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析
石杰胜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但猛烈地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决定论”和“分配决定论”。对于“铁的工资规律”这一错误思想,他同样进行了批判。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通过对拉萨尔错误观点的批判得以建构。马克思设想,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他的分配理论,即使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洗礼,在当今的时代已然具有重大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既有利于我们厘清当今中国所实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来源,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制订和执行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平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 哥达纲领批判 共产主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在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队伍,由原来的统一分化成两大派别。即由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领导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领导的拉萨尔派。由于当时国际工人运动遭到各国政府的破坏,这两大派别的力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两派决定合并。但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拉萨尔趁机把自己的大量机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加进合并纲领的草案当中。马克思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他愤慨地说道:“我的义务也不容许我哪怕用外交式的沉默来承认一个我认为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1]426于是,马克思在实在无法容忍的情形下,毅然决定对纲领中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以上便是马克思写就《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
一、马克思对拉萨尔错误思想的几点批判
1.对拉萨尔“劳动决定论”的批判
拉萨尔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1]428他认为,劳动决定一切,创造一切。其创作过程除了劳动之外,不需要任何其他因素的参与。这便是拉萨尔所谓的“劳动决定论”。对此,马克思是坚决反对的。并认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1]428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劳动”这一关键要素在创造财富和文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看法上。马克思的话表明,劳动者要创造出财富和文化,前提就是要占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产资料。人类的劳动再作用于自己所占有的物质生产资料之上。这一过程,就是人类对物质进行必要的加工,以创造出财富和文化的过程。
如果人类仅仅依靠拉萨尔的抽象的劳动,而不需要任何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性条件,那么人类是不可能创造出任何东西来的。但在拉萨尔那里,恰恰忽略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基本前提。在他的财富创造理论中,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完全没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的参与。空洞的劳动毕竟是空洞的劳动,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充实其中。因而,拉萨尔的这种理论是不科学的,也是必然会受到批评的。
2.对拉萨尔批判“分配决定论”的批判
在拉萨尔看来,他自己是马克思的学生。但从他的思想来看,他绝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的追随者。这主要体现在,拉萨尔在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已经看不出马克思在他那里的意义。我们能看到的是,拉萨尔想着在维护资本主义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他的“分配决定论”来实现“平等权利”。拉萨尔认为“劳动的解放……要求集体调节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1]431这里的“劳动所得”,意欲何指,他并未说明。或许应指劳动的产品。这是马克思的看法。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对于什么是“公平的”分配这一关键性的问题,拉萨尔同样没有说清楚。因为在资产阶级眼中,自己根据雇佣关系与劳动者进行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公平的。
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法的关系问题。而法的关系,又与经济关系相联系。关于法的关系和经济关系,哪个更为基础,谁决定谁,这件事情上,在马克思看来,当然是经济关系更为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关系决定着法的关系。然而拉萨尔对法权观念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哪个更为根本。拉萨尔离开了生产方式去空谈论分配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与拉萨尔不同的是,马克思在研究分配关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对象始终是生产。而不是相反,把分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436即是说,生产方式的性质会通过分配展现出来。资产阶级必然对工人阶级有着一种统治性的效应,并以此对被压迫者进行习以为常的剥削。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链条中,资本家占据领导的强势地位。而劳动工人,则处于绝对的被领导的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双方之间的分配,必然是不平等的。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拉萨尔口中的“公平的分配”,其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是极其虚伪的一种分配。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力求公平,以便尽可能消除资本主义条件下分配的不公平性。可以说,在经过社会生生产力不断发展之后,按需分配将成为一种“应然指向”。[4]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按需分配,是一种历史潮流。换言之,从按资分配到按劳分配,从按劳分配再到按需分配,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的历史规律。关于未来社会里的按需分配,马克思有着极为美好和浪漫的阐述。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435-436马克思的这种美好展望,充分体现了他对天下苍生的无限关怀。在未来的社会里,人们将过上一种无比美好的生活。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样美好的社会里,人们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在那个社会,全面发展将惠及到每个人。
3.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思想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必然的。因为在他看来,“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435这就是说,社会成员所能享受到的权利,与生产力正相关。生产力水平越低,社会成员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就越少。这就意味着,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按劳分配还不能实现实质公平。只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质公平才能由按需分配来实现。因为到那个时候,生产力会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会极大丰富。这就为我们实行一种体现实质公平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工资是带有面具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带有很强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使得人们只注意到它的好处,却忽视了其坏处。因为工资掩盖了雇佣工人被资本家剥削这一客观事实。劳动工人的劳动成果——剩余价值——全部都被资本家通过支付带着面具的具有欺骗性质的工资的形式“合理地”剥削掉了。工资也使得劳动者忽视了其背后受到剥削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工资的存在导致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得到很好的掩盖。必须承认的是,拉萨尔看到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分配的不合理性。但是,他却找不出消除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的解决方案。他只是天真地以为,要想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变得合理起来,只需废除“铁的工资规律”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从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废除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唯一有效途径。
