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区经济一体化的猜想--大陆、港台经济一体化的深度_台湾经济论文

大中华经济一体化猜想——内地、香港、台湾经济深度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台湾论文,香港论文,大中华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是巨大的经济体,在世界上特别是亚洲地区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三个经济体长期处于相对独立运行的状态。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大量港台地区的资金涌入内地,台资、港资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内地、香港、台湾经济也开始逐步走向融合,贸易、商业往来频繁。特别在香港回归以后,经济融合的步伐更是大为加快。

内地、香港和台湾高度的经济融合意味着什么?是否将走向一体化的大中华经济?投资者的机遇何在?在中国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并日显成熟之际,投资者如何在其中寻求更高利润的回报?

摩根大通邀请了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三位战略分析师参加讨论,分别是驻上海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驻香港的资深经济学家李明谦、驻台北的经济学家余婉文。主持人是摩根大通首席区域投资战略分析师莫爱德(Adrian Mowat),他长期关注印度、中国等全球新兴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将讨论编译刊发。

务实的政治家将会在大陆、台湾和美国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美国在促使两岸和平对话的过程中会扮演积极的角色。

——龚方雄

大多数人都认为过去七年是香港经济极为艰难的七年。所有这一切在多大程度是因为政权的交接引起的,多少是因为经济的因素?我的观点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纯粹的经济因素。

——李明谦

台湾公司已经被证明是在内地最成功的外来投资企业——他们因为共享同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商业系统而受益匪浅。

——余婉文

图景:假设和展望

莫爱德:在话题正式开始之前,请在座各位谈谈自己区域的整体宏观经济背景。

龚方雄: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将会软着陆,这意味着2004年的GDP增长速度将略低于8.8%(2003年为9.1%)。长期来看,GDP增长率将会保持在8%。GDP增速的减缓主要来自投资增长的放缓,我们预期投资增速是可以控制和容易区分的。在过热的领域逐步放缓投资的同时,我们预期将会继续加大能源和交通部门的投入。我们相信,持续强劲的消费增长和出口增长将会为这种经济放缓提供一个缓冲地带。2005年的风险主要是防过热。

李明谦:我们相信香港的风险主要也是防过热。明年,借助消费增长和房产市场的推动,香港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复苏。我们也期待着内地和香港的服务与贸易行业进一步整合。

余婉文:我们预期,台湾2005年的GDP增长率会是4%。本地经济将会朝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消费,将对整个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在明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莫爱德:李明谦、余婉文,你们认为两岸三地的工业、服务业和贸易的完全整合的情况会出现吗?

李明谦:香港与内地已经高度融合。事实上,几乎香港所有的制造业和大部分可让渡的低端服务业早已移师大陆。我们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而香港将会更加专注于旅游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领域。

余婉文:我们当然相信更深入的融合会是趋势。如今,台湾制造行业的相当份额——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了内地,这些没遇到什么政治阻力。然而一些关键产业的融合,如金融部门和高科技部门,将会呈现渐进的特点。这些部门的进一步放开,有赖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我们预期两岸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同时两岸将就未来的经济整合,特别是三通问题进行深入而开放式的对话。

莫爱德:龚方雄,你能否谈谈哪些部门是内地为规避竞争风险而不愿放开的呢?

龚方雄:今天,内地只有极少数部门未放开,而且这一名单还有缩减的趋势。大部分经济领域业已放开,内地欢迎更多来自台湾和香港的投资者。

以银行业为例。这个一度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部门,目前也是中国加快改革和股份化进程最快的部门。事实上,中国银行最近刚刚宣布,到今年年底将会有20%的股份被出售给战略投资者,到明年还有25%会被出让。因此,到2005年底,中国银行将近50%的股份将会为外来投资者持有。相似的故事已经在其它部门发生了。

不过,到目前为止,内地依然不愿意把铁路和能源开放给外来投资者。

融合:政治与经济的角力

莫爱德:未来是一个国家、三套体系,还是台湾走向“台独”呢?

