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因其具有缩短工期、节能减排、符合“五节一环保”等优点,最近几年,国家开始关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提倡,并推动。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建筑质量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建筑质量不能得到全面保证。本文在研究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和影响质量因素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其施工体系质量管理问题,从4M1E角度,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和主体施工阶段各个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全面质量;质量管理
1装配式建筑优势
第一,工期的缩短。首先,装配式建筑采用的预制外墙板等构件都会预留其他构件安装的卡槽,待结构封顶后可实现对建筑的防护包围封闭,相较于传统的防护支架的外搭等大大减轻了工作时间的消耗。其次,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集约化生产模式,对于单体建筑的构件都有固定的生产加工车间,所有车间工序井然有序,可快速对装配式构件进行浇筑、防护、保温、涂层等工作的展开,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构件预制的施工时间。第二,工程质量的保障。由于装配式建筑都是工程集约化生产,因此,相关构件的混凝土、钢筋、砂石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在严格控制范围内,构件按不同车间分布施工,保障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标准化生产程序。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单位会从建筑的结构安全、材料控制、截面设计等因素进行考虑,在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和组装前,将可能会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提前规避。在装配式建筑组装过程中,组装过程由熟练的操作工人进行,可保障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的提升。第三,对环境影响减少。装配式建筑的构件从生产到组装都有熟练的操作人员进行,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在现场组装过程中,不需要大规模的现场混凝土拌合等过程,产生的环境噪声较小;现场风尘飘散和废水排放的现象基本没有,由于建筑组装的时间周期较短,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也较小。
2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
2.1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加强装配式建筑安装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设计好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案,细化施工计划,指明施工重点。其次,要结合工程目标量化原料采购指标,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采购成本,设计好工程造价管理方案,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造价失控问题。另外,建筑企业要以所签订的合同条文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参考依据,将标准施工质量作为前提基础,结合施工程序内容与标准,确保施工环节与最终的质量目标相符。与此同时,在具体施工中应注意加强施工团队的高效合作,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控制好工程造价与各项施工细节,降低能耗,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施工技术,并严格审核竣工质量,编撰完善的施工报告与档案。
2.2主体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优化
2.2.1机械配置优化
建筑中不同部位的预制构件在质量和形状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构件和安装的部位采用恰当的机械型号与吊具,才能确保安装的顺利。吊装要采用先粗放、后精调的方法,在起吊之后,操作人员在确保构件的初步到位后,由专门人员对构件的位置进行调整到位。预制墙板的安装非常重要,并且难度较大,在进行吊装时,调整人员要对多项指标进行调整,包括垂直度、位置等内容,以确保建筑的基础质量,并为后续的构件安装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顺序为:墙板吊装就位后,调整人员要严格依照预先标注的楼层控制线,在确认墙体在室内外的位置及垂直度之后,依次对准左右两侧的墙柱钢筋上与预制构件上弹出的标高线,使其在同一高度。用撬棒在预制墙体的侧移偏出方向的一侧顶推墙体,用楼层和构件上弹好的侧向定位线,标出构件在侧方向位置。墙体的上下口基本调整后,利用斜撑杆进行微调。施工机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影响很大,因此,企业应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主要措施有:①定期检查机械的状态;②采用专人管理,落实责任;③做好机械的保养,并进行记录;④对于特殊设备的使用要采用审核制度,经过劳动安全部门鉴定合格后才进行使用;⑤尽量采用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以提升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2.2.2物料优化
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设计,构件加工深化设计工作,对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对于深化设计部门,招聘有长期从事预制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经验的设计人员,同时培养丰富其装配式建筑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强化施工控制能力与质量管理能力,保证工程的安装、生产等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预制构件施工图较为复杂,其中包括诸多细枝末节,如安装定位图、安装节点图以及安装布置图等。为了做好预制构件施工图工作,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如构件配筋图、运输及生产配件详图、预制构件图等。构件图的设计关乎到整个施工项目的成败,这需要设计人员在综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反复考量,并将电、暖、水、结构、建筑等情况考虑在内,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难题,提出深化设计工作计划。深化设计过程需要同PC工厂、项目施工团队相互配合,使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能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在设计流程结束以后,要将其提交给工程监理,由其进行图纸会审;图纸会审可以使施工团队对设计图纸进行熟悉与把握,全面把握图纸中涉及的重难点,并基于此制定相应的工程实施方案,从而为施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确定设计图纸之后,相关人员即可按照图纸内容开展施工作业。
2.2.3方法优化
第一,构件安装质量检测验收。预制装配式结构安装完毕后,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预制构件安装尺寸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要求。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第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标准体系优化。大约在十多年前,我国开始编制预制混凝土技术标准体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缩小,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增长,很多地级市都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标准。某公司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参与编制和修订了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规程》(GBIT51231-2016),《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IT51129-2015),建筑行业节约材料评价标准,预制保温墙体用连接件等国家标准文件。第三,吊装顺序确定。预制构件吊装顺序的确定,需遵循便于施工,利于安装的原则。以预制柱吊装工艺流程为例,如下图可采用从一侧到另一侧的吊装顺序,提前制作出安装进度计划,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要提前验收要安装的墙板,确保其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对于构件吊装工作来说,其成败直接由吊装指挥系统决定。企业应重点关注该系统,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成立吊装领导小组,绘制现场吊装岗位设置平面图,落实岗位责任,完善指挥操作系统,确保整个吊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肖阳,刘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104-107.
[2]刘宁,温涛,王铭.现代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5:498-502.
[3]曹新颖,鲁晓书,王钰.基于BIM-RFID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质量管理[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3504:102-106+111.
论文作者:王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质量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混凝土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墙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