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伴随问题与城市化内涵的再思考_城市化进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伴随问题与城市化内涵的再思考_城市化进程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与城市化内涵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110-0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在主观意识上追求城市化建设的高指标。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就可能用表面的城市化替代内涵的城市化,城市化以前存在的问题被潜伏下来的同时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为了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有必要深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并对城市化的全方位含义做出新的解释。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

按照城市化的一般理解,城市化就是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以及地域内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镇)人口的过程。根据这种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地域会逐渐变大并且非农人口的数量也逐渐在增加。实际上这只是量的和外在的城市化,如果将该层面的城市化过分渲染就会使城市化停留在表面,造成诸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问题。

一是农民失业问题。城市化的宗旨是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在表面城市化条件下很容易使世代务农的居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谋生途径。表面上看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在扩大,城市化水平在提高。但城市化只是扩大了既有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具有了城市人的户口,但并不具有在城市进行体面生活的实际权力。当农民与自己的基本生活资源相脱离但并不具备十足地非农产业谋生手段时,农民就会失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农民失业这不是城市化的本意,其本意在于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居民都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感觉到城市化为其带来的收益,使所有居民都具有更多机会为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带来自身收益的扩大。部分居民失业的城市化实际上是以部分居民的损失为代价换取其他人收益的提高,这不是高质量的城市化。

二是居民素质问题。将村民转变为市民在表面上看是将其陈旧的居所拆除,换之以宽敞明亮的高层建筑,居民由原来的单家独户的居住模式转变为在居民楼内共同生活。居民面前呈现的不再是田园景观,代之以水泥板路和商业聚集区。按照城市化的本意,在城市文明得到改善的同时居民素质也要对称提高,在居民的整体素质没有太大改变的时候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不会有较大改变,进而城市文明程度也不会有大改观。按照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进程应该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政府行政命令的过多介入就会改变城市化进程的这种自然发展过程,在政府更多介入下,依托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既有的城区以进行改造或者城区面积扩大。这种城市化进程掩盖了经济发展与居民素质提高的对称发展,甚至忽视了居民素质问题。当居民素质落后于城市硬件状态时,居民不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含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融入和享受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城市文明,这种两张皮的城市化不是城市化进程的本意。

三是生活待遇问题。居民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应该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但是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在从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后,其思维方式不能马上转变过来,并且其并不具有与既有的城市人口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身份和职业并不能同时得到转变,这些人口右脚踩着城市的土地但左脚还在农村产业的漩涡中挣扎。

四是地域景观问题。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追逐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采用各种方式快速改变地域的建筑景观外貌。但是从城市化的本质含义而言,城市化不仅是高楼大厦,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外观上的变化,即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但如果城市化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将城市化的概念庸俗化了。因为城市化的最重要内涵应该是地域文化进而居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应该依托地域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产业结构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主导产业的变化,就不能创造强大的地方财政支撑。如果率先实现地域景观的变化,就不可避免地抽空地方财政,单纯地改变居民生存环境并不能给居民创造享受这种生存环境的心情,这种看似为居民创造了较高质量生存环境的城市化对于居民而言只是“镜中花和水中月”。城市景观不依托社会资源进行改变的最终结果是政府财政孤掌难鸣。

五是文化娱乐问题。文化娱乐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文明程度需要通过每个城市居民的个体行为展示出来。城市化水平提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当地百姓的生活娱乐方式,居民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并且具有闲情逸致的时候就会利用娱乐消遣的方式消费闲散时间,在消费其闲散时间的过程中就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其他人是有益的并且正好满足了其他居民某种程度上的需求,则该种娱乐方式就是健康的。所以文化娱乐形式是居民角色变化的“晴雨表”,娱乐方式进而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使居民的角色产生了转变,农村居民从而真正变化了城市居民。居民娱乐内容的健康程度以及娱乐的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居民所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其对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期盼,如果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心情和充分的时间参与文化娱乐中去,说明居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城市化,而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化。

