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接受 小步迈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稳妥迈向福利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步论文,稳妥论文,最终目标论文,大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去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在说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并在国际上较早地走出危机低谷是完全成立的。
然而,还有两个不尽如人意:一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尽如人意,4万亿元的公共投资计划到底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评价恐怕不能过高,有人说其中的1/4甚至更多投到了股市、楼市去了,这就会进一步推动资产泡沫,对结构优化可能起负面作用;二是消费的增长不尽如人意,尽管今年以来消费确实出现了增长,但仍然处于不稳定的低迷状态,储蓄过高与消费不旺格局并未改变。
两个不尽如人意的背后,其实就是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保障便不可能有稳定的安全预期,也就只能吝惜消费,没有消费怎么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是想怎么调就怎么调,一定要有人购买产品,有需求。我们现在无法通过需求、消费来调整经济结构,所以政府只能自己投资,再自己创造消费。比如我国的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现在的钢铁、水泥行业却很是兴旺。如果公共投入中有更多钱投到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虽然可能起色会慢一点,但一定会沿着比较理想的方向稳步发展,不仅民生得到保障与改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型也会达到预期目标,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还应当解放思想,应当进一步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迈进。
福利社会是人类的普遍追求
在我们国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不能谈福利社会,不能肯定福利国家,似乎福利国家、福利社会等于懒惰、消极、缺乏竞争力,这个很是让人感到奇怪。因为福利社会是很美好的社会,福利国家更是得到所在国人民赞赏和拥护的制度安排。不要说欧洲国家,就是亚洲国家或地区,福利也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我近几年到韩国去,发现韩国政界、学界都在谈福利社会,要把韩国建设成为福利国,让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是韩国朝野的共识。然而在我们这里,福利国家、福利社会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主张加快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而又理性地向福利社会迈进的观点,总是很容易遭到非议。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我国急切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内需驱动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我认为是应当为福利社会正名的时候了,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为慈善事业正名一样。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以及在很多国家的普及,才使资本主义社会由野蛮时期进化到文明时期。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早已不是一个控制社会的工具,也不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手段,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那些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本身被视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其实在我们国家,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这样的问题早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文献中清晰地回答了,当然是为了民生福祉、共同富裕。
在此,还有必要搞清楚两个概念,即福利社会与福利国家是不同的概念,凡福利国家都是福利社会,这些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富足,有稳定的安全预期,贫富差距也极小,社会和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福利国家只是迈向福利社会的一种模式,如德国就是通过建立完备的以强调权利义务相结合的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进入福利社会的。因此,不应当怀疑福利社会是各国人民的向往与追求,不应当简单地抨击福利国家,我们可以不学人家福利国家,但起码要学会尊重福利国家及福利国家的人民的自主选择,因为福利国家是那些国家人民选择的结果,就像英国,二战英雄丘吉尔之所以在威望最高的时候被英国人民抛弃,就是因为英国人民要选择福利国家;丘吉尔再次上台是因为尊重了英国人民的意愿,把保守党描述的福利国家蓝图真正建成了美好的福利国家大厦。在北欧、在其他选择福利国家的地区,都应当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些国家人民自主选择了福利国家道路,既不是政治家强加于他们的,更不是外国势力强加给他们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不应当对福利国家指手画脚,我们应当尊重人家的民主选择,就像要求人家尊重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样。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福利社会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中国也不会例外。
中国的福利制度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尊重福利国家,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照搬福利国家模式。因为福利国家多是小国家,他们有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财富有了足够的积累,人民普遍具有公平、共享意识。不要说福利国家,即使德国也是如此。比如我到德国,曾经与前任劳动社会部长李斯特交流他们建立企业年金的情况,李斯特从头到尾都在讲公平,他在任时制定的“李斯特(企业年金)方案”就是将企业年金建成普惠性的保障措施,最主要的特色是政府为低收入阶层参加企业年金提供补贴。低收入者每月只要交5欧元,一年交60欧元,就可以在政府补贴下获得相应的企业年金,给低收入者补贴的理由是因为有能力参与企业年金者在参与时享受了免税优惠,在企业年金积累期间又享受了免税优惠,他们等于享受了国家财政两次补贴,因此,德国人民并不反对给低收入者参与企业年金补贴的政策。
