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机遇与要求
孙清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于基础理论的创新,跨学科视域下的探讨是推动基础理论创新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经历了从多学科到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转变,其所跨学科的聚焦点也从微观视域转向宏观视域。通过开展跨学科视域的研究,能够在视角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话语创新、论据创新、方法创新、范式创新。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高跨学科研究的层次和水平,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本,紧密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准确认识所跨学科的理论观点,实现跨学科理论的融合生成。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跨学科视域 基础理论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以新时代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夯实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学科竞争力。而一个学科的内在竞争力往往在于其基础理论的扎实度和创新力,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跨学科视域从上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之初起至今,一直广泛、客观存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在推动理论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一个问题也颇受关注,即如何应对跨学科视域所带来的对基础理论独特性和学科独特性的消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学术讨论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张力。因此,从具体的跨学科视域研究中抽离出来,宏观上对跨学科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意蕴进行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在这种张力中坚持真正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跨学科视域,提高跨学科研究的层次和 水平。
一、跨学科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必然趋势
跨学科视域是指从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视角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科之间的交互影响。它需要研究者在本学科之外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作为一个术语,“跨学科”在西方最早使用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不断被讨论,“20世纪下半叶作为独立学术文化出现”,[1]乃至形成了专门的“跨学科学”。“视域”被现象学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所反映的是从审视问题的一定视角所看到的领域,形成视野聚焦的效果。
跨学科视域具有存在的合法性,是现代知识生产的新方式。其一,跨学科视域是对学科划分不断精细化的矫正和回归,符合学科“确立—分化—整合”的发展趋势。跨学科的前提是学科的确立和边界的明晰。有学科的区分,才有“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般意义上看,学科因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随着现代知识的不断扩张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划分不断精细,以图进行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理论阐释。然而,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人为的精细划分不能够观照到这一本质特征,从而会对知识的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这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尝试跨学科的视域就成为学科发展的自我矫正方式。其二,跨学科视域是应对现代社会各种复杂性问题的必然选择。理论的建构、学科的建立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领域里的问题。现实问题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简单的、典型的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具备较好的解题能力。但对于复杂的问题或没有简单学科归属的问题,传统的单一学科就难以独自应对了。“由于学科的分裂,社会科学所谓的‘面对现实’,实际上只是每一门学科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论架构‘创造’它所要面对的‘现实’。”[2]只有跨越学科的界限,借用不同学科的视域才能从各个角度更好地回应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跨学科视域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无论文学、历史学,还是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都在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同样如此。“知识聚散与共享、学科整合与分化的趋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的维度和内容。”[3]但跨学科视域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具有独特的意蕴。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成立之初就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其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一开始就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元素。从学科属性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该学科涉及的范围、因素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而该学科与多个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渗透。”[4]形成这一客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始学者和开创时期的建设者多具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如教育学、哲学、政治学等。这也意味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最初构建者而言,其理论建设本身就是跨学科视域的。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而这一问题却异常复杂,没有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够完全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它只有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完成学科使命。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所创立和发展的年代恰恰是社会科学热衷开展多学科、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的时期。从诞生开始,它就受到这种研究热潮的影响和感染。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化研究与跨学科借鉴紧密相关,并经历了从多学科视域到交叉学科、跨学科视域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时期,深化基础理论的需求愈加迫切,跨学科视域为此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有效性问题、过程和规律问题等,都在跨学科的审视下得到相对深入的回答。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作为相对稳定、成熟的内容进入教材体系,“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等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术语也频繁出现在研究视野中。这三种视域确有相似之处,都形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借鉴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它们在细微处实有差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愈发成为掣肘学科发展的关键,跨学科视域的探讨十分必要且重要。这是基于整体研究趋势的判断,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具体的跨学科视域探讨必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事实上,跨学科视域的具体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既有自然的、高级感的“跨”,也有生硬的、低级感的“跨”。当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热门趋势后,不乏有一些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的研究。生硬突兀、缺乏学科内适度的“新话语”、“新方法”、“新思路”并不能推动基础理论的创新。关于这一点不难理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怎么判断“跨”的好坏,要遵循哪些基本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跨学科视域的优势。
其一,跨学科视域有利于汲取其他学科养分,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基本的含义是指“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使用的话语”。[9]其核心范畴是学科独特的话语,但外围领域可以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话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入耳入心。譬如,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离不开对传播学话语、网络流行话语的借鉴转化。其二,跨学科视域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话语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相关研究汲取哲学、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养分,在跨学科视域下展开探索,以图更深入、系统地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生成逻辑、范式转型和方法论基础。其三,跨学科视域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话语革新。理论必须以概念为基础进行构建。学术话语作为概念的外显形式,是搭建理论大厦的砖瓦。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发生问题的研究,还是功能、地位、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研究,都需要相应话语的创新发展。譬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结构便是跨学科视域下对社会学话语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是对哲学话语进行的跨学科创造。