六是文明渗透问题。城市化过程存在渗透问题,即城市文明由城市地域向非城市地域弥漫从而非城市地域也能够感受到城市文明影响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的一般理解是城市化就是地域景观的变化,只有城市景观区域的居民才能享受城市文明,这种状况可以发生在城市水平的初级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当城市化率达到65%时,城市地域的城市文明可以通过文化、经济、消费等多种方式渗透到非城市地域,这时的非城市地域虽然其景观还未发生质的变化,但该区域已经能够享受城市文明,这时的城市化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城市化。城市化影响范围要远远超过城市地域本身所涉及的景观范围,生活在农村地域的居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文明为其带来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城市化重在内容变化,即使景观上没有变化也能产生城市化。这种意义上的城市化也许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城市化。目前的城市化只能够做到城市区域享受到城市文明,这无疑是对政府投资的垄断和扩大城乡差距的一个误区。

七是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化使得居民由从事农业产业转变为从事非农产业,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些转变过来的居民不具有与既有城市居民的竞争力,进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变为城市化的贫困人口。这些居民由自食其力转化为无能为力,收入的差距使得这些居民变为城市的底层居民;同时这些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发展中的娱乐以及教育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城市化后这些人马上成为政府的帮扶对象;而政府目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城市贫困居民的生存问题,所以城市化进程有使城市居民问进行群体分化的趋势。当然收入差距本身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居民素质、择业能力、政府态度等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最根本地体现为基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进而产生了城乡居民的身份区别。

八是二次贫困问题。城市化进程从外在形式上需要整体推进,需要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居住设施等各方面发生比较一致的变化,但是在这样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不同居民的接受愿望不同,于是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就用外在的一致性掩盖内在的不一致性。一些居民被城市化的浪潮卷进来后使自身以及家庭脱离了原来赖以为继的生活模式并且在政府的安排下进入到另外一个自己全然很难适应的而且收入并不是十分稳定的行业。居民在从事新生活的过程中顾虑重重,加剧了个人生活的动荡,政府用一次补偿的方式“买断”居民的既有住房和固定资产,其实也“买断”了居民未来的生活出路,这些本来生活比较安逸的居民陡然跌入城市地收入阶层。在渡过城市化的风头后,这些居民最有可能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批失业者,具有安稳生活的这些居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又回到了艰苦生活的原点,二次贫困笼罩在这些人的周围。

九是追求风潮问题。从理论层面理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在政府的引导下沿着同一方向进行城市建设过程。这个过程是可持续的,需要通过充分地准备过程然后再付诸实施,城市的建设以及既有城市格局的变革需要循序渐进。但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城市违背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将城市化酝酿成行政命令下的一股风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准备后,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同时开始城市外观布局变革的操作,把城市化进程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行政问题。在政府财力充分的时候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在一阵红火之后接下来的就是一阵冷清,城市化完全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一股风潮,在这种风潮下城市居民跟着政府的“振动”而“哆嗦”。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虽然具有投资者的身份,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扮演指挥员,依托其掌控行政指挥权的优势唤起所有的经济实体起来一起参加到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从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城市进程走走停停的现象。

十是片面化妆问题。城市化进程需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仅要做表面文章,还要从根本上变革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即城市的养颜方法不仅在于化妆更重要的在于营养,化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营养充分才能够使城市做到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为了求速度,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这样的城市化虽然在外观上或者具有现代感,或者能够使城市突兀一些典型特色,但很可能是不利于居民生活或者是有悖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主题的,城市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之间就很难呼应。当未来城市发展中感觉到这些问题后再与现在一样对城市进行改造,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城市化妆就是浪费和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城市化需要为未来做好规划,应该化妆的是城市的整体架构,而不只是着眼于现在。在化妆之余如果有更好的营养做补充就更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营养来自于城市居民,经济实体的参与以及居民的合理需要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无尽的养分,而这一点是很多当局所没有看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

