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彩雯 广西岑溪市第一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随文练笔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03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但是深入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力求“练笔”真正“随文”呢?
一、课堂中“随文练笔”的误区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 “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误区一:落点有误
由于教者自身教材挖掘、教学设计能力受到局限,无法准确找到随文练笔的内容切合点,常出现“落点不准,切入偏离”的情况。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桥》一文时,提问:“你的家乡有桥吗?也许家乡的桥也有动人的故事,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吧!”然后让学生写……一生写道:我家乡的桥是一座石拱桥,它有5年的历史,栏板上雕刻着“双龙戏珠”……另一生写道:我的家乡有一座木桥……文本用“桥”来传达老汉这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但教师却提到了家乡的桥,于是学生介绍的是家乡桥的构造、历史、用途,让人明显感觉到与文本有很大出入。这样的练笔,落点不准,脱离课文语境,为写而写,有什么效果呢?
误区二:流于形式
学生在课堂中,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写出教师设计的练笔,更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拿起笔不一会儿就得放下。对于这样的练笔,不服务于全体,只是适用于优等生,写完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设计等于没有设计,不面向全体的练笔,等于放弃一部分学生,练笔成了一种赶时髦,练笔成了流于形式。
二、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模块处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如果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合理筛选,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学生的练笔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我是这样设计的:
十多年来,老人就是和海鸥如亲人一般,当我们回顾这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天,天下着倾盆大雨,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天,老人患了重病,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请你选择其一,抓住老人的言行把句子写完整吧!
这样的设计,细化了老人与海鸥相处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恰恰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这种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结合,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练在典型句段处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随文练笔,仿写佳句。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学生体会知音的含义,感悟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情。在此基础上,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若春雨 ”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
……
这样的随文仿写,学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学生在言语训练的同时,领悟到了伯牙琴艺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感悟到了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力,同时还真正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练在补白想象处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内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8个小时里一直在挖呢?这期间他碰到什么困难?他的儿子在想什么呢?12个小时过去了!当黑夜笼罩大地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他的儿子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可能对他的伙伴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悲痛欲绝的父亲一直不停地挖着……8小时过去了,父亲心想:____,阿曼达心里想:____;12个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阿曼达____;天已经越来越黑了,此时父亲____,阿曼达____;24小时过去了,四周变得寂静无声,父亲____,阿曼达____;36小时了!____。
好一个高明的读写融合!教师找到了本文中最具语言张力和震撼力的一处文字,进行读写结合,这是教师的独具慧眼。
(四)练在情节发展矛盾处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
如《穷人》一课中桑娜善良,不顾自家的贫困,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在抱孩子一刻,文本有这样一句“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是桑娜矛盾的心理,我设计这样说话练习: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 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又是因为 。
从学生的表达中让我感受到学生把这看似矛盾的的语言化为了对桑娜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赞美。
(五)练在续编改写处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如续写《凡卡》的结尾,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练笔,让学生展开连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出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遭遇。学了小说《穷人》,既可以《拉开帐帘------》为题,仿照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出渔夫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推理想象,续编文尾。
其实随文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对语言拥有“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定能找准读写结合点,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使读写无痕,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谢象贤 《语文教育学》
2.魏清香 《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欣赏创造奇迹》
3.朱红 《教学月刊》。2010.12.《叩问缺憾 优化策略》
4.倪宗红 《教学月刊》。2010.12 .《读写结合,一道古老而又时新的风景线》
5.林姗姗 《小学语文》。2011.11.《读写结合之方法论思考》
论文作者:欧彩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善哉论文; 课文论文; 父亲论文; 误区论文; 补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