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聪慧专注、心灵手巧的幼儿,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愿望。幼儿结合社会文化生活的美术学习,是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的有效途径。广府通草画是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广府文化深厚的底蕴培育幼儿,既能促进幼儿的心智和技艺的发展,又能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精神。
一、认识广府通草画,育懂美之人
19世纪初,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港口广州,盛行一种描绘着广州市井生活和民风民俗为主要题材的画作,其画纸是抽取“通脱木”的植物茎髓切割成片而成,再用水彩或水粉为颜料以西方写实技法绘制成画,因而得名——通草画。
通草纸的质地绵绵,即使是小班的幼儿,在初次接触时都会被它独特的亲肤感所吸引,他们描述通草纸“就像宝宝的脸那样舒服”。据史料记载,19世纪初的广州城有成百上千的画匠以绘制通草画为生,作品有花鸟、人物、节日、市井百态等。欣赏画中艳丽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色彩之美、造型之美、画工之美的震撼,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画中小鸟纤细的羽毛、花纹斑斓的花地砖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动态。当他们知道这些存着广府风貌珍贵图像的小小的通草画,曾作为最畅销的“东方手信”漂洋过海,流传欧美,把广府的人文风物传播到世界各地,孩子们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确实,百年之后,回归广州的通草画带回了广府旧事的鲜活记忆,就像无声的讲解员,娓娓地诉说着千年商都的动人故事。让老师和幼儿体会到了经典民间艺术的魅力,学会了发现、欣赏、珍惜一切的美好。
二、探索通草的多面性,育匠心之人
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3-6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伸长、深入到皮质各层的年龄段。而脑发育是一个“修剪”过程,未使用的连接通道会被淘汰、凋亡,活跃的传导通道会保留、加强,神经细胞体积增大,代谢旺盛。适宜的美术活动是大脑、手眼协调完成的活动,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刺激,帮助幼儿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通草画的学习对培育幼儿探索、专注、创新等的良好品德有积极的作用。
(一)在玩中发现特点
要让幼儿爱上通草画,要先从了解材料做起。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用通草纸和手工纸进行比较,把画、折、剪、贴、印、染等方法都试遍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发现了通草纸的吸水性,幼儿就用棉签、不同形状的积木等材料,沾上稀释的颜料在通草纸上用印染的方法作画;或者把颜色水装入喷壶,往通草纸喷染出一幅幅斑斓的画作;发现湿水以后通草纸变得柔韧、可塑,幼儿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把通草纸束成一朵朵小花,再涂上颜色。幼儿从一开始被通草纸的薄脆、易裂的弱点吓住,转变为懂珍惜、感兴趣、乐尝试。
(二)在玩中培养专注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表现所要画的图案,通常都会让他们使用笔芯较硬的彩色笔,但稍稍用力就会在通草纸上戳出洞了;即使是用毛笔进行涂画,通草纸的吸水性也常常会使画作事与愿违,在经历了小小的挫折后,幼儿在制作绘画通草作品时会渐渐养成专心专注,细心细致,精益求精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将来进入更系统的学习有极大的助益,为幼儿终身的学习态度奠定基础。
(三)在玩中敢于创新
传统通草画是以写实的画法为主,既然画通草画的技法对幼儿有难度,我们就利用通草纸的特点创作新的作品。大自然的花朵千姿百态,幼儿用通草纸制作的通草花也各具特色,有的是玫瑰,有的是菊花;有的用喷染,有的用描画。在使用的绘画材料上也有创新,油画棒、调成水状的丙烯都可以在通草纸上作画、染色;横切茎髓得出了的圆片和椭圆可以粘贴拼画,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题材,拉近了通草画和幼儿的距离。
三、传承发展优秀遗产,育文化传承之人
通草画在19世纪末期摄像技术的传入而日渐式微,甚至几近消亡。这恰恰体现了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警示着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贴近生活为出发点,以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引导幼儿进行通草作品创作,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我们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创新。结合闻名遐迩的“广府美食”概念,老师和幼儿一起变身为“点心师”,运用剪、染、卷、塑、画、粘贴、定型等多种方法,以开心、好玩的游戏形式,用通草材料制作栩栩如真的“虾饺”“拉肠”“云吞”“蛋散”“干蒸烧卖”等极具广府特色的作品,诚如台湾蓪草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张秀美女士所说:“通草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面相”。把通草画反映广府风貌的创作思路,用更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旧广州的风貌能给幼儿传统与文化的熏陶,现代生活的乐趣也能在幼儿文化传承教育中激起亮丽的火花。
通过传承百年通草画培育慧心巧手的幼儿,必须贴近幼儿、适合幼儿。让他们亲近、理解、喜爱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论文作者:黎菁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通草论文; 幼儿论文; 草纸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广州论文; 画作论文; 之人论文; 《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