不断扩大接入能力,可以提高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通常采用聚类和级联策略。该方法主要针对服务器,有效增加客户端访问次数,并结合不同平台的实际需求和级联方式,扩大监控范围,不同平台在系统运行中随时保持联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分配理论的建构
1.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按劳分配
A.若A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C、D是氧化物且会造成光化学污染,则D转化成C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在看到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按劳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按劳分配是一种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分配方式。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体现的是形式的而不是实质的公平。马克思注意到了这种局限性。因为根据他对按劳分配理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按劳分配,默认了“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是天然特权……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1]435由于各个劳动者之间的天赋存在差异性,因此,经过劳动获得的消费资料,在数量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家庭成员数额的不同,个人平均获得的消费资料也会存在差异。在这种关联性效应的影响下,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贫富差距。
马克思认为,在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配前,必须作“六项扣除”。[1]432这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扣除后剩余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我们才能对其进行分配。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434在马克思看来,在某一历史阶段中的人类社会,到底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这个阶段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在马克思那里,按劳分配天然地适合在社会主义社会落地,并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意味着,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它的形成是与时代赋予的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是分不开的。生产方式的形成,首先受制于社会历史的现状。关于“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应该如何进行理解,才是正确的。马克思的看法是:“每一个生产者,……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个人的劳动量。”[1]434马克思所说的“领回”。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劳动为唯一衡量准则的分配过程。在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成为一种尺度,并且是唯一尺度。马克思所建构起来的按劳分配的理论,替代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那种“按资本分配”的旧样式,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这是因为,按劳分配意味着,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按资分配”的对劳动者的不公平性。 “多劳多得”成为按劳分配的核心要义。这样的分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一种保护。
2.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对于拉萨尔所提出的“铁的工资规律”的思想[1]440,马克思同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是因为,在拉萨尔那里,自然原因成为了导致分配不公的根源。这就等于是拉萨尔把自然因素也当作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从而把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犯下的罪恶嫁祸到自然因素上。马克思对于拉萨尔的观点显然是极为不满的。因为若真如拉萨尔所言,那么就连社会主义社会也无法消除贫困。在拉萨尔那里,贫困变得普遍化了。这样看来,拉萨尔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通过考察拉萨尔的观点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完全掩盖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所进行的残酷剥削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拉萨尔的观点,公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学说。
(3)随着偏心距的增大,短柱的承载力逐渐下降。在弹性阶段,挠度在0.5 mm内,承载力提高速度快,斜率大且高度重合。偏心距较小时,在到达极限承载力之后下降段明显,下降幅度大,易发生脆性破坏。偏心距较大时,在到达极限承载力时下降段比较缓和,延性较好。
三、结语
马克思确实是个天才,他总能创造出天才的思想。经过研究他的《哥达纲领批判》,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他在批判拉萨尔抽象的分配思想的过程中,阐发出来的天才的分配理论。他的分配理论,具有重大价值。
就其理论价值而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就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是我们全面把握他的理论的其他方面的钥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既是对现实的关照,同时也是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的设想。深入研究他的分配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式(1)中,Ai为不同浓度样品与DPPH溶液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j为不同浓度样品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0为DPPH溶液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的吸光度。
就其现实价值而言。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决定自己的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认真且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为我国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这是我们当下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无法忽视的最大的实际。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制订和执行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平性与合理性。只有在分配的过程中突出公平,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高,只有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广.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反思——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视角[J].哲学研究,2009(10).
[3]高翔莲,胡家贵.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
[4]曾建平,郜志刚.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逻辑生成——基于《哥达纲领批判》视阈[J].道德与文明,2011(02).
中图分类号: F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3-0219-03
作者简介: 石杰胜,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景辰
标签:哥达纲领批判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按需分配论文;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