龚方雄:我同意余婉文“两岸形势将继续稳定”的说法。在过去三个月内举行的各种大型投资者会议中,两岸关系的议题被多次提出。市场已经看到两岸风险所在,这些风险实际已经体现在台币和台湾资产的价格上。欧美一些人担心,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台湾会要求独立。

然而,我们认为台湾独立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不统不独的状况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即使台湾单方面提出“独立”,大陆也会在静观国际反应之后作出响应。台湾现在并未与大陆统一,如果宣告独立但没有任何人承认,情况与现在并无两样。如果是这样,台湾又何必先迈出这一步呢?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因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而导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相信,务实的政治家将会在大陆、台湾和美国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我们也同样相信,美国在促使两岸和平对话的过程中会扮演积极的角色,并为解决两岸危机构建一个普适的框架。

与此同时,经济融合还会继续。目前为台币和台湾资产作出很高的风险定价,可能并不准确。我们相信台海风险属于可以控制的风险。

余婉文: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大多数台湾民众是愿意保持现状的。实际上,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现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超过60%的选民在与中国大陆有关的政策方面不希望发生重大变动。

台独倾向非常明显的民进党再次当选令投资者担心。他们认为政府有宣布“台独”的风险。不过,在我看来,事态并非如此。精明的政治家明白他们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任一宣布“独立”的单边行为对他们的事业毫无帮助。因此,台湾方面作出单边举措造成台海局势动荡的可能性极低。

李明谦:我的观点是,人们非常担心台湾问题,特别是倾向于独立的民进党重新当选。投资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这些潜在的充满煽动性的问题的不确定因素上。香港的投资者偶尔也会提出台湾问题,可见后者对整个区域影响的重要性。

莫爱德:李明谦,香港回归中国后,算不算成功?

李明谦:大多数人都认为过去七年是香港经济极为艰难的七年。我们经历了现代经济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达68周)的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遭受重创;中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大量职位流向内地。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所有这一切在多大程度是因为政权的交接引起的,多少是因为经济的因素?我的观点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纯粹的经济因素。首先,1990年代中后期我们曾制造了一场空前的资产泡沫,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泡沫破裂的引线。正如我们事后所总结的,当时的房产价格根本无法持续下去。

此外,香港和大中华的经济整合已经很不错,1997年以后依然持续。香港在从内地获益的同时,从纯粹经济的角度考虑,强大的经济融合也的确导致工作机会外流,从而给香港的非技术劳动力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总而言之,经济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不巧的是它刚好发生在了交接之际。

莫爱德:李明谦,政府对资产市场的控制,是否使得价格信号无法更早显现、从而导致了通缩问题的恶化呢?

李明谦:如果必需品的供给量是可预测的话,我相信市场会更井然有序。这一推论也同样适合香港的地产市场。因此,有人可以这样说,如果香港土地供应量达到预期水平,那么市场的变量将会大为减少。

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想要更多的土地,而不是去做好居民住房的零售工作。现在有太多的土地需求,如果存在一个可预测的土地供应,那么市场就会自觉去发现价格。

龚方雄:我们坚持认为,应该给内地足够的时间与香港接轨(而非相反)。中国受益良多,之后将会为香港提供更多的市场,比如,在金融中介、法律服务和会计体系等方面。因此,我们相信内地将会是香港未来走出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

李明谦:我补充一点,中国已经积极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去年年中,内地通过CEPA安排,让香港经济大大受益,特别在零售业和旅游业方面。CEPA准许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来到香港,带动了当地的零售业;并打破了许多条条框框,以吸引香港企业到内地创办企业。

机遇:融合与成长的收益

莫爱德:假定我是投资大中华的基金经理,请你们每一位都说服我,为什么要到你们所在的市场投资,从而获得中国成长带来的收益?

余婉文:我相信台湾依然还有一些相对隐蔽的机会。许多台湾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内地丰厚资源带来的财富,特别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这些企业也正在加速进入内地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

许多领先的台湾企业和全球制造巨头已经把他们的制造基地转移到内地。例如许多下游的科技企业,包括个人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主板等等。他们控制着全球市场份额的60%-65%,其产品目前超过80%都已经在内地制造。他们正在享受着低成本生产基地带来的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大竞争优势。

我们也看到许多企业把目标对准中国快速增长的消费和服务市场。比如,零售企业热切地期待着更大的开放——我们相信这将为台湾的中长期增长提供一个强大的支持。台湾公司已经被证明是在内地最成功的外来投资企业——他们因为共享同样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商业系统而受益匪浅。

比起内地和香港的上市公司,台湾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最低,只有10倍,因此最富投资价值。

莫爱德:但是这些企业可以把从内地赚来的利润拿到台湾来给投资者发红利吗?