跨学科视域的探讨能够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论据发挥支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据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表达、党的重要文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成熟的理论表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的有关经验积累和理论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他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经验与理论、跨学科的知识借鉴等。其中,跨学科视域下的知识借鉴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哲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法学、管理学等。例如,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的相关成果中进行跨学科的审视和运用,来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推进,一些交叉性学科不断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
二、跨学科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跨学科视域的探讨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及相关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创新。这两者都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就前者而言,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具体方法的跨学科借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如心理咨询辅导法、感染教育法、价值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信息化、可视化、灵活化的新特点”,[10]一些信息科学的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选择、传播、反馈方法。又如,对系统科学的跨学科探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研究,加深了方法研究的深度。就后者而言,跨学科视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注入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新血液,并且在学科沟通中使这些方法转化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例如,文本可视化分析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文献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梳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前沿、某一方面的研究趋势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等。又如,基于扎根理论等的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提高定性分析的信效度;心理学所常用的量表测量法、教育学领域中成熟的国别比较研究法,均可以转化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探讨中。
1.跨学科视域推动话语创新
北京大学教务长、哲学系主任的徐炳昶甚至提出了全国教育农业化的主张。1933年初,他以“旭生”为名在《独立评论》中连续发表《教育罪言》系列文章,指出当前教育制度不适合国情需要,应当提倡农村教育代替都市教育,“中国是以农立国的,我们相信不惟今日如是,即将来亦仍如是”,“由无限农村组成的中国,应该创造出来一种农村的教育;至于从前所用的都市教育应行废弃”,改革中国教育方法“一定是与生产联合,尤其要与农业相联合”[10]。
“一带一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它的实施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并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而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不容忽视,这些政策是指导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的政策首次提出之后,相关具体实施政策陆续推出,如图1所示。
苏婷婷走进客厅,苏穆武和苏母坐在沙发上。苏婷婷哥嫂苏越和徐芬也坐在那里。苏婷婷惊讶地:大哥,大嫂,你们也来了!几个人神色严肃,相互看看,没有说话。苏婷婷不解地:怎么都不说话?开会啊?
6) 当工人装配完成或者想结束程序时,需要工人手动发送一个信号给控制系统,该硬件需操作简单,并易于控制器连接,因此选用按键开关作为信号发生装备。
2.跨学科视域推动论据创新
再次,跨学科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维持开放性、保持活力的保障,并在其所跨学科的聚焦点上呈现出微观视域向宏观视域转变的特点。事物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只强调独特性的学科建设会愈发封闭、孤立,失去与其他学科沟通、对话的机会,最终走向式微或衰落。跨学科视域是打破学科封闭性,以自信、主动的姿态向学科大海里航行的举措。“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其特征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的整合。”[7]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保持对其他学科的开放性,才能及时迎接外在因素的挑战,推动自身更具活力的发展。事实上,这也是学科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而且不难发现,其所跨的具体学科也呈现出一种变化趋势: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对微观的学科视域转向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对宏观的学科视域。也就是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多地从研究领域更加宏观的学科中汲取养分。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从“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整体趋势。
话语是进行描述、沟通的符号化体系,承载并反作用于内容本身。话语表达的创新也是学科理论创新的体现,而且因其外显性和易识别性,成为理论创新的显著标志。跨学科视域对于话语创新的重要作用可区分为三个层次:
3.跨学科视域推动方法创新
跨学科视域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提供开阔的视野、新颖的要素、开放的氛围,是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而最为关键的,跨学科视域本身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视域是在一定视角的审视下所产生的结果。局限于学科内部的视角很难观照到基础理论问题的复杂性,而学科之间的视角跨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视角是一个更有用的概念,它意味着远远地观察一个特别的焦点,我们从哪里看影响着我们看到什么。”[8]这是跨学科视域发挥作用的起点和关键。视角不仅影响着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而且关系着我们看到的内容,因此跨学科视域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话语创新、论据创新、方法创新、范式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跨学科视域推动范式创新
“范式”由托马斯·库恩于1970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所针对的是科学发展的进程问题。这一科技哲学的思潮被推介引入我国后,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世纪初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并成为研究热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本身就是跨学科视域探讨的结果。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可称之为“前范式学派阶段”。[1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范式,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此处重点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社会学范式、文化范式、教育学范式是大家相对熟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类型,从范式命名上便可以感受到鲜明的跨学科色彩。这是其他学科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影响。有学者直接将交叉学科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类型。[12]也有学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研究的思考中指出,科研方法的创新上要注重运用跨学科范式开展研究。[13]
三、充分发挥跨学科视域优势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也经历了从多学科视域到交叉学科、跨学科视域的转变。“多学科”强调的是每个学科都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具有自己学科特性的回答。“它是最低层次。它的产生是由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在不改变或不增大所利用学科的前提下,从两门或两门以上科学或知识领域中获取情报,但不涉及任何实际上的学科相互作用(反馈)。”[5]在创建后的早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亟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构建和夯实自身的基础理论框架,多学科视域便足够了。但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不会再停留于简单借鉴的层次,会在相近学科中寻找交互力量,发展属于自身的交叉学科群,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视域是跨学科视域的一种类型,其所跨的范围侧重于学科之间的相近地带。而跨学科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交叉的部分,还包括跨到其他学科核心的范围。“跨学科则实现了学科间的合作或同学科内各分支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科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互赢的交流。”[6]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学科自信增强后的自然转向。