而在我们国家,企业年金几乎成为垄断企业或者垄断行业的专利,实质效果是把初次分配的不公进一步通过企业年金等措施扩大。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扶持鼓励呢?这不仅是制度安排的不公问题,也是国民的意识问题。因此,客观地讲,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文化特征,以及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我们与他们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可能照搬福利国家的模式。但是,我们要走向福利社会。通过什么途径呢?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方式。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包括农村,农民参加新农合,各级财政对困难农户给予补贴,先将每一个人都纳入进来,然后再针对困难者提供医疗救助,这就是先保后救,即让所有人都通过保险方式参与风险分担,再实行济困政策,这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很好的制度安排。我们通过保险这种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互助共济、风险分摊的方式也可以走向福利社会。与福利国家相比,我们更讲究权利义务的结合,更讲究互助共济,更讲究多方分担责任。
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当然还应当包括中国特色的政治决策机制,特定的文化元素与特殊的物质基础。特定文化元素就是家庭保障、社区及邻里互助、单位保障等;还有一个物质基础的问题,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土地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它们是巨大的物质基础,当然应当为全民享有,当然应当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在国有资产有部分拿出来支持社会保障了,但土地作为国家最大的财富,还未能够充当全民社会保障的物质来源,这个问题还没有人探讨过。
综上,从中国特色的政治决策,到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再到传统文化元素和特殊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福利社会当然是打上深厚烙印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的某些特点已经在现实中开始显现出来,未来随着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备与发展,一定会更加全面地显露出来。
中国的福利社会应该是渐进的
强调应当积极稳妥地迈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首先是因为福利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不是福利社会,反倒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是福利社会,这是非常荒唐的,因为社会保障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国家恰恰是因为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具有了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才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从现实出发,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迈进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不仅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而且尽快给全体人民以稳定的安全预期,这是国家获得理性、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与牢固基石。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福利社会毕竟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建成的。从现在开始,迈向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应当且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主张遵循的渐进路径是:从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到普惠的社会保障,再到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
具体来说,就是分三步走:第一步,以现届政府任期为期,目标任务是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架,免除国民因生活困难而难以摆脱的生存危机,免除国民因“看病贵、看病难”而产生的疾病医疗恐惧,解除国民因少子高龄化而带来的养老后顾之忧,这三大基本制度的建立,即为建设健全、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步,以下一届政府任期为起点,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终点,目标任务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凡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均能够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获得适度的保障;第三步以2021年为起点,到本世纪中叶或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确保国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需求,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因此,要完成迈向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目标任务,我们可能还需要30年甚至更长一些的时间。
为了实现迈向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目标,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可持续的,它不仅要求制度建立之初就应当充满理性,而且需要立足全局与长远。但现在有些做法往往带有应急性质,一些地方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时还缺乏应有的理性。比如建设所谓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针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采取全民免费医疗的激进政策,还有发放老年津贴低龄化现象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总之,福利社会和福利国家不等于懒惰、消极、缺乏竞争力,它恰恰是公平正义、积极向上、具有长久竞争力的社会。我们不应当害怕福利社会,因为我们应该走向福利社会,也有能力迈向福利社会。不要害怕吊高了老百姓的胃口,这种说法是封建式的带有恩赐色彩的不当提法。社会保障不是胃口问题,而是当代社会发展应有的目标和理念,是政府的责任,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给老百姓一个稳定的安全预期。提前告诉老百姓安全预期,不仅有利于消除人们的不安全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能让人们理性消费,放心消费,它对于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比挑战要多得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这一机遇。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发展平台上。应该谢谢国际金融危机,它使我们达成了国家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共识,给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又有利于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能够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不仅是人民之福,也是国家持续发展之福。
标签: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