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升华并存--90年代后青少年孝道的调查与研究_初中生论文

传承与扬弃共存——对“90后”青少年孝道观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孝道论文,调查研究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9)10-0048-04

在我国以独子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而引发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相应改变。其中,“90后”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主流,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探讨“90后”青少年道德认知现状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据此发现当前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研究工具与对象

本研究选用的孝道认知量表是在参考中国台湾学者杨国枢的孝道认知量表的基础上,经过三次试测及效度信度检验后修订而成,α系数为0.8029,量表由尊敬父母、顺从取悦、留后防老、奉养祭念4个维度构成,共30道题;分别以上海市长宁区、徐汇区、南汇区和宝山区各一所初中的四个年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38份,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778份,有效率为93%。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孝道认知的描述性特征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青少年孝道认知在整体上呈现传承与扬弃态度分明的特征。他们对传统孝道认知中的积极成分认可和接纳,如,懂得尊重、感恩及赡养父母。在传承中又有理性扬弃,如,对“传宗接代”、“留后防老”等观念的认可度降低;同时,一些新的孝道观逐渐产生,如,他们要求父母对自己“施爱”,在顺从父母方面增加了自我选择的内容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传统的孝道美德仍占主流

表1是孝道认知及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笔者采取主观常模设定的做法,将孝道观及各维度的得分分为高、较高、较低和低四个等级,分别计算出每个级别上的人数及比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看出,在传统孝道认知的四个维度上,98.1%的初中生对奉养祭念和96.1%的初中生对尊亲恳亲的赞同度都比较高,顺亲悦亲和留后防老两项虽然比例有所降低,但得分在高和比较高的分数段上的比例仍然超过了70%。这说明整体上传统孝道观在初中生心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与郑晨的研究结果一致。①

在传统孝道观在初中生心目中占主流的同时,初中生对“奉养”和“尊亲”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赞同度高于其他两项。从平均数来看,四个维度均在3.00以上,其中奉养祭念(M=3.85)和尊亲恳亲(M=3.75)接近最大值4,赞同度依次为:奉养祭念>尊亲恳亲>顺亲悦亲>留后防老。

尤其是在“择业与赡养父母”问题上,统计结果出乎研究者的意料。按照研究者的假设,当代青少年在职业选择上可能会以自己的发展为重,而较少考虑家庭因素,但调查结果却发现,五成以上的初中生在择业时会考虑父母的赡养问题;约三成的初中生“择业时考虑赡养父母”,反映了当代初中生责任感较强的事实。这一结论与海口市关于“90后青少年责任感强”的调查基本一致。在调查中,初中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比例很高,说明初中生懂得感恩。这个结果与许多媒体关于当代青年人不懂得感恩的报道并不相符。结果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研究者所选取的对象有关。媒体报道的也许是极端典型的例子,但通过媒体宣传扩大了其影响力度,以致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

2.孝道观中增加自我选择,淡化了留后防老

传统孝道观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尊重、赡养等传统美德在传承的同时,一些消极成分正逐渐淡化。

(1)顺从取悦成分降低

“顺从父母”是封建社会传统孝道观的重要内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纲常伦理被认为天经地义。而今,这种糟粕的东西已经被剔除,与此相关的“孝顺”等孝道观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当代初中生虽然懂得尊重父母,但并非事事、处处都言听计从,“盲目尽孝”的现象已经逐渐消失,子女在对待父母的要求上有自我选择的权力,他们是否答应父母的要求主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从表1看出,在孝道认知的四个维度中,初中生对顺从取悦父母的赞同度低于其他两方面,在高分段的人数比例降到50%左右,平均数(M=3.38)比“奉养祭念”和尊敬父母低了不少。

这一结果反映当代初中生在自己做决定的态度上比较均衡,并没有表现出极端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们在处理事情上比较客观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当代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家庭有依赖。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应该个性张扬、自主独立,但调查结果并非如此,他们在做决断时更愿意征求父母的意见。这一结果值得深思:是否是因为父母对子女过度包办代替所致?