二、城市化内涵新解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解释城市化的内涵。从根本上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就会使城市化受惠更多的居民。

一是城市化的对象是人。正如前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居民居住区域景观的城市化,但是在单纯强调表面城市化的同时就会忽视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内在城市化,所以城市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居民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新城市人口的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在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要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的改变,进而人所居住的城市外在表现发生变化;城市化因为人的变化而使城市发生变化,城市变化后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在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对城市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城市是所有城市居民共同创造的和创造着的产品,城市的发展状态是城市常驻居民组合意志的反映,政府应该与居民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尽量减少城市建设的成本,使居民的行为举止按照城市的要求作为,人的城市化为城市的城市化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是城市化是市场过程。国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化进程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在人民经常聚集和商业往来的地区逐渐发展为城市,而城市由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就逐渐转化为商业功能,所以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导致的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合理诱导和规划,以便城市的发展沿着更加有利于居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并不含有或者很少含有人为强制因素,即城市发展水平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的精心设计达到。城市化本身不是被政府牵着走的牛鼻子,政府所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为“老牛”指出其正确的行走路径和为“老牛”提供足够的营养,走得快还是慢应该由“老牛”的体力和心情说了算。当然在什么地方布局什么样职能的城市以及城市发展的状态应该由政府决定,因为自发状态下的城市发展机制可能会导致城市发展的盲目性,但从总体上而言城市的进步状态不能脱离市场机制。

三是城市化的政府行为。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疏导和监管,担当指挥员和开路先锋的作用。城市化进程的每一微小进展都应该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根本,所以城市化的前提是不能剥夺百姓的利益,城市化进程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百姓的收益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收益也得到相应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所担当的角色不仅是指挥员而且是演奏员的身份,政府完全介入到城市化进程中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推波助澜者。以速度提高和以规模扩张为宗旨的城市化进程在使部分居民得到好处的同时又使另外的居民受到损失,虽然这样的发展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在不同的百姓眼中城市化的形象不同。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做的事情太多了,做了很多目前不应该做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该做的事情。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如果城市把城市比作孩子,那么政府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助产士”、“保姆”和“监护人”,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何种方式让城市按照政府所希望的轨迹运转。

四是城市化的点面关系。城市化应该包括点与面两个层面,城市是点,但城市化应该是面,城市化就是城市发展由点到面的过程。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多在点上做文章,政府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对现有城市进行改造,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涉及深度不够,城市化就成为围绕既有城市向周边地区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更加清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两个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很大。从本质意义而言,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是面而不是点,只有通过面上的城市化才能使更大区域内的居民状况得到大的改观,也才会使得城市化的影响力变得更加深远和广大,居住在农村地域的居民才能享受到城市文明的辐射。所以面状的或者网状的城市化可以使更大的区域紧密联系起来。面状与点状城市化的本质区别在于,面状城市化可以依托核心城市对广大的区域形成辐射影响,而点状城市化是核心城市对广大的区域形成经济吸引,从而可以形成核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核心城市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黑洞”。

五是城市的主人与客人。短期内城市化的含义应该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此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人口加入到规模扩大后的城市中来。城市中的既有成员会因为自己具有老资格而以审视的态度打量这些新加入者,老资格者会因为自己资格老而认为城市不是新加入者的城市,老资格者与新加入者之间不能够和平相处。在这种思维前提下城市就人为地区分出主人与客人,主人即老资格者,由于在城市中具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历史而较客人即新加入者拥有更多的优越感,并且会凭借这种优越感将客人“踩”在脚下。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主人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客人的比例在逐渐扩大的同时其成分也开始复杂化,包括了农民工、商人等不同职业的居民。农民工以及不具有城市户口的商人成为了这个客人群体的主要成分,这个群体虽然社会地位不如主人,但在城市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实际上主人与客人之间已经形成了共生关系,客人自然不愿意离开城市,但主人离开了客人后城市也将不能够发展。