余婉文:当然可以。有一种误解认为内地的资本管制是阻止企业把利润返回台湾的。事实上,只要这些企业是出口型的,它们就可以通过订单等方式把钱返回到台湾。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再投资、扩张他们在内地的制造基地。

李明谦:为什么香港公司值得下注,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许多香港公司都拥有良好的管理,许多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全球都有竞争力。

其次,香港企业因为接近内地或者成为内地企业的代理,他们已经对内地有很多经验。中小企业与中国最为相关,这些公司正在从他们在内地的机遇中受益,他们都是良好管理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国可以为这些企业贡献许多重要的收益。

另一方面,对那些蓝筹企业来说,比如银行和地产业,来自香港的收益占总收益的百分比还是很大,所以内地可能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利润中心。

莫爱德:龚方雄,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在A股市场投资方面?

龚方雄:我认为目前在A股市场投资是复杂的,H股提供了比A股更多的价值。但是,在可供投资的资产和空间方面,A股市场比H股市场更大更广。长远来看,这两个市场会走向整合,虽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A股市场将主要服务于内地的投资者,外来投资者只是少数。

当你在一个新兴市场投资的时候,成长性和风险是需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来看,中国的成长故事依然是完整的。但是,由于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风险已被强调很充分。市场总体态度是减持,可能有点过了。

港台在内地的直接投资

莫爱德:李明谦,你是否认为中国的崛起最终会导致香港衰落,因为香港无法吸引到合格的人才?

李明谦:显然,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的确面临来自内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商人准备移居上海或者已经定居在上海。我相信台湾也碰到同样的问题。相比而言,上海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其更高的增长潜力带来更多的机会,而香港则被认为更成熟和稳定。

然而,香港和内地经济状况都不错,特别是在去年。香港正在复苏,因为经济在恢复,仍有很多公司在香港设立他们的大中华区总部(那里的员工负责公司在大中华地区和亚洲的业务)。因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必定会热起来,在外资公司的推动下,豪华楼盘的租赁会特别走俏。

但是,香港本地的人才(企业家和商人)将越来越多地在内地停留,有些已经在上海定居。香港在医疗保健、教育、基础设施上有优势,但是内地正在逐步改善并将继续提高这方面的服务水平。

莫爱德:龚方雄,相比香港,你觉得上海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龚方雄:上海的第一个优势是离市场很近,其次是行动迅速,第三是接近当地的机会。一旦在当地得到资源,就能很快抓住市场的机会。

上海的不足在于法律体系落后。和香港相比,上海还不能提供可靠、有效、透明的法律体系。其次,香港提供自由的汇率,这对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内地还需要5到10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最后,香港的会计制度比内地完善得多。

莫爱德:余婉文,由于现在内地和台湾还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台湾要成为大中华区的服务中心,是不是基本不可能的?

余婉文:是的。当前,由于内部的限制,台湾的金融企业还不能通过投资或并购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我们已经看到,过去两年里放开的程度超过了过去50年里所做的。譬如,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台湾第一家寿险公司国泰人寿在中国内地已经成立了合资公司。那是持续放开的信号。

挑战:人民币重估与经济软着陆

莫爱德:余婉文和李明谦,从你们各自的角度来看,人民币的重估将带来什么影响?

余婉文:台湾应该会从人民币重估中获得净收益。虽然那些在内地有制造基地的企业成本会走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是他们各自商业领域的领导者,在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占有率,所以,大多数的风险成本将会传递给消费者。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把台湾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内地的劳动力成本是用人民币来定价的,而电子组件的成本则是用美元来标价的,后者才是台湾的关键竞争力所在。因此,我们相信重估人民币的影响必然是正面的。

此外,伴随着人民币的重估,目前被低估的新台币也将会有升值的压力。这将会促使现金留在台湾,支持台湾的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

李明谦:人民币的重估对香港的零售业将是利好的,因为这将增加中国内地游客的购买力。对于香港的零售商而言,内地的消费者已经贡献了10%-50%的消费。

同时,大多数香港的制造商正准备把他们的制造基地往北移动,因为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而北方依然还有相当充裕的劳动力。因此,大多数制造商会把人民币重估作为一个短期问题来看待,他们将通过重新布置工厂和提高生产率来克服这一问题。

另外,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在内地拥有固定资产,随着人民币重估,他们的资产在投资者眼中将会变得更有价值。许多香港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最大的那些,都在内地有10%左右的资产。对那些专注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香港企业而言,会有一些收益。

莫爱德:龚方雄,你能谈谈人民币重估的大体时间表及幅度吗?