(2)留后防老观念淡化

从表1看出,在孝道认知的四个维度中,平均数最低(M=3.04)和赞同比例最低(34.6%)的一项为“留后防老”。这一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养儿防老”、“结婚传宗接代”的观念仍存留在初中生头脑中,但与其他内容相比,比例相对低得多。频数统计显示:

在“结婚的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一项上,约55%的初中生赞同这一观点,约45%的初中生表示不认可,两者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在“养儿防老”一项上,73%的初中生选择了支持的态度。

这说明初中生在孝道观上仍有保守的一面,尽管这一比例并不是特别高,却也反映出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究竟这些观念是如何被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并被保存下来的尚需进一步研究求证,由此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具有责任心的事实倒也令人欣慰。

3.孝道观整体上呈现双向互益性特征

当代初中生对传统孝道观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他们又不完全固守传统的孝道,孝道观在传承中又有所更新,体现了新时代孝道观双向性和互益性的特点。

(1)“爱子”成分凸显

“爱子”是双向互益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者在对孝道观进行的一次联想词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心目中所想到的词语按照出现频次排序依次为:孝顺(87%)—尊老(83%)—孝敬(70%)—孝心(33%)—关爱(13%)—鼓励(10%)—友好(9%)—照顾(7%)—赡养(5%)—守孝(4%)。

尽管在传统孝道观中尊老和孝敬的比例仍很高,但在孝敬父母上也反复提到几个非常重要的词,如,“关爱、友好、互相鼓励、帮助”等,反映出青少年要求父辈对自己施爱的美好想法也开始萌芽。

(2)自我权益构成顺从父母的前提

当代初中生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具有明显的自我选择意识,他们不会盲目地听从他人甚至父母的安排。当问到“你是否会听从父母去做任何事情”时,不少初中生认为应该看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自己认为意义不大,可以选择不去。反映在当代亲子关系中,子女追求平等、自主自利的特征开始凸显。在面临多重选择时,他们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权衡得失。

此外,在“父母错怪你时,你是否因怕父母伤心不辩解”问题上,35%的初中生认为应该为自己辩解,以求得到公正评价,反映当代初中生已经懂得维护自己利益,争取自己权利的事实。

(二)孝道观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男女生在“尊老”和“留后”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1)女生更尊重父母,男生更赞同“留后防老”

初中生在尊敬父母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F(1,778)=12.883**,p<.01),其中女生在尊敬父母上的赞同程度明显高于男生(p<.01)。在留后防老上(F(1,778)=0.003**,p<.01),男生的赞同程度明显高于女生。

这一结果反映出女生细致、敏感、善于体谅父母和移情的传统特征仍然保存,并与社会的评价保持一致。根据研究者的假设,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中,“421”的家庭结构无疑增加了子女赡养的负担,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人们的观念可能比较开放,更乐意让社会承担起养老的责任,但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五成左右的初中生认可留后防老观念,尤其是男生的认可度高于女生,这进一步说明当代青少年尤其是男生仍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

(2)男女生在“奉养祭念”、“顺亲悦亲”上观点趋于一致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在奉养祭念、顺亲悦亲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当代的独生子女无论男生女生都能认识到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女生同样也乐意承担赡养的责任。这一方面是由于女生作为家庭中的唯一子女必须承担这一义务,他们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女生的独立性提高,未来的经济承担能力也逐渐增强,她们也有自信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顺亲悦亲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温顺、依附,男生桀骜不驯等传统性别特征逐渐消退,这一现象也许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引起的家庭养育方式的变化有关。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男孩子备受家长娇宠,女孩子则被要求独立自强,这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最终可能导致性别角色逐渐走向趋同。

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尊老”、“顺从”和“留后”上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在不少的初中学校,年级设置由三个年级升为四个年级,多了相当于小学六年级阶段的预初生这样一个群体。在孝道认知方面,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1)预初生更懂得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

初中生在尊敬父母(F(1,778)=6.617**,p<.01)、顺从父母(F(1,778)=6.758**,p<.01)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表现为预初生>初中三个年级(p<.05),初中三个年级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5)。这一结果反映出在尊敬体谅和顺从取悦父母两方面,预初生比初中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做得更好。

预初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他们更倾向于小学生,但由于生活在初中生的学习环境下,他们兼具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特点。预初生在认知发展上可能还处于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倾向于接受成人的观念,加之在小学阶段接受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刻,因此他们在传统孝道观的接纳方面高于初中生。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判断能力提高,因而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一定完全听信成人的说教,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是非判断,表现出不太顺从父母的一面。

(2)初二年级是留后防老观念发展的转折期

在留后防老(F(1,778)=5.788**,p<.01)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赞同程度均为预初生>初二(p<.01)和初三学生(p<.05),初一>初二和初三(p<.05)。也就是说,在留后防老的观念上,预初生与初一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初中二年级在留后观念上是一个转折期。

养儿防老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孝道认知,也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之一。预初生和初一学生的赞同程度比较高,反映出他们在社会认知发展上的他律性特征。但从初二年级开始,青少年在养儿防老的认识上出现了变化,说明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意味着该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初一学生相比有质的变化。

3.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尊老”和“赡养”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分数始终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标准。分数虽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而成人却常常以成绩来论英雄,导致分数成为左右学生情绪的晴雨表,从而影响了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②

初中生在尊敬父母(F(1,778)=14.308**,p<.01)和奉养祭念(F(1,778)=7.965**,p<.01)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其中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p<.05),而优等生与中等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优等生和中等生比成绩偏下的学生更懂得尊敬父母和乐于赡养父母。

三、讨论

(一)孝道乃习得而成,“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孝”,其实质是一种爱人之心,与生俱来。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具有感恩之情施予不同对象,分别形成“孝心”、“友爱”和“慈爱”。子女究竟爱谁与他早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历有关,因此,孝敬父母并非天经地义,而是后天形成。这将意味着子孝必然以“父慈”为前提,所谓“父慈子孝”。实际上,“父慈子孝”在传统社会也属于孝的范畴,但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为确保家庭等团体的稳定与延续,必须建立与维持一种权威式的家庭结构或社会结构,因此,借助于“父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必然重“孝”轻“慈”,论“孝”不厌其详,论“慈”则轻描淡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视“孝”为天经地义之事,于是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孝道观上出现集体无意识现象。

随着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旦这种强大的社会约束机制解体,个体长期被压抑的力量开始膨胀并在合适的时间释放,于是就出现了种种被舆论渲染的不孝的行为。更关键的问题是,年轻人开始争取自己被爱的权利,他们对父子关系有新的认识,平等是他们所追求和看重的。如果只有子辈的单向资源付出,而没有父辈的资源回应,这种单向的孝也维持不久。相反,如果子在尽孝时,父能施慈,将会维系亲子间的感情。另外,子女不仅仅是以孝换慈,也是一种以孝还慈或以孝补慈。可见,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二)单亲家庭并不对子女的孝道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人们的常识中,单亲家庭必然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体现在方方面面。然而本研究的数据显示,孝道认知并不存在单双亲家庭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家庭结构并不影响子女的孝道认知。

有研究认为,孩子与其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双亲家庭,不如生活在一个安静的单亲家庭。同时由于现代父母整体素质的提高,单亲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减弱单亲的负面影响,使得单亲的孩子并不缺乏亲情,甚至会对单亲父母产生更重的孝心。这一结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单亲观念。

(三)孝道观存在关键期教育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初二年级是留后防老观念发展的转折期。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孝道观的教育时,应抓关键期的教育。初中二年级则是个关键的阶段。

(四)成绩成为亲子之间相互认同的障碍

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不同。这主要因为:首先,在核心家庭结构中,子女的唯一性决定了他们不得不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期望,这种期望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考试的途径来实现。正是由于这种目的和对象的唯一性,导致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分数可能会左右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鲜花与掌声一定是送给优等生,批评和指责一定属于“差生”。根据符号互动的理论,交往双方是通过解读对方传递的各种符号信息进行交流。成绩“差”的学生接收到父母的批评和指责信息后,解读的结果便是父母并不爱自己,在这种理解下,子女反馈给父母的也一定是不良的信息。尽管父母认为对子女的管教或批评动机是为孩子好,但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从行动的结果来判断,且子女并不一定认可父母的动机。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下,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必然决定了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

注释:

①郑晨根据相关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传统美德仍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认同,道德观念上的传统取向相当明显的同时,现代的道德观念在逐步生成和发展。参见:郑晨《社会变迁中的当代中国道德观念考察》,载《浙江学刊》,1996年第4期。

②如何称谓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以往人们习惯于以优等生和“差生”来区分,显然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尤其是“差生”的说法更具有歧视的成分。再后来对于“差生”的说法有了些许进步,以“后进生”、“弱势群体”来指代。本文无意对这些称谓进行讨论,只为方便行文,仍然以优等生、中等生和成绩偏下生来区别,有时也会用到“差生”一词,但并无任何歧视在内,在此特作交代。

标签:;  ;  

继承与升华并存--90年代后青少年孝道的调查与研究_初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