高水平的跨学科视域能给人自然舒适又眼前一亮的观感,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较好地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没有偏离本学科的根本,跨而非直接跑到其他学科的场域;对于所力图解决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助益,不是把简单问题人为地复杂化;对于所跨的学科具有较好的理解,所借鉴的理论知识没有认识上的错误;跨学科视域下使两个或多个学科在沟通碰撞中,使其他学科的话语、知识、方法、范式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性、共融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跨学科视域的重要作用,具体的研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Waters Acquity UPLC-TQ-D型液质联用仪(美国,Waters公司),H1650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中国,上海卢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BT125D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股份公司),G560E涡旋混合器(美国,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
1.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本”为基础,筑牢学科根基
跨学科视域的探讨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特性。应对这种张力的关键在于跨学科视域要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理论根基为基础和前提。学科理论根基的牢固程度影响着跨学科研究的底气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效果。换言之,作为学科独特性标识的理论根基不牢固,跨学科视域就很容易迷失或者偏到其他学科的领域。这种偏颇并不是研究者主观故意造成的,而是因本学科根本不明、根基不牢所带来的客观影响。所以,筑牢学科的基础理论根基看似和跨学科研究没有直接联系,但事实上却是进行跨学科视域探讨的前提,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根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理论根基是什么?我们所要坚持的“本”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也有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学科的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同时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4]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和性质所决定的。2005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不仅提供思想指导,而且能够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这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有所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既包括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论、意识形态理论等;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功能、地位、原则、方法、内容等具体方面的思想观点。从学科属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大众化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态度是展开研究的基础和导向。
2.以解决现实课题的需要为指向,贯彻实践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创新要敢于回应现实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跨学科视域不是为了“跨”而跨,不是为了闭门造车、嫁接衍生没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构架,而是以问题为指向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问题指向也是决定所跨的具体学科及学科之间知识借鉴的依据。跨学科视域的探讨要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问题。所聚焦的问题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而不是毫无关联的。这也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重要标准。跨学科视域的探讨中,判断某一知识理论是否具有可借鉴性,首先要看它能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3.以对所跨学科的充分认识为保障,坚持客观准确
对所跨学科知识理论的充分掌握是跨学科视域的探讨所要解决的基础性难题。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所跨的其他学科有充分系统的了解,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抓住根本,才有可能在两者之间的沟通中融会贯通。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理论基础、学科范式、研究风格有较好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根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问题,把落脚点最终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上;而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个名义上的空帽子,实质上所进行的仍然是所跨学科内部的研究。另一方面,对所跨学科的知识理论、学科范式、研究风格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直接借鉴和融合的术语、理论、范式、方法则要有十分深入的理解。应弄明白这些术语、理论、范式、方法在原本学科里的内涵和精髓,似懂非懂时不可进行跨学科视域的审视。否则,这样的研究不仅不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还会带来双重的消极后果;不但让所跨的其他学科学者看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形象和竞争力,还会使本学科的学习者摸不着头脑,受到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
中午时分,艾莉的计划顺利得逞。女人去游泳池里游泳,房间里只剩下艾莉和秦川。艾莉瞟秦川一眼,秦川心领神会,走过来,拥抱艾莉。他的动作很轻,艾莉却感觉到滚烫并且尖锐的金属制品划过她的腰畔。艾莉用下巴指指鱼一般游动的女人,无力地说,她能看见。秦川喘息着,轻咬着她的下巴。你忘记了你是充气娃娃。他的嘴唇往下滑动着,说。
4.以跨学科理论的融合生成为目标,保持学科特色
跨学科视域探讨的目标是在学科沟通中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理论,进而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在跨学科研究中,将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融合,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在生成,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同化,将跨学科的理论直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有的基础理论框架中,如运用某种学科视域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的理论问题,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网络化;另一种是顺应,跨学科的沟通影响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框架,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原本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框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即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之内,保持学科特色。
跨学科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的作用过程大致可区分为若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问题的出现和聚焦、选择所要跨的学科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跨学科视域下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所跨学科的理论知识融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会对所跨学科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性的基础理论生成。在此过程中,跨学科视域下的分支交叉学科可以形成并发展,这是一种程度较高的理论发展样态。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再是对心理学知识的简单借鉴,而是在跨学科视域中生成了具有融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并不断地体系化,最终形成一门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张岂之,谢阳举.哲学与跨学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冯钢.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1.
[5]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9.
[6]汤晓蒙,刘晖.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J].教育研究,2014(12).
[7]刘小强.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3).
[8][美]尤瓦娜·林肯,伊冈·古巴.自然主义研究——21世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M].译者:杨晓波,林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
[9]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9).
[10]崔建西,邹绍清.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11]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论: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12]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1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7.
[1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8-0019-06
[基金项目] 201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2018M632899)、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65)。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跨学科视域论文; 基础理论创新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