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的心里特点与护理研究论文_金扬帆

急诊危重的心里特点与护理研究论文_金扬帆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外四科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的心里特点与护理研究。方法: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于急危重症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注重心理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为(52.5±3.8),焦虑评分(55.3±4.3),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评分为(65.3±5.5),焦虑评分(67.6±6.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对心理状态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心理护理;效果分析;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123-02

急诊科室不同于普通病房,针对于急诊患者来讲大部分患者病情通常较重同时具有疑难杂症多、变化快且死亡率高等特点[1],同时由于患者年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等不同,使其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反应[2],不良的心理反应将对成功抢救造成不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心里特点,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提升救治成功率[3]。本次研究将分析急诊危重的心里特点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于急危重症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注重心理护理。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8.3±11.2)岁;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50.3±10.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里特点分析 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焦虑、恐惧、陌生感以及无助感等,其中具体表现为:焦虑:此类患者大多属于突发性疾病患者,包括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胰腺炎等。此类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且病情险恶,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故会产生焦虑。恐惧:随着焦虑情绪的加重,患者会越来越紧张和不安进而发展成为恐惧感,特别是针对于患者在毫无防备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伤害,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陌生感:嘈杂的环境以及陌生的医护人员使患者紧张感加剧,若是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和沟通将对救治造成极大影响。无助感: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大都较为复杂,救治前要经过各种检查,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使患者变得感到无助和绝望。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重点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其方法如下:

1.2.2.1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除了患者自身之外,患者家属同样担忧患者的病情,大部分家属均表现为害怕、哭喊以及恐惧。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期间还要做好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家属与患者保持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尽量使患者保持镇定,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开通绿色通道 为了缩短对患者的及时救治时间,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危险,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和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尽可能的消除患者紧张的负面心理情绪,使患者能够在精神和生理上都得到鼓励和安慰,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升患者的应激能力。

1.2.2.3消除患者陌生感 急诊危重患者入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以及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的不了解,难免会出现陌生感,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需要主动为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的情况以及急救医生的信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患者尽快熟悉周边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救治环境。

1.2.2.4提升护理人员操作水平 针对于急诊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为患者提供帮助,并且要求熟练的掌握各种技术,根据相关的操作需求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痛苦。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分。50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是抑郁或焦虑。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若P值<0.05表明两组具备统计学意义,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利用χ2进行验证。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t用作计量资料比较,统计学数据软件版本为SPSS20.0。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为(52.5±3.8),焦虑评分(55.3±4.3),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评分为(65.3±5.5),焦虑评分(67.6±6.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见表。

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

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

观察组78.3±5.179.3±4.152.5±3.855.3±4.3

对照组77.4±4.378.4±3.865.3±5.567.6±6.7

3.讨论

在面对急诊危重患者时,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病情危重、变化快且并发症多的特点[4]。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加之对周边陌生环境以及自身病情的不了解,大部分患者均会出现焦虑、恐慌、紧张害怕和不安,使患者的情绪激动、焦躁,这将对医护人员的进一步抢救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5]。

从本此研究中体会到,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内心变化,询问患者自身情况和感受,为患者摆放舒适的体位并且通过娴熟的技术及时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焦虑和恐惧是急诊患者常见的负面心理情绪,通过积极的开导和耐心细致的讲解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躁、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为成功救治患者奠定良好的基础[6]。

综上所述,在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对心理状态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舒莉.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3):86-87.

[2]肖静.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J].医学信息,2014,(4):241-241.

[3]李季.急诊急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0-51.

[4]顾朝丽,唐志和,吴小丽等.13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确诊前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2):69-71.

[5]岳春燕.急诊留院观察患者的特点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26:131-134.

[6]洪利.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2-353.

论文作者:金扬帆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急诊危重的心里特点与护理研究论文_金扬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