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顺德清晖园造园艺术初探论文_熊天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顺德清晖园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空间布局、空间组织、植物景观等都体现了典型的岭南地域文化特征。文章基于风景园林美学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以及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清晖园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清晖园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试图探讨清晖园的造园智慧。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学;顺德清晖园;空间布局;空间组织;植物景观

1空间布局

1.1整体格局

南北狭长,前庭后宅。历史上,清晖园曾处于广大园与楚芗园之间,三园共同组成了由明末黄士俊所建的黄氏大宅园(图1)。因此,在清晖园独立成宅园之后,其整体格局呈南北向伸展。其中,清晖园南部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水庭,周边点以澄漪亭、碧溪草堂、半六角亭等重要建筑,其视线组织以远眺为主,视野较为开阔;中部则是以几何形花台、狮山、花岚亭等组成的平庭,视线组织转为近观,视野略为收窄;而清晖园北部则以布局紧凑的宅院景区为主,视野进一步收窄,但由于庭园与建筑布置得当,其空间感受并不局促。总体而言,清晖园根据其南北狭长的特点,以前庭后宅的方式组织空间,从南到北庭园空间逐渐缩小,视野逐渐收窄,总体空间感受也从疏朗逐渐转为紧凑。

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清晖园地处闹市,加之东西两侧曾由两园所夹,并无外景可借,因此清晖园在园内布置了大面积的开敞庭园,闹中取静,在整体布局中呈现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特点。

图1:三园示意图(自绘)

图2:清晖园复原图(引自叶荣贵的《岭南名园图录》)

园林结合气候特征。清晖园以前庭后宅的方式组织空间,并在园内南部布置大面积水池,中部种植多种乔木,形成天然降温的“绿海”,建筑布局前疏后密,前低后高[1]。该组织方式有利于夏季东南向主导风将阴凉微风带进住宅,祛除湿气,符合岭南地区夏季闷热的特点;而北部宅院建筑密度高,则有利于冬季避免风寒(图2)。

1.2布局手法

疏密有致。清晖园建筑布局总体呈现前疏后密的特点,这不仅适应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而且使得开敞庭园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南部,达到空间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空间节奏体现在了建筑与庭园的组合之上,使得清晖园总体呈现“疏而不空,密而不塞”[2]的空间特点。

虚实相生。水为虚,石为实,水为柔,石为刚,园林以水为生。清晖园中,水庭为虚,宅院为实,前虚后实;水池环以建筑,为虚中有实;建筑以镂空窗而漏,则为实中有虚;这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的等等细节,使得清晖园获得了幽远的空间感,同时虚实对比所产生的“留白”,也为园中人留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的审美契机。

大小对比。空间尺度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与人的心理体验有莫大的关系。清晖园中,方池与不规则水池构成了水之大与小,狮山与“斗洞”构成了山之大与小,而北部的若干小内庭则与南部大庭园也构成了园之大与小。通过这种种前后布置的大小对比,清晖园获得了方池之幽远,狮山之气势,以及庭园之宽敞。

收放结合。空间的收与放能为空间带来尺度的体验错觉,通过空间节奏的变化,影响了人对空间尺度的真实把握,使得空间大更大,小更小。例如,清晖园中,若从南侧小门进入到水庭,门厅先是极大地压缩空间,随之右侧出现小庭园,继续往前探寻,偌大的水庭忽然出现在眼前,这一收一放,大小对比,反衬出水庭之大,水庭之幽远。除此以外,清晖园在园子中通过恰当地布置连廊、漏窗、大乔木等,在庭园中形成了连续的空间收放节奏,使得庭园纵使开敞,但空间尺度经过收放结合,获得了节奏上的变化,空间体验感亦随之丰富。

2空间组织

2.1空间流线

空间流线设计是园林空间组织中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空间流线不仅能带来生活上的便利,而且能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清晖园基于其南北狭长的布局,在流线组织上采用了串联式与回路式结合的手法,既满足了生活的便利需求,亦满足了游园的休闲要求。

清晖园的空间流线承载着生活的使用功能以及休闲的游园功能,以连廊、园路等作为空间骨架组织空间,串联起园中的建筑与庭园。从生活的使用角度分析,由于清晖园南北两端直线距离达到80米,为了出门便利,园主在南北两侧均设置了出入口;从休闲的游园角度分析,游园路线若从北部宅院出发,经过串联式的园路到达南部水庭,则刚好能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形成环绕式回路,最终形成环形的游园路线,构建了完整的游览路线(图3)。

