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热播综艺节目中的中西教育文化差异——以《爸爸去哪儿》、《二胎时代》为例论文_王晶晶

浅析热播综艺节目中的中西教育文化差异——以《爸爸去哪儿》、《二胎时代》为例论文_王晶晶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大众传媒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系列真人秀节目,这种“快餐式”的节目可谓是良莠不齐。而亲子类的节目,还是值得一看的。本文以两个综艺节目,即《爸爸去哪儿》、《二胎时代》为视角,旨在分析中西教育文化差异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式教育;西式教育;文化差异

一、节目中的案例及分析

两档节目虽然都是亲子类的,但是各自主题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将针对这两个综艺节目中的典型案例,结合自己成长历程及体会,来对中西教育文化作简要分析。

(一)镜头一:诺一夏天比幸福

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夏天和诺一这两个萌娃都是混血儿,他们既可爱又聪明,很受观众们的欢迎。不过,同为混血儿的他们,却接受着不尽相同的教育。记得在第一期节目中,节目组设置了一个“大障碍”,把每组的爸爸和孩子都单独关进一个屋子里,时间是一个小时,其目的是为了测试真实的父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夏克立和刘烨这两对父子所呈现出来的反映是完全不同的。夏克立爸爸积极主动陪女儿玩儿,帮助女儿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而另一边,刘烨父子的气氛就显得有些紧张,刘爸爸并没有主动陪儿子玩,短短一个小时时间,给人留下了严父的印象。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西方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同的。西方更加注重和孩子建立友好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中式教育中,受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影响,它是强调“父为子纲”的,做家长的一定要严厉,其地位一定要凌驾于孩子之上。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收敛自己的小情绪,去听话,去服从。

(二)镜头二:对“新成员”的态度

在亲子真人秀《二胎时代》中,夏克立父女再次得到观众的好评。在这里,我以小品演员潘长江外孙“小石头”和夏天为例,来谈谈中西方孩子对于“二胎到来”的态度。节目中,小石头家迎来了一位懂事的小姐姐,她叫“小豌豆”。小石头对于这位姐姐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好感,相反的是,他多了一些防备,抵触的情绪。而另一边,小公主夏天的家里迎来了一位叫“瑞瑞”的可爱的男宝宝。对于他的到来,夏家三口人表示由衷的欢迎。夏天把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喜欢玩的玩具都送给了弟弟。吃饭的时候也有大姐姐的样子,为了给弟弟树立榜样,她的种种表现,都让夏克立夫妇很欣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孩子对于“二胎”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孩子觉得这是在和自己抢夺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西方孩子会觉得,自己多了一个玩伴,可以一起快快乐乐地成长。实际上,造成如此大反差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家长。我们回想一下小的时候,总被家长(尤其是祖父母这一辈)灌输一个思想:你再不听话,你爸妈就要二胎,不喜欢你了,不给你买好吃……长此以往,孩子脑海里自然有这个意识,千万不能让爸爸妈妈要二胎。相反的,西方家长不会给孩子传达这些负面的,虚无的东西,他们会教导孩子换位思考,懂得感恩,分享,爱与被爱。

二、中西教育文化差异的根源

每当谈到中西方某种差异的时候,都会把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搬出来加以剖析,在我看来,这未免过于宏观了。因此,我将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中西教育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家长角度

1.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国家长几乎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会在学习上毫无吝惜地提供所有的帮助,缺少和孩子们心与心的沟通,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一张又一张的考卷。而西方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家长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关系,让孩子放心主动地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循循善诱地去教导,而不是去偷偷翻看书包和日记。

2.玩笑话的错误引导

中国家长一向喜欢和孩子开玩笑,他们的初衷是寻开心,觉得有意思。殊不知,就是那些不经意的玩笑话,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坏作用。曾看过一个关于“中国家长最爱和孩子讲的玩笑话”的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家长最爱讲的玩笑话有: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你要是有了弟弟/妹妹,苹果就会被分走一半……不胜枚举。实际上,幼小的孩子,他们的情商和智商还没有发育成熟,辨知能力还很弱,长此以往听到这些话,是会误导他们的,是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人格的。西方家长就不会开这些“幼稚”的玩笑,他们更多地是去鼓励孩子,把孩子教育成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懂得融入集体,团结合作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二)国情角度

众所周知,近些年中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蓬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紧缺,人们压力倍增。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实施应试教育似乎成为了必然。幼儿园的孩子上课戴眼镜,小学生提着拉杆式的书包箱上学,中学生的假期在补课班度过,大学生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考证热潮……孩子们默不作声地成为考试机器,无法反抗,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相比之下,西方没有这么大的人口压力,在教育问题上,注重从每个孩子的兴趣出发,而不是全盘填鸭灌输。这样一来,孩子们在长大后,各有所长,更加明确自己在社会中适合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社会环境角度

相对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缺乏责任教育,人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的观念不是很强烈,而这样的社会氛围势必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例如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

三、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通过对中西教育文化的分析,我们对二者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诚然,中国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而西方教育也未必尽善尽美。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而不是全面接受借鉴或者全面反对剔除。我们要考虑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在中式教育中要多多融入一些“德育”,而不只是单纯培养“做题机器”;西式教育也如此,平等自由的同时,要掌握好“火候”,一些底线是不可逾越的。中国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单单要教授给他们文化课知识,还要多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和简单的社会实践,如: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习上要减少孩子文化课上的压力,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西方的孩子虽然受教育过程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但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自由是要有度的,不能逾越这个度。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各国人民联系日益紧密,肤色不同,习俗不同,价值观不同……使得跨文化交际登上重要的舞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储备军,我们终有一天会奔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前沿,讲授汉语的同时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希望在文化程度日益增长的将来,教育模式改革能够被更好地实践,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晶晶(1993年6月—)女,汉,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论文作者:王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浅析热播综艺节目中的中西教育文化差异——以《爸爸去哪儿》、《二胎时代》为例论文_王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