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鱼类病害防治效果_药品论文

如何提高鱼类病害防治效果_药品论文

如何提高鱼病防治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防治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症下药、计量精确。(一)对症下药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诊断,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合理选用药物、药量及用药方法。(二)药量计算也要精确,投喂药饵时应以所有可能摄食药饵的鱼体重计算,而不是单纯以发病鱼体重计算,否则药量偏低。药物全池泼洒时,浓度以池塘面积和池深计算。

二、单位用药量。应考虑水质肥瘦、pH值大小、水温高低、天气状况、鱼病轻重及鱼类本身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药物安全幅度内适当调节,酌情增减。一般来讲水质肥、水温低、病情重等用药量应偏高;水质瘦、水温高、病情轻等用药量应偏低。碱性药物,在pH值小时,用量偏高;pH值大时,用量偏低。酸性药物则相反,pH值小,用量偏低,pH值大,用量偏高。比如杀虫王,在天气热、水温高、水质不肥时,施用量为每亩6毫升,在天气冷、水温低、水质肥时,施用量为每亩10毫升。另外,某些鱼、虾、蟹等水产动物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须禁止使用。如敌百虫对淡水白鲳、虾、蟹等很敏感,须禁止使用,否则会造成大批死亡。

三、内服外泼相结合。内服药饵,能迅速杀灭鱼体里的病原体,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但鱼体体质还很弱,如水体环境不良,病原体容易再次侵袭鱼体发病。外泼药物,杀灭了水体里的病原体,水质得到改善,为鱼体恢复健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内服药饵与外泼消毒结合,取长补短,可显著提高鱼病防治效果。

四、杀虫消毒(灭菌)相结合。寄生虫生于鱼体里,会使鱼体表、鳃、内脏、肠道等器官产生机械损伤、发炎等现象。我们施用灭虫药后,虽然虫体已灭,但鱼仍在死亡,主要就是由于鱼体损伤感染细菌所致,尤其是那些寄生虫、细菌综合感染疾病。因此,我们施用灭虫药后,还需泼洒或内服消毒消炎药物。

五、注意用药时间及疗程。在鱼类浮头及闷热、大雨、暴雨等恶劣天气应禁止施药。一般在晴朗天气,上午8~10时,下午4~5时用药较宜。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注意疗程,有些养鱼户认为用一次药后即万事大吉,发现死鱼后,隔几天才再用一次药,结果是既浪费药物,又延误鱼病治愈,加大了损失。因此,必须连续用药一个疗程(即连续3~6天)。病情轻者可3天一疗程,病情重者需5~6天一疗程或二个疗程的治疗,鱼病才能得到治愈。

六、轮换、联合用药。任何一种鱼药,即使是某种鱼病的特效药物,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如经常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治某种鱼病,就会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鱼类积累残毒、水质污染等,以致用药量和成本增大,疗效降低。如敌百虫是杀鲺、锚头鳋等寄生虫的常用药,一般泼洒用量为0.3~0.5ppm,由于长期单一使用。使该药施用1ppm,疗效还不太显著。因此,防治鱼病时提倡几种鱼药轮换使用,效果更佳。其次,联合用药也是提高疗效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联合用药应注意的是配伍禁忌。

七、综合防治。鱼病防治的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首先应做好清塘消毒、鱼种消毒、食场和工具消毒工作。其次是定期投喂药饵、食场药物挂篓挂袋或泼洒预防,并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肥、活、爽、嫩,杜绝病原。

标签:;  

如何提高鱼类病害防治效果_药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