龚方雄:我们期望在未来的3-6个月内,能够完成第一步——提高汇率的浮动空间。然后在2005年有一个人民币逐渐升值的过程。当初假如克里赢得总统选举,中国可能在他就职前就完成了第一步行动。克里班子可能会对亚洲及中国的货币问题施加更多压力,而中国或许会预先清空一些预期内的政治压力。不过,现在乔治·布什赢得选举,解除了迫使中国马上行动的压力,所以第一步中国可能会放到2005年上半年再去做。

最初,中国可能将波动幅度放宽到大约2%-3%。同时,将会允许更多的资金流出来尽力平衡流入的资金,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更加渐进和平衡的人民币升值过程。到2005年末,我们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7%。

莫爱德:龚方雄,你觉得谁将是人民币重估的主要受益者?

龚方雄:我相信主要受益者都在亚洲,香港和台湾将从内地的货币体系变动中获益最多。香港不仅受益于更强势的人民币,而且将从可预期的内地资本流出中受益。台湾也将因为内地仍保持其最大市场而受益,它乐于看到一个与内地的巨大贸易顺差,并且台湾在内地拥有巨大的投资。

莫爱德:龚方雄,有大量关于中国投资过热的证据。中国是否正对付这个问题?我们会不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要去对付通货紧缩的问题?

龚方雄:通货紧缩的影响将只存在于某些经济部门,例如汽车、钢铁、电解铝和水泥,我想不会有普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总的说来,中国必须对投资做出结构性调整,事实上,它需要增加对能源部门(发电)和交通系统的投资。

无疑,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必须降低。不过,这只可能发生在今后10-15年的时间里,而不是仅仅在一个商业周期中。如果我们试图在一两个商业周期内做出调整,将可能有硬着陆的风险。

我们认为,中国应该进行各种改革和制度建设,以降低高额的储蓄率。一旦储蓄率下降,消费的边际倾向将提升,只有更强势的消费才能填补放缓的投资的空隙。总的说来,这将是一个非常长期、温和逐渐的调整过程。同时,如果政府能在今后2-3年使银行部门股份化,我们相信中国成功进行长期调整的机会非常高。

莫爱德:龚方雄,中国的增长模式是能源饥渴型的,单位GDP的能源消费指数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状态是可持续的吗?人们是否需要在环境和增长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平衡?

龚方雄:很明显,中国目前如此之高的能源消耗水平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大家正在寻求一个不同的发展方式,这也是中国在一些污染最严重的老工业基地试行绿色GDP的原因。

台湾到内地、香港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

中国必须找到有效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方法。一些在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能源上拥有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外国公司,正准备到中国来寻找机会。

结语:优势产业的未来

莫爱德:在这轮大中华整合运动中,让我们各自提出两个自己所在地区特别有竞争力的产业,以此结束这场辩论。

龚方雄:我们相信中国的人寿产业将是很有竞争力的。第二个我们看好的是下游的石化产业,我们相信中国在消费和出口的优势将会保持下去,而下游的石化产业正受益于此。

李明谦:我们认为香港的竞争优势在于高附加值产业。正如龚方雄提到的,香港在金融中介、法律和会计制度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上市公司是很难直接进入这些行业的。此外,如果你对法律、金融产业有信心,你也应该相信商业地产。

余婉文:短期而言,我们认为赢家是制造和技术产业部门,特别是下游技术部门。在这一领域,台湾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由于拥有强大的工程和技术能力,以及知道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些公司在内地建立分厂方面已经取得成功。

另外,在许多不为多数人知的传统产业中,台湾也同样占有某种优势并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些领域涵盖了从自行车制造到工程公司——在创立中国模式中,一些台湾品牌已经证明取得了成功。

标签:;  ;  ;  ;  ;  

大中华区经济一体化的猜想--大陆、港台经济一体化的深度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