六是城市的建设与经营。一般含义上的城市化只是从建设层面理解,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经营较建设更重要,所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经营城市的观点。经营城市的含义侧重于城市要有特色并且城市的发展要可持续,同时要让城市在其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自身价值,城市的建设要留下来的是凝固的风景,这是城市的存量资产。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美化城市并让城市更加方便居民生活。但是目前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同任期的管理者对城市的建设思路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致使城市建设中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并且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城市建设更多强调形式上的建设而不是内容上的经营。虽然所有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其所具有的共同点,但城市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主题,而这一点也正是让游客不能忘记的关键,城市也会据此而具有了生命。政府通过经营城市可以减少其运行成本并加大城市的运作效率,城市可以在经营中找到其增长点。

七是城市不为市长所有。在市民的思想中城市就是市长的,城市如何建设以及投资力度完全由市长说了算,于是城市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市长的意志。但是市长的抉择应该是所有居民的意志的反映,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代城市居民完成意志,所以城市的发展并不代表市长个人的意志。但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市长个人意志的表现,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等在不同市长的任期内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当市长将城市看作个人的劳动对象并将城市的形象施加自身的一直时,城市的发展进程就不连续。因为每个市长对城市的发展未来都有一个不同的规划,这种规划之间差别往往大相径庭。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就很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浪费,并且城市本身没有主题,于是城市就缺乏了精神。游客在不同的城市间旅游时会发现其所见城市都相差不大,在一个城市能够看见的东西在另外的城市也能见到。当城市失去了本身的特色时也就失去了生命,城市只有现在没有未来。

八是城市也要体现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城市化就是用新的替代旧的,于是很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旧的建筑和景观一概用新的替代,城市越新就越现代就越好,在居民面前呈现的完全是现代景观。其实城市化进程体现在城市由过去走到现在和走向未来的过程,如果将一些旧的标志性建筑全然扳倒而代之以现代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轨迹就只能在照片和文字的历史档案中找到,不能看到城市的活的历史。同时现在存在的东西也逐渐会被将来的东西所替代,现代人对城市的创造也不免会被未来人所毁灭。城市的发展进程要体现不同时代的痕迹,这能够体现不同时代的居民对城市的创造水平和贡献程度,从而体现城市的发展轨迹。虽然不需要将所有的就痕迹保存下来,但要将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的东西尽量保存下来以展示城市发展的岁月沧桑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一点是不能复制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的,这也是区分城市和定位城市进而创造城市特色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这些就失去了城市。

九是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城市化的一般含义是非城市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和农业产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的过程,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地域景观的变化才能是城市化,城市与农村之间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就首先具有了明确的界限。根据前文,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5%的时候,核心城市对周围腹地的辐射作用远远大于吸收作用,即城市文明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城市地域范围,这时即使居住在乡村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来自城市文明的辐射,这时的城市与乡村只是地域的区别,文明程度已经能够没有本质的差别。目前的城市化思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加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这种差别而不是缩小,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很小。城市化自然应该分阶段进行,但不能等到城市化发展到很高程度的时候再考虑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起点并逐渐与城市相结合,创造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十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病。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城市病是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并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城市问题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城市贫困问题等。我国在大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下,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的规模迅速膨胀,在居民逐渐挨过贫困的日子后还不能很好规划自身生活方式的情况下,盲目攀比并极力提前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房子面积要足够大,并且一定要有私家车,乡下的居民只要有足够的生活能力就要定居到城市中去。在城市的硬件还不能跟进人们对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的强烈愿望时,城市交通、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等城市病提前到来。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自然是百姓自己说了算,当如果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成为城市社会的共同行为选择时就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进一步会影响到所有居民的正常生活,实际上这样的影响是居民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向更严重的方向进展,政府需要引导城市居民有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城市化应该是健康的城市发展趋向,这需要政府正面引导。

标签:;  ;  ;  

城市化进程中伴随问题与城市化内涵的再思考_城市化进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