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效果观察论文_谢素芸

ICU患者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效果观察论文_谢素芸

谢素芸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对ICU患者采用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98名ICU患者及我科36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013年12月31日前实施单纯分级监测,将患者定为对照组,之后实施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定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护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患护比为1:1.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58,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患者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能提高ICU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并调动护士的积极主动性,体现护理绩效分配的公平性,是一种科学的ICU护理管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患者;分级监测;分层管理

引言

优化护理人员资源配置一直是护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单一的护士分层或者ICU患者分级监测的模式,不但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的隐患,而且容易造成护士在工作中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科近年来采用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ICU患者管理,依据监测级别给予适当的监护手段及护理人力的投入,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护理级别,不同监测级别的患者由具有相应护理能级的护士分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科学的对ICU人力资源进行了配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98名ICU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69例,女性患者129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1.2±4.3)岁;病理分型为急性积极梗死98人,不稳定心绞痛82人,心律失常57人,心功能不全46人,消化道出血9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6人。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将其分为两组,2013年12月31日前实施单纯分级监测,将15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之后实施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将148例患者定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我科36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2.5±2.6)岁;工作年限6个月~12年;学历在本科及以上5人,大专24人,中专7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3人,护师19人。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等将其划分为N0~N3(助理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主责护士)四个等级。根据不同监测级别的患者配备相应护理能级的护士分管。

1.2 方法

1.2.1 ICU患者分级监测方法

将ICU患者在特级护理基础上区分为Ⅰ、Ⅱ、Ⅲ级监测。Ⅰ级监测:生命体征不稳定+ICU支持手段使用中;Ⅱ级监测:生命体征稳定+ICU支持手段使用中;Ⅲ级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无ICU支持手段+潜在危险。

1.2.2 ICU患者分级管理方法

护士长与夜班医生在每日晨进行患者分级,床头挂牌,由主管医生每日将分级情况录入医嘱,护士长在每日分管床位安排表中根据护士层级和患者监测级别情况安排分管患者。根据监测级别不同,对生命体征及其他项目的监测频率有不同要求。

1.2.3护士分层管理方案

本院根据卫生部医政司关于护理岗位设置试点要求,于2012年正式开始实行《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将临床一线护士分为一级护士(N1)、二级护士(N2)、三级护士(N3)、四级护士(N4)、五级护士(N5),其中一级护士为初级护士,五级护士为护理专家。

1.2.4 建立基于患者分级监测和护士分层管理的排班模式

本科实行分级监测后,采取周排班模式,每班再根据每班患者监测级别情况进行护士分管患者细化排班,排班遵循以下原则:Ⅰ级监测专人护理;Ⅱ级监测护士:床位=1∶2~3;Ⅲ级监测护士:床位=1∶3~4,原则上高层级护士护理监测级别高的患者。

1.2.5基于患者分级监测的工作量统计方法

以不同分值统计不同监测级别患者所占工作量,得出绩效工资变量指标中的工作数量分值,Ⅰ级监测10分/班;Ⅱ级监测5分/班;Ⅲ级监测3分/班,每班工作时间为12小时。设计Excel表格,护士仅需每日录入所分管患者监测级别及数量,月底通过表格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工作分值。

1.3 判定标准

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护理安全数据,平均患护比作为人力成本数据,通过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后数据变化的分析,评价在ICU中对患者实施分级监测并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患护比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患护比为1:1.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58,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患护比比较(n,%)

组别 患者人数护士人数平均患护比

观察组148 190 1:1.28

对照组150 2371:1.58

P值<0.05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1482 1.35%

对照组1508 5.33%

P值<0.05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以往单一的护士分层管理或ICU患者分级监测模式,仅能按照患者数量或是主观上病情轻重对不同年资护士进行工作分配,在绩效分配时,护士长也仅能根据护士层级情况、职称、学历进行考核,即只要是同等层级、职称学历的护士,不管工作数量是否存在差别,绩效工资无区别,且虽然同为特级护理患者,由于疾病及自理能力的不同,对于护理的需求存在较大不同,即同是分管2名患者的护士,其实际工作量及工作难度有较大差异。没有科学的工具对护士工作量进行区分并纳入绩效考核,不但存在较大护理安全隐患,而且容易造成护士在工作中缺乏积极主动性。

实施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可以在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患护比(P/N),使人力资源的调配更加合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国内大部分ICU,并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计算工作量,使护士绩效考核科学化、公平化。实施患者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与目前很多医院施行的根据工作项目累计次数换算分值的工作量统计方法相比较,既节省了统计时间,也避免护士为了“争公分”而出现的分值高的工作项目抢着做,分值少的项目没人做的现象。护士会通过主动学习,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使自己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分管患者数量、监测难度逐步提升,护士也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主动要求多分管患者、分管危重患者,能有效提高护士整体护理能力,提高优质护理效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实施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优化了人力资源,从而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并可降低患护比(P/N),同时保证在减少护理人力的情况下三管感染率无增加,保证了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自实施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后,平均患护比降至1:1.28,明显优于实施前对照组的1:1.58,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ICU患者分级监测结合护士分层使用的管理方法,能提高ICU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并调动护士的积极主动性,体现护理绩效分配的公平性,是一种科学的ICU护理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曾 翠,王曙光,冯晓敏,等. 重症监护室实施监护分级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982-983.

【2】赵芹芹,刘华平.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43-47.

【3】杨从山,邱晓华,黄英姿,等. 重症患者分级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1):20-23.

【4】曾翠,王曙红,冯晓敏,等.重症监护室实施监护分级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3(18):982-983.

【5】刘新平,谢虹,陶方萍.重症监护病房分级监护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21):95 -97.

【6】蔡德芳,董云春,李长琼,等.基于护士分管病人的护理绩效考核[J].护理学报,2012,19(1A):36-39.

论文作者:谢素芸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  ;  ;  ;  ;  ;  ;  ;  

ICU患者分级监测与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效果观察论文_谢素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