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商业”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推行“大商业”战略,实现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实现第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体制的依赖性;其次,要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作为火车头;第三,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发展超级市场、折扣店、仓库俱乐部、价格俱乐部等。
关键词:“大商业”战略 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商业怎么办?本文拟从我国商业经济增长的现状出发,对转变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构想及举措作粗浅的探讨。
一、“大商业”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商贸企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发挥;政府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的宏观调控体系也开始形成。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商业增长的粗放性。在宏观领域表现为:(1)内涵改造与外延发展缺乏统筹, 一方面增加投入搞生产要素扩张,甚至重复建设,举债经营,效益不好,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设施得不到技术改造而闲置,不能优化重组。(2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尚未在根本上被突破,严重制约着商业经营向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发展。(3)商业流通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 在微观领域表现为:(1)企业组织结构“小、散、差”,小型企业居多,布局分散, 设施陈旧,难以有效发挥社会大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企业的业态结构不合理,便民店、 百货店等传统业态比重大,而折扣店、仓库俱乐部、价格俱乐部等新式业态发展不足或有名无实。(3)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商业粗放经营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商业领域大库存、大资金、慢周转、低效率、低效益的局面,而且使商业高加价愈演愈烈,制约了产业竞争力、扩大再生产和企业形象。从而也为分散化的小商业的大量存在提供了“经济土壤”。为此,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尽快实现商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不仅是联结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生产、满足消费起着保证作用,而且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市场配置资源和国家宏观调控中起着导向作用。这样,就必须向结构优化要效率、向规模经济要效益。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较优化可行的选择是实行“大商业”战略。
二、“大商业”战略的基本含义
所谓“大商业”战略,是遵循“抓大放小”的思路,采取措施对一批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进行改造,使其更新经营思想,变革经营体制,强化经营管理,用活经营资金,减少流通环节,加快周转速度,提高技术含量,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利润加价,提高技术含量,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利润加价,提高经济效益,并依靠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克服我国商业企业组织结构“小、散、差”的不足,促使小商业走上群体化、连锁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实现我国商业整个行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种“大商业”战略固然以大商业企业、大商业集团或综合商社为主体,但它并不排斥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互相联系的连锁化的小商店。实行这种战略不仅可以克服我国商业企业经营的粗放性,还可以消灭“假货”存在的根源。因为当商业还是分散的小商业时,“能捞就捞”成了小商人的信条,并不顾虑商号的信誉。但对大公司来说,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命根子,不论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必须以商品质量为本,才能争得长期稳定的效益。
“大商业”战略的提出,不仅是抽象的理论,而且是为现代商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的。从当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看,商业的发展就是从分散的小商业走向集中的大商业,超级市场和商业城逐渐取代沿街的小店,专业店逐渐取代多品种的小百货式经营,大公司、大商社、连锁商店逐渐成为现代商业的主体。以美国为例,截止1993年美国的超级市场、折扣店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已上升到前两位(其中超市占市场份额的23%),仓库俱乐部所占市场份额比重,也已经超过传统经营方式的杂货店、药店。11个商店以上组成的标准连锁店尽管在数量上还不如独立店多,但其经营额和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过独立店。这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之所以会迅速崛起,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从而使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大商业的不发达和国有大商业本身的问题,已有不少小商店亏本关门。它们中的大部分终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连锁化或自行消亡,这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推行“大商业”战略的对策
推行“大商业”战略,实现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实现第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体制的依赖性,可以从原苏联、日本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证明。苏联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就正式提出了经济向集约化为主发展道路过渡的任务,但直至苏联解体仍未能真正转向集约经营的轨道。我国也早就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思想,可是这些年来,这一转变“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同样,日本战后经济恢复以后,也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与我们不同的是,经过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从50年代起花了一二十年时间,就使国民经济走上了集约经营的道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最根本的就在于有无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依托。
在我国,应坚持如下二点:(1)政府要退出微观经济决策, 全力塑造一个有利于实行集约经营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2 )要注重大市场的建设。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全国性大批发市场对我国商业的变革,冲破区域经济障碍,促进合理的竞争价格的形成。
其次,要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商业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作为我国商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火车头。联系我国实际,可以把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同进行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到挖潜改造上来。要分析企业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把资金投放在薄弱环节的改造上,以促进整个企业的经营。(2)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资产组合。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商社,必须按照“抓大放小”原则,以资产为纽带,以著名大店、明星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并、联合、兼并等方式进行。(3 )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企业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科技投入,提高集约化程度。
第三,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发展超级市场、折扣店、仓库俱乐部、价格俱乐部等能降低商品零售价格的各种商业形式。连锁商业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流通领域的改革是一种带有变革性的举措。它可以摆脱我国零售商业传统形式获得规模效益的束缚;有利于促进商业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经营格局;有利于成本优势的构建;也为我国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选择途径。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有如下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一些有实力、集散能力强、信誉好的批发企业,改造成正规连锁总部,组成以批发企业为龙头,其他若干企业参加的连锁经营企业体系;二是以经济效益好且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为核心,通过改造、改组、兼并、联合等办法,对若干分散的小企业、小门点实行连锁经营。但不管以何种形式组成连锁企业体系,都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1 )连锁经营必须是本质上的连锁。即以集中采购、分散销售为特征,实现经营上的集中原则和分散原则的有机结合。(2 )必须结合我国连锁经营的现实条件,分阶段进行导入和推进。(3 )要突破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4)要注重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先进流通科技的运用, 以加强连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连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收稿日期:1997—02—24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商业论文; 商业战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商业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 大商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