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目标定位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人教育论文,目标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成人教育怎样才是真正为农村发展服务
多数人主张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主要体现在农村成人教育要符合、贴近农村发展的实际,在成人教育中增加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内容,传授面向农村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科学育种、植保、养殖技术以及农村各业管理等,目的是使农民成为生产上的多面手、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农村成人教育目标在于本土化、乡土化而不应是唯城市化和离农化。但是这是否就是教育真正为农村发展服务、为农民着想了?事实上,我们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依靠土地种粮致富的几乎很少,通过农村养殖致富的也是少数,人们已经不得不承认这样无奈的事实,农民依靠封闭的农村环境和资源是很难达到共同致富的。
长期以来,农副产品的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剪刀差一直呈扩大之势。例如1993年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上升12%,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上升了16%。近两年来,这种价格剪刀差使得很多地区的农民种田耕地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期望收入理论认为,农业劳动者流向非农产业,取决于他在从事农业的收入和从事非农业的预期收入两者之间的比较。按我国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测算,全国现有耕地仅能容纳2亿劳动力,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多达4.09亿,富余2亿多劳动力。也就是说,随着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今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数以亿计的农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他们怎样才能适应城市的环境和非农产业工作的要求?适应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着力进行转岗教育和培训。正因为如此,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早期处理农村发展的时候,不是封闭农村而是力图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建设,通过逐渐萎缩农村、减少农民来促进农村的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在处理农村发展问题上,也正在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来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一味乡土化是否真正切合农村实际,反映农民真实的意愿,并具有长期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农村不断地被抛离社会的核心圈层而加速边缘化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城市化和城市化教育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流。目前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还不到全部劳动力的5%,而我国高达50%,“十五”期间,国家还将有计划地每年安排8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因此有学者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人。这种划地自限的农村教育观,实际上是预设了农村可以远离城市而发展的虚幻前提。实际上,恰好相反,若要不被进一步边缘化,农村就必须尽可能融入到城市中,而非躲在一边独自求生存。”(注: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这就要求,第一,农村成人学校在尽力承担服务于乡村社会职责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农村成人教育应尽可能把更多的农民送到城市去,而非把他们留在家门口。其次,农村成人教育不应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责,而应更多地传播全国性甚至全球化的知识,以便帮助农民能更好地适应在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正如《国际农村教育报告》指出的:“农村发展一词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在国家和全球变化背景下能动而积极的变化过程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构想。”(注:曼苏·阿哈米德等.国际农村教育报告[J].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内部交流),2001(12).)
因此成人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要考虑到:为农村发展的教育服务决不能囿于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的教育,同时还应包括在城市化中进行的一切可能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既满足扎根农村的农民成人教育的需要,又切实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教育需要。
二、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当前最应关注的是什么
我们认为,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这应该是当前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否则就不可能吸引农民学习的兴趣,农村成人教育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其理由在于:
1.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脱贫致富将是中国农村长期而中心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起点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使得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的国情报告指出:城乡矛盾是中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城乡居民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使城乡社会存在明显差异性和不平等性,造成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和农村贫困化等多种危害。按国际共识,百姓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同时,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农民收入消费与城市居民收入消费之比)是1:2才算合理,而2001年中国农民纯收入2366元,其中40%是实物性收入(未卖出产品折算为收入),货币收入中20%用于生产性投入,剩下的才用于消费支出。当年城市居民可支配货币收入是6860元,另有100多元隐性福利收入。因此,2001年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实际为1:6。当城里人对教育高投入时,农民却仍为书本费犯愁。
我国提出今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小康前这一社会历史阶段,虽然我们理论上倡导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但实际上全社会推进的聚焦点显然集中于物质层面。农村地区所谓“奔小康”,基本上是能否赚到一定量的钱的同义语。如何快捷获取脱贫致富的本事,理所当然是对成人教育的诉求,成人教育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时代使命。我们看到,我国小康前社会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的主题,都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一点:努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和媒体,展开了大规模的科技兴农教育,扶贫干部、农村科技人员纷纷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致富。各级农业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也大力普及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市场杠杆的作用力下,农村成人教育成为农村地区一种自给自足的学习教育行动,令人眼花缭乱的裁剪、烹饪、装潢、电脑操作、家电维修、机动车辆修理、美容美发等技艺培训班遍布城镇乡村,成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通过不拘一格的脱贫致富教育,农民致富的能力迅速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从物质层面向小康生活水平大踏步迈进。所以说,小康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脱贫致富教育。
2.国际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解决农民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核心。尽管不同的国家因为其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起步时间有先有后,过渡期有长有短,但都要经历一段农村与城市同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时期。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处于发展的不利环境中。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城乡差异,许多国家早期把农村人口的贫困与其收入增长缓慢划等号,认为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村贫困的全部内容。由此政府往往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看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但是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的增加收入的办法并不治本,其结果是脱贫和返贫共生共存。实际上农村人口收入缺乏只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表面特征,农村贫困深层的原因在于农村人口的基本能力缺乏。
根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的定义,所谓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缺乏。贫困至少有三类:一是传统的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即收入水平极其低下,不能维持基本生活。二是人类贫困(human poverty)。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如不识字、营养不良、较短的预期寿命、母婴健康水平的低下和可预防性疾病的危害等。三是知识贫困(knowledge poverty)。知识贫困衡量的不仅仅是教育水平低下的程度,而且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者途径的缺乏。
上述三种贫困不是相互隔离、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农村贫困的根本矛盾在于农村人口能力的缺乏,而知识能力则是发展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知识能力的提高是减少和摆脱农村贫困最重要的手段。农民最需要的不是扶贫资金、项目,而是获得运用资金、项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只能依靠教育来解决,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来解决。因此许多国家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这是农村人口摆脱愚昧与贫困的文化前提。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首先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对农村进行普及义务教育,其次着力进行农业技术教育,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使得农村获得了发展。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成人教育则着力进行扫盲教育,但却把扫盲和农民学习脱贫技术相脱离。这种现象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一个需要吸取的教训。《学会生存》曾评论道:
“扫盲运动似乎在有些地区正在产生结果,但这种结果往往是纯属形式上的,对于教育发展并无任何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总的来说,扫盲运动并没有达到今天普遍认可的与文盲作斗争的真正目标。扫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使一个不识字的人能够识得几个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个人的尊严,接近他认为有益的知识源泉,掌握他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术。”(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5.)
于是,世界扫盲运动中出现了“功能性扫盲”,认为不限于读写,还应该包括专门性、技术性知识,促进成人更积极参与公民生活,它不仅同基本的一般知识有关,而且同职业训练,提高生产力,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无疑“功能性扫盲”意味着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评估标准来开展扫盲工作。一些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开展的“功能性扫盲”实验表明它具有许多革新的因素,而且产生了积极效果。
因此,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把“脱贫致富”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核心。这种教育主要包括:
第一,重点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这就是使农村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以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为中心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为农副业生产的深度开发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实际的、实效的农民培训和科技推广,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满足留在农村工作的农民致富的需要。
第三,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营销、物业管理、保姆、餐饮、宾馆服务、建筑等职业教育,为农民进城务工,走向城市服务。要对农民进行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持续不断地进行转岗培训,为转岗的农村劳动力扩充其知识信息,优化其原有的劳动技能。
当然,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的农村成人教育是初级的、粗放的,但不应是唯一的。它在当前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中却具有极大的合理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政府举办的成人学校由于脱离了这个目标门前冷落鞍马稀,而民间自发的各种致富培训班却红红火火,说明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以脱贫致富为目标,这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