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论文_赵宏梅

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论文_赵宏梅

辽宁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在世纪之交,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焦虑和对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国建筑师越来越多地为农民们设计房屋。但此时,建筑师在乡村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则缺乏主动的介入和独立的担当,其工作也多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技术输出及技术扶贫行为。然而,介入乡村毕竟使建筑学更多地沉到了社会底层,更多的建筑师也因此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和更好地为乡村社区营造服务。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措施,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乡村社区营造;中国建筑学;改良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把富民强村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农村电商、农业+旅游等美丽经济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样板。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村庄发展活力,实现农民、村集体经济增收。

1乡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农村建设”背后隐含着一个更大的民族及国家的历史时代诉求:中国广大乡村社会的现代建构。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即在于能否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社区”,也即“所谓建设,不是建设旁的,是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因此,就乡村社区而言,今天建筑学所面对的“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物”的建设和线性的经济发展,其所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改造运动,是一种社会组织及文化系统的再造。基于上述认识,“乡村社区营造”也不应仅只被理解成为一种单纯的建造技术行为。而正是社会改造意义上的“乡村社区营造”与物质环境建设意义上的“乡村社区营造”的整体互动才得以对置身于其中的建筑学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十多年来,建筑学介入乡村社区营造可谓盛势空前,建筑师们也更多地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所建构出的意义是巨大的,而当中最具意义的则是其对建筑学学科所产生的强烈的冲击和挑战。

2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要点

2.1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并且现阶段,中央大力倡导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农村现有资源能源为基础,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和生态等功能,并加以保护,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以生态破坏为代价。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通过广播和黑板报等多种渠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定期对农民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基本意识。贯彻落实政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要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也要始终遵守保护环境的原则。第二,建立健全乡村环保制度,乡镇的环保单位要统一环保思想,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乡村也要设立环保站或环保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的环保事宜,贯彻落实乡村的环保制度,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打好制度基础。第三,积极倡导环保建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可以采用环保的施工材料和技术,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使用范围,在农村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

2.2大力农业+旅游经济,提升村庄活力

根据农业部就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大力引导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提高农业产出综合效益,增加农业产业就业容量,引导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设施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提升农村空间活力。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能够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的进程。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促进基地功能现代化、设施完善化,最后将产业做大做强。

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贯彻落实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推广设施农业、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通过技术承包、转让和合作兴办农业科技园等形式,加快成果转化;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良种繁育综合基地,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重点发展休闲体验农业。依托农业资源、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生活体验功能,促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2.3策划乡村宣传途径,进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乡村宣传的起始点,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乡村旅游宣传同步进行。首先,在确定建设施工详细内容后,当地有关部门及乡村知识人才就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手册以及网络平台发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报告和预建成的乡村样貌等信息,让人们知道这一项目的存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次,在项目施工期间,要按照不同的建设阶段对上述信息进行更新和二次宣传,在项目竣工、相关准备完善并可投入使用后可以采取“xx乡村休闲体验”等方式,选取幸运游客前来免费观光体验,建立游客宣传基础。通过长期的高质量服务和高水平体验来形成一定的游客资源,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来逐渐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

2.4服务于民众的建筑学—价值观改良

自从建筑学离开民间的自我建造而成为一项专属的技术行业后,就越来越趋向成为一种“高雅技艺”,其主流话语显然更关心“上层建筑”和“形式语言”,这已经基本定格为一种存在于中国建筑学界集体无意识中的价值观。

近些年来,当建筑师们渗透和介入到乡村社区营造之中时,却表现出另外一种状态。首先,建筑师感到一种身份的转换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面对贫弱或灾后的乡村,“文化精英”的姿态自然让位于“志愿者”的角色,建筑师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否给乡村带来真正的利益,能否真正为村民们服务。他们更多地是在反躬自问:“地震后灾区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灾区重建是不是使他们成为收益者,我的工作是不是做到了使他们成为受益者”类似这样的思考在不断地撞击着建筑师们的道德和伦理,促使其价值观的转变。其次,在“土木再生”、“震后造家”等各种行动计划和现实操作中,建筑师们显然更加关注建造能否为当地百姓提供安全适用的居所,能否采用适宜的建造技术及材料来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乡民们建造房屋以及为他们提供自我建造的可能,能否通过设计工作及其延伸而为乡村社区的建构提供更多帮助。

建筑与建造的社会功能本是一种清晰的事实,近些年来的乡村社区以及城市底层平民社区的营造,有助于这一基本事实的重新清晰化。事实上,近些年“建筑学是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一事实逐渐为建筑学界所重新认知。2008-2010年中国建筑学界的热点变化之一就是“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行动”。

结束语

“改良”是一种向着好的方向的渐进式改变,当代中国建筑学的改良同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用和推动的因素很多,乡村社区营造仅是其中之一。但乡村曾经是人类文明的晨曦,乡村营造更有可能让建造回归其本源,乡村社区营造或许真的能为建筑学学科带来几分启蒙和救赎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18.

[2]南方都市报,中国建筑传媒奖组委会,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组委会.走向公民建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饶小军.公共视野:建筑学的社会意义—写在中国建筑传媒奖之后[J].新建筑,2009(3):42-45.

[4]殷弘.2008建筑中国年度人物点评—刘家琨[J].时代建筑,2009(11):22.

论文作者:赵宏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

标签:;  ;  ;  ;  ;  ;  ;  ;  

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论文_赵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