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试论论文,网络技术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当前,我们亟需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
一、网络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条件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浪潮,许多人在欣喜之余,更多地关注网络环境下的“负效应”,甚至持畏惧态度,存在着把学生从网络中拉出来的观点,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做不到的。的确,网络的出现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原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受到挑战,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自身的“革命”。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互联网带来的既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内容的创新。
1、网络环境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总是受到限制的,集中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而Internet是全天候开放。由于没有时空界限,是交互式的时实的远程信息交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高校“围墙”的概念将消失,教育者的“一言堂”的教诲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所取代。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有可能讨论的问题就是即时在网上迅速了解到的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最贴近大学生思想脉络。不仅如此,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思想的不同步现象,变成了更具有针对性、时效化、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有多大。
2、网络环境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沿用“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环境接受“灌输”。而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局限性,表达手段的单一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过去我们的教育对学生不论其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如何,都采取“齐步走”模式进行教育,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律,结果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性特色很强的教育,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而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了畅所欲言。网络还可使教育者与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平等、民主,好像坐在一起进行某种问题的讨论,成为相互信赖的“网友”。网络的匿名性使教育者能够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面对面谈心不可比拟的良好效果。
3、网络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信息网络的运用,其信息量大、速度快,影响力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的传播手段。学生只要一上网,便即可方便地获取大量信息,又可与外界任何人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或置身于其真实的现实世界之中。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另外,网络提供文本与超文本,具体与抽象的知识技术和声、像、文字的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及覆盖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加影响力。”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运用网络这一新的交流工具、认识工具,开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充分发挥其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就是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近几年才闯入我们的生活,几乎所有触及互联网的人,都直觉的发现自己触及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信息为标识的崭新的生存方式。可以说,网络技术是一种社会化的技术,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普遍使用必然引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由此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在这变化过程中,作为我们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网络,有自己的阵地,有自己的声音。另外,由于网络信息是全开放的,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和消极论调并存,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良莠难弃,而且使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蒙蔽,迷失政治方向。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主动占领网上宣传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对恶意的政治信息和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批判和澄清,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扶正祛邪、激浊扬情、辨析解惑的作用。比如:邓小平理论学习进网络,开设《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网站》,在网上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问题,推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并且延伸到网络上来,丰富和创新理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这是在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2、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拓展了高校德育的新天地 网络的虚拟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思想的真实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讲,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思想,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网络的即时性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所以,网络是我们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新型窗口,在校园网建立德育网站、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共产党员网站、网上辅导主页、网上聊天室等。了解和收集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电子公告栏向个人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对话,成为学生深得信赖的“网友”,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开设网上论坛,就普遍关注的时势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在满足学生开阔视野、寻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要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另外,使网上教育与为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通学生生活服务网、学生工作信息网、毕业就业信息网、勤工助学商务网等。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功能为学生的成才发展服务。这样做,一方面,改变我们过去落后的工作方法,与网络有效地整合,扩大高校服务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的结合和互补。另一方面,通过关心他们成才和发展,拉进学生与正面网站的距离,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我们不能停留在建几个“红色网站”,或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内容选择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过去那种教育者支配受教育者的界限不存在了,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不再建立受教育者的被动或无知的基础之上。不是你建立了网站,别人就必须浏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高网络的点击率,使“红色网站”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去点击浏览,才能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实现的可能;只有学生感受到网站内容满足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才能拉近学生与网站的距离,增强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必须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成才与发展是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站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力戒原来那种枯燥的说教,要与学生的成才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意味着在网络环境下,教育的个别化、个性化和学生为主体的趋向十分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作用不存在了,排斥正面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思想教育方式的发展和延伸,是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对主渠道教育的补充,实现与其它媒体和途径的思想教育的整合和互补。应该承认的一点是,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到可控制性,若完全放弃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放任自流,造成思想混乱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要发生变化,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育者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民主地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去面对现实社会。尽管学生为主体,但更应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而且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随着校园网的普遍使用,信息危害问题将日益突出。面对网络上泥沙俱下的信息,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建立网上道德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创造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和鉴别力,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大量的信息,不上当受骗。三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因此,有效推动网上道德规范,倡导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