2.2空间序列

从游园的角度分析清晖园的空间序列:若从北部宅院的笔生花馆走出,迎面将先遇到假山“斗洞”,视线由此引往竹苑小径;穿过狭窄的竹苑,到达真砚斋,此处视线第一次被打开;再经过一条狭窄的花径之后,到达船厅后楼处白木棉孤置的庭园,此处视线第二次被打开,并且能通过绿云深处隐约看到水庭;辗转穿过绿阴深处,经过船厅或者惜阴书屋的空间压缩之后走出,视线第三次被打开,此时水庭几乎一览无余,空间体验此时达到最高潮;绕池而行,时而穿过建筑,时而蓝天在顶,欢乐的体验犹如池中游鱼;绕过院墙,正当意犹未尽,狮山小径便在脚下,拾级而上,视线忽地从院墙跃出,水庭全景再次出现眼前,此为第二次高潮;拾级而下,漫步在阴凉的中庭之中,心情逐渐平缓……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清晖园的“斗洞”石景、竹苑小院、花径等等作为一种线性景观,巧妙地组织了空间,且空间尺度恰到好处,毫无局促之感[4],一步步地将人引往全园最精彩的水庭处。随着步伐的前进,空间有收有放,抑扬顿挫,连续的节奏变化不停地调动着人的体验心情,终在水庭处达到体验的最高潮,并通过花岚亭再次引发高潮,最后通过绿意盎然的中庭才逐渐平缓兴奋的心情,从而构建了“开始——发展——高潮——转折——再高潮——收尾”的完整空间体验序列。

3植物景观

3.1植物景观元素

岭南庭园的植物配置多以孤植或三两株丛植的乔木形成骨干树种,而这些树种又多以果树居多。据统计,清晖园内现存古树名木共 11 株,包括160年的银杏一株、超过160年的龙眼三株、超过100年的芒果一株以及超过100的白木棉一株等等,其中果树类乔木明显居多(表1)。这些古老的果树类乔木主要集中在园内中部平庭,与几何形花台及观叶类低矮灌木等共同组成了“绿海”。

在清晖园中,植物绝大多数种植在几何形花台之上,一方面是受西方规则式造园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为适应岭南地区多雨的特点,避免了常年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泞,保持了庭园的整洁干净。这些几何形花台由青砖所砌,尺度宜人,其顶面常常覆以红色方砖,侧面饰以灰塑等精美的岭南雕饰。花台与植物相互映衬,如同一个个精美的盆景一般,仿佛在邀请人就坐观察,从而增加了与植物景观的互动性。

清晖园中,古老的树种同样与园中建筑相得益彰。如花岚亭两侧植有树龄160多年的龙眼,其蟠根附石,正好将亭框在其中[5];其他古树则零散分布于园内的各个角落,主要以孤植为主,起点景作用,如船厅后楼处的孤植白木棉,其挺拔的身姿如同要与建筑争相竞高;船厅前的百年紫藤,缠绕着船厅柱子攀援而上,形如船缆[6],船厅似乎可以随时在水中驶出,这粗壮的紫藤船缆与船厅建筑相互映衬,居于水庭一侧,为水庭增添了戏剧性与活力。

图3:空间流线示意图(自绘,底图引自叶荣贵的《岭南名园图录》)

图4:景观轴线示意图(自绘,底图引自叶荣贵的《岭南名园图录》)

(表1:引自梁明捷教授攻读的博士论文,统计至2014年1月止)

3.2植物景观轴线

清晖园的植物配置与游览引导、视线对景等活动密切联系,其由植物景观所构成的轴线不仅起到了空间强化的作用,而且与串联式的流线组织相辅相成。清晖园一条重要的植物景观轴线位于北部宅院区处,由“蟠桃洞处的龙眼树——斗洞假山——竹苑的蕉林及竹子——船厅后楼处的白木棉”所构成。该轴线两端以高大乔木为视觉焦点,以假山作引导,以竹苑限定空间方向,起到加强空间引导的作用,并且竹苑的置入使得长达近40米的园路被划分成3段体验不同的路径,避免了长距离直线空间带来的枯燥。清晖园的另一个重要植物景观轴线位于南部水庭处,由“半六角亭以及两旁水松——对岸的假山洞门”和“澄漪亭——对岸门洞及两旁乔木”构成十字轴线,使得整个方形水池空间达到一种均衡,统领了整个水庭空间(图4)。

