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思想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思想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着力关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思路论文,独特论文,道路论文,发展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仅注重发展生产力,而且更着力关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正是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问题上,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并显示出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独特思路和构想以及理论贡献。

一、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其结论性成果

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时间,中国社会实际上处于徘徊状态,尤其是“文革”10年,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灾难。痛定思痛,沉痛的代价促使邓小平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主要从三方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一是从指导思想上,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新的指导思想;二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上,主张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就必须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三是从思维方式上,强调应注重从客观实际效果出发来选择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手段。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以上经验教训归结为一条,就是: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要搞清楚这个首要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的思想路线、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形成了三大结论性的成果和理论:一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从这一初级阶段出发来制定我党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由此便形成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三是应从生产力出发来理解和认识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来选择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由此便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三者的统一,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二、党的工作的战略转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构想

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取得新的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着手进行拨乱反正和实现党的工作的战略转移。这主要是从五方面展开的: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二是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三是从封闭转到开放;四是从离开生产力来看待中国社会主义转到着重从生产力出发来认识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五是从一味注重发展生产力方式的抽象社会主义“性质”,转到注重发展生产力方式且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利的“实效”。这就是说,在1958年以后1978年以前,人们比较注重以抽象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质为标准来选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所以把“一大二公三纯”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形式;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效(后来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来选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由此,把市场经济、股份制等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实现党的工作重点战略转变以后,随之而来的是要探索并设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同志那里,这种探索和设计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构想和具体方案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线索,是围绕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来进行的。由此,邓小平同志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首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构想。这一总体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确定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战略步骤和有效方式,寻求实现这一目标和战略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寻找发展生产力的经济体制保证、政治体制保证和人的素质保证,弄清发展生产力的依靠力量,把握和利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国际环境。这样,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实施“三步走”战略,对内实行全面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四有”新人,依靠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和平外交等一系列总体设想。

然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方案,亦即实施上述总体构想的具体操作方式——具体政策、措施、手段和途径。(1 )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邓小平同志在信念上强调“扭住不放”和“发展是硬道理”;在方向、方式和标准上,强调要坚持“一心、两点、三有利”,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谈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干什么”的目标问题,“两个基本点”谈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干”的方式问题,而“三个有利于”则谈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据什么干”的标准问题;在具体途径和手段上,强调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他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2)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步骤方面, 邓小平同志提出“先温饱后小康再富裕”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 )在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实行改革。他在原则上强调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内容上强调改革不是由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由穷变富,即改革不是在“主义”这一层次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方式”这一层次上展开的;在目标上强调改革是要建立责权利统一的体制和机制,以此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在发展生产力的外部条件方面,邓小平提出实行对外开放。开放体现在对外上,就是主张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才和生产管理经验以及资金;开放体现在对内上,就是设经济特区,以发挥“窗口”的作用。(5 )在发展生产力的体制保证方面,邓小平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对于经济改革,邓小平同志总是鼓励大胆地闯,而对政治改革,则主张采取谨慎的态度。(6 )在发展生产力的人的基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从党风和社会风气入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四有”新人。(7 )在发展生产力的依靠力量方面,邓小平指出既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8)在发展生产力的国际环境方面, 邓小平提出既要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同时要实行和平外交。

三、不同的声音与富有哲学智慧的回应

由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在他看来,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办法,我们都可以采用,甚至一些非共产主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可以用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这种理解意味着可以接纳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于我有利的东西。无疑,这对过去长期刻意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否定。

对这种设计和实践,一开始就存有不同意见,引起许多争论。争论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的:针对邓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人认为这易导致一手软一手硬;针对改革开放,有人指出这是在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搞和平演变;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股份制和证券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人认为这不是在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是在倒退;针对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人认为这是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如此等等。

邓小平同志已预料到他设计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引起争论,所以他对此早有防备,并积极主动地作出富有哲学智慧的回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其中主要有: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应坚持一百年不动摇;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判断改革开放实践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既要胆大心细,又不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市场经济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东西;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意义在于中国人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要受僵化的东西束缚;“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不搞争论,这是为了争取时间,使我们集中力量和精力大胆改革,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种“回应”坚定了人们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促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改革开放实践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构想的检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历程主要是围绕“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这一核心问题或核心线索而展开的。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着眼点和出发点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突破和伟大贡献在这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及其发展历程的焦点在这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难点在这里,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里,改革开放实践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构想的检验也体现在这里。

归纳起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历程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基本事实,而这些事实在实质上都关系到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形式、途径以及机制。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就是通过把责权利落实到农民头上,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换言之,它实质上是解决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机制和方式问题;1984年城市的企业改革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放权让利实质上就是把责权利落实到企业人头上,来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简言之,其实质是寻求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的机制和方式问题;1987年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上,即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实际上是围绕有效发展企业生产力来考虑的,是为发展企业生产力而设计的;1992年我国确定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形式、途径、手段以及机制问题,它们只有放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问题上来理解,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股份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机制和方式,它对激励企业员工和激活企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目的是为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由过去的“补充”地位被十五大报告提高到“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主要是缘因于非公有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意义根源于它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实质也是探索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和激励机制。

这些基本事实检验和证实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构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那就是:关注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几点启示。第一,探寻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出发点、焦点和核心。毛泽东从动机上也注重发展生产力,但效果不理想,建设的是一个“不合格”的社会主义。问题就出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上,这就是一味注重“一大二公三纯”。邓小平同志也十分注重发展生产力,但历史经验教训使他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方式问题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全部社会活动的焦点,主要就是在探索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上。正由于他找到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所以他才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才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显示其生命力。故而,把握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贡献,必须注重他在发展生产力有效方式问题上的种种努力。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历程,实质上是在探求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这一层次上进行的,而不是在“主义”层次上进行的。因而,应主要从“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这一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历程。第三,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同,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才有所不同,发展道路问题本质上主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问题。

标签:;  ;  ;  ;  ;  

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思想_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