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历史地还是现实地来看,生产的国际一体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战后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地区范围发展到世界范围;从同一体制国家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一趋势符合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各国的利益。生产国际一体化因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生产资源、更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增进社会物质财富,所以越来越吸引各国广泛地加入到一体化进程中去。一国只要明确其生产的相对优势,并合理选择了适合于本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领域,就可使本国经济因实现了相对优势而得到更快的发展,且生产国际一体化也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的形式以及广阔空间。所以生产国际一体化过程,又是各国比较优势不断得到确认和实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今生产国际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生产的国际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仍会长期发展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然和谐的过程。生产国际一体化的理论意义和功能与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作用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也是其他经济问题的一个普遍现象。事实是,生产的国际一体化是以旧的传统的国际分工为起点的,其一开始就是以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合理分工地位为基础的。这种旧的分工体系并未能合理协调各国经济的发展,也未发挥各国生产多样化及其要素互补的作用。战后发展中国家通过种种努力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力图重新摆正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且在许多国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尽管如此,这种传统的生产分工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体系在今天仍存在明显的痕迹。当前作为生产国际一体化企业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当其产品生产和产业发展利益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以牺牲后者的利益为代价。另外,生产的国际一体化本身还需要有一个全球性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管理机构,而且由于这种机构的管理超越国家之上,因此客观上要求它能反映并体现各国的利益,但显然目前的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和组织与这一职能要求尚存在很大距离。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机构,虽对全球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并不同程度地关照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总的讲这些机构在处理与决定全球经济发展问题时仍存在着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偏向。总之,如何把原有分散的、不稳定的经济联系,以及简单的分工关系所构成的世界生产体系,进一步转变成为各国密切关联的、更稳定合理的,并能体现各国利益的现代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