3.3植物景观边界

景观边界,作为景观结构中线性的要素,起到对比和区分的作用,有助于清晰地划分景观的层次[7]。由植物所营造的景观边界,由于植物本身的动态及模糊特性,若作为区分往往能做到“隔而不断”的效果,若作为对比又能做到动态变化的效果。

清晖园中,植物景观边界主要出现在不同材质转换的过渡之处。在竹苑小径之中,两侧的蕉林以及竹子分别列植在没有门窗的高墙边,淡化了大面积墙体的单调,这一动一静的植物与墙体组合丰富了空间的界面,亦使紧凑的空间并无局促之感。在中部的平庭园中,高大的乔木与灌木、建筑、景墙等组合成边界共同划分出一个围合型空间,该围合型空间以狮山及花岚亭为统领,中部点以石景,加之以植物景观为主的边界隔而不断,风吹则动,将水庭等周围景色都渗透进来,加强了空间的景深,因此空间感非常均衡且通透。

4建筑与园林意境

清晖园在造园中兼顾了艺术与功用,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其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以及植物景观营造,都体现了岭南的文化地域性格。其所营造的园林意图及意境,都融入了岭南人崇尚自然真趣的审美趣味、奉行世俗享乐的审美心理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4.1崇尚自然真趣的审美趣味

岭南人拥有的直观务实、崇尚真实的思维特点,令其表达精神追求的时候往往会采取直观的表达方式,较少采取抽象或含蓄的概念。在清晖园中,滨水游廊的木雕点以菠萝、木瓜、阳桃、石榴等岭南佳果的题材,寓意果实累累;在碧溪草堂处,其正面绿色镂空圆光罩为竹子题材,两侧的格扇池板各刻48个“寿”字,寓意百寿;再如惜阴书屋的八仙工具图、归寄庐的百寿桃等等,这些直观真实的表达无一不直接反映出岭南人祈求生活安康的理想,崇尚自然真趣的审美趣味。清晖园面积虽不大,但其庭园中有山、有水、有鱼、有石、有屋、有“船”、有果等等,这些园林要素通过巧妙的布置,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自然生活趣味的庭园,这些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艺术风格[8]。

4.2奉行世俗享乐的审美心理

清晖园整体布局前疏后密,北部宅院区布局非常紧凑,南部建筑布局较为疏散,在用地颇为紧张的情况下,其庭园面积却几乎占全园一半,且庭园种类多样,有水庭、平庭以及石庭等。再细看其功能,庭园区的建筑多为休闲性建筑,如惜阴书屋等,供人们日常休闲游玩所用,甚至还设置了花匠房,证明当时专门有匠人打理园内的花草树木,供人欣赏;而北部的宅院区布局紧凑,主要为起居生活所用,以便利为主。由此可见,在园主的造园意图中,休闲享乐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生活寓于园、寓于乐的愿望凸显其中,这反映了岭南人奉行世俗享乐的审美心理。

4.3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计成在《园冶》中强调造园“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重视与自然的融合。清晖园的布局以自然为宗,将人、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了园林之中,园中人无时无刻不能目睹自然,其自然要素在园林中占据了重大的比例,这与中国自古以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息息相关。

正如沈复《浮生六记》中所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清晖园面积虽小,但“壶纳天地”,小小的庭园中有山有水,五脏俱全,山与水虚实相生,能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反映了清晖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结语

清晖园的造园艺术反映了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以及人文艺术品格。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综合分析了清晖园的空间布局、空间组织、植物景观与意境营造的审美文化内涵,以期通过挖掘清晖园的造园智慧,为往后的岭南建筑或园林创作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元鼎.粤中古庭园[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1999:5.

[2]陆琦.广东顺德清晖园[J].广东建筑装饰,2001(06):32-34.

[3]唐孝祥.建筑美学十五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唐孝祥,郭焕宇.试论近代岭南庭园的美学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49-53.

[5]谢晓蓉,董丽.浅谈岭南晚清四大古典庭园植物景观[J].中国园林,2004(10):70-77.

[6] 杨发.岭南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7]宋程鹏.岭南四大名园植物配置对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8]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熊天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顺德清晖园造园艺术初探